用张”,挂出箭靶子,让学生们学习射箭;“笾豆用陈”,在溧阳的儒学中摆出祭祀孔夫子的祭器。这说明,早在距今2000年左右的东汉时,溧水一带并非荒蛮之地,已和中原一样是文明之地了。
碑文中还有“省无正徭,不责自毕。百姓心欢,官不失实。于是远人聆声景附,乐受一廛。既来安之,复役三年”的记载。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加上水旱蝗灾连年不断,出现了大批流民,人民在毫无生活出路的情况下,只有奋起反抗。而此时的溧阳,由于潘乾的治理,还出现了“远人聆声景附”的情况,对来到溧阳的流民制定了“复役三年”即免役三年的政策。难怪溧阳的官员要为潘乾立歌功颂德的碑了。
为了研究校官碑的碑文,历代文人花了大量的精力。校官碑全文共497字,喻仲远发现时“居中译以今字四百余,其不可读者尚数十”,后来洪适在《隶释》一书中对其进行考释,“不可辨者尚有二十七字”。到了元代,单禧和朋友曹国杰认为“第三行‘之’字之下是‘祷’字,“祷’下阙一字有‘天字,敏’之上是‘克’字,‘众’之下是‘儁’字,‘退’之下是‘慝’字,役’之上为‘复’,‘反’之下为‘失’,‘此’之上为‘即’,皆隐隐可见,洪则悉以为缺”。又增补了八字,并刻《汉校官碑释文》碑立于校官碑之侧。到了清代,邑人王抡(字少军)又对残字进行辨识。光绪年间修《溧水县志》时,丁维诚称校官碑“仍阙十二字则茫无可辨矣”。
溧水政协文史委所编的《溧水古今》1—10辑中,先后刊登了十篇有关校官碑的文章。1985年10月,有关方面还邀请溧水、溧阳、高淳三县有关人员,在溧水召开了一次“校官碑讨论会”,同时在校官碑碑文的释读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最近,傅章伟先生对校官碑全文进行了注释,这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是校官碑研究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他最大的贡献是,指出校官碑中许多用典出自《诗经》,并用《诗经》来校正碑中的文字。这说明当时《诗经》一书在溧阳带十分普及,从而大大丰富了我们对校官碑的认识。
因校官碑在书法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所以现在有关介绍校官碑的文章多如牛毛。读了这些文章,发现围绕校官碑,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笔者在溧水从事文博事业多年,对校官碑有深厚的感情,现就校官碑的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