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2-3-9 21:24 编辑
关于无想山两个神秘石臼之管窥
原著者 刘诗春
一、山中惊现神秘石臼 两年前,我应邀为无想山释读《污尊铭》,为了揣摩知县王从善题写《污尊铭》的本意,曾多次深入到位于无想山麓凤泉摩崖现场。 2019年9月30日下午,我陪同邱德仑老师等一行五人第一次专门为《污尊铭》来到石刻现场,正是那次,独具慧眼的邱老师敏锐地发现了在《污尊铭》石刻上的顶部有一个圆形的凹臼。只因当时的着重点是集中在铭文的释读上,再说也没有弄清这个圆形的凹臼与铭文之间存在什么联系?故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的目光。直到时隔半个月之后的10月16日下午,当我陪随着傅章伟老师第二次去石刻现场时,又发现在“丹鼎”石刻的顶部也有一个凹臼,所不同的是这个凹臼是方形的,既大又深。此时,我就隐约地预感到,这其中一定蕴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奥秘! 于是,在整理完《污尊铭》的释读过程之后,又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踏上了探索石臼之谜的漫漫长途。 现把两个石臼的情况简介如下: 1、圆臼:位于“凤泉”石刻悬崖之下的东南角一个天然石墩上,在其朝西的垂面上刻有《污尊铭》岩石的顶部是一个直径为24厘米的平底圆臼,由于岩石表面的不平整,圆臼的深度也由6-11厘米不等,其西南方向为最浅。 2、方臼:在“凤泉”石刻的西南角就是“丹鼎”石刻的所在。岩石的顶部是一个上宽下窄的斗状方臼。其边长为30厘米,在西南、西北及东三个方向各有一个“V”形的缺口,方臼整体深度为24厘米,“V”形缺口的下方,是方臼最低处,仅为12厘米。另外,在东边“V”缺口的附近,略偏北的位置处,有一个直径为11厘米的圆孔。 二、神秘石臼引发的种种猜想 对一方一圆两个石臼到底为何物?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各种猜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简要归纳如下; 1、“天然形成”说。 在诸多观点中,这是第一次石臼被发现时就形成的看法。可以设想当人们眼前突然出现一个不知名的圆臼时,第一反应就会联想到各地出现的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观。如在湖州岘山就有一个形状如青铜尊模样的天然石尊,南宋时有人在石尊上建了一个“洼尊亭”,据说当年还是苏轼题写的亭名呢。 2、“道家丹井”说。 这是在“丹鼎”石刻的顶部了发现一个方臼后出现的一个观点。依据就是刻在岩上的两个大字“丹鼎”。自然就望文生义地把方臼与道家的炼丹之井联系起来。 3、“亭台桩孔”说。 这种说法说的似乎有根有据,因为据县志记载:就在“凤泉”的附近,元代曾在此构建过招云亭,至今由谢瑛撰写的《招云亭记》还流传于世。明代又曾建“凤泉亭”于泉之下。亭台虽荒芜,遗留下两个亭桩的桩孔也是可以说的通的。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既然是桩孔,为何一东一西的间距那么大?桩孔的形状为何一方一圆?还有桩孔的深浅为何相差悬殊?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距离凤泉不足百米的韩熙载读书台遗址六个桩孔,历经千年之久,还与今日的桩孔一模一样? 4、“刻意造境”说。 根据实地察看,本人倾向于是依照“污尊典故”人为打造祭祀用的原始礼器。其打造的时间、地点、目的存在有两种可能:①是明洪武初年,太祖规定国内各府州县及乡皆要立厉坛,来祭那些无祀的鬼神留下的。②也有可能是王从善县令在凿泉成功后,为抚慰杜城山战役中在此附近战死的冤魂,而自造自题的祭坛。
三、神秘石臼之辨析 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一旦要想得到明确而肯定的答复就不是那么轻松了。在试图寻求解答两个神秘石臼期间,我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也曾想得到业内的专家的帮助,可我提出的疑问还没有讲完,就被婉转而礼貌的挡了回来,也许是我提的疑问太没有专业水准了、太业余了。无奈我只好一个人苦思冥想,但我还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与有文史兴趣的人进行交流探讨。经过近两年的沉淀,我把个人探究的情况,向诸位方家汇报如下: 对于一圆一方两个石臼到底蕴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奥秘? 通过浏览网上的帖子发现,关于“污尊”的内容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奇怪地是有关“丹鼎”内容的帖子却一条也搜不到。在对众多涉及“污尊”的内容分析后,意外发现唐宋元时的文人雅士们都是在面对天然形成或人工造境之景观时,总喜欢拿“污尊”一词来类比。比如“污尊几千年,长在岘山砚”来赞美湖州岘山的石尊(用其形与青铜的爵相似故名)。“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尊”就是唐代大书家颜真卿在岘山观李相石樽中的联句。据载颜在岘山曾邀约29人携酒登临,联句赋诗,传为千古佳话,有人把此盛况称为在中国文坛上堪与“兰亭雅集”相媲美的盛事!此外唐人还巧妙地埋盆于庭园之内并注入水,营造出诗一般的迷人之境。象“别疑天在地,长对月当空。”“潜窥而旧井无别,就饮而污尊不如。”等就是对当时这种妙造自然而借用“污尊”加以类比的例子,唐人这种埋盆造境的手法还启迪了后世盆景艺术的发端。 经过对手边现有文献资料的梳理,竟奇怪地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唐宋以后所形成的用“污尊”来类比那些天然或人造景观,到了明代,怎么突然之间就转变成了以祭祀为主要目的了,如“元公古天民,污尊表其德”。而清代诗人阎尔梅的《观虎丘祭厉坛者》诗中更留下了“污尊仍用先朝制,血食分霑故上香”的名句。原来在明初的洪武三年,太祖就颁布建立厉坛制度,以祭无祀的鬼神,并随之向全国推广,从繁华京城,到偏远的乡镇,且厉坛制度后又被清王朝所继承。据《万历溧水县志》载我区的邑厉坛只有一个在城北门外,我们的溧阳邻居建有多处,至于乡镇级的厉坛就更多了,据载有的县竟建有一百多个乡厉坛。回头再看在阎诗里的那句“‘污尊’仍用先祖制”,不知道大家会产生什么联想。 关于“污尊”的话题就聊到这里,既然唐人埋盆造境就可以拿“污尊”来类比说事,那么明人所刻意仿造的圆臼即是“污尊”就毫无疑问了。 下面就来谈一谈与圆臼(“污尊”)可说是同时诞生的孪生兄弟方臼“丹鼎”到底是何物?我个人的观点方臼就是丹鼎,或者说丹鼎名字就是方臼的名字。我之所以翻来覆去地讲,只是强调一下,因为从现成看既没有尊,又没有鼎,“污尊”、“丹鼎”只是具有贮水、生火的两个石臼而已,充其量也是出于文人雅士之口被冠以美妙而动听的名字罢了!因为在贮水用污尊的原始年代足以说明连装水的器具都用“掘地为尊”,还侈谈什么鼎呢?大家知所谓的鼎到新石器才出现陶质的蹭、鬲,青铜的鼎要到商、周以后才出现,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锅”。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方臼就是丹鼎(锅),那方臼的下面有一个直径11厘米的洞孔又作何解释?难道是人为故意地打造一个破锅不成? 对此,我的解释是“丹鼎”二字我们可以先将它拆开来解释。丹:红也,指红色的火。鼎:锅也,具有烧熟食物的功能。看到“丹鼎”的美名,自然让人想起了自然界里的丹顶鹤,人们把仙鹤称为“丹顶鹤”不就是因为在鹤的头顶部有一块红色的斑吗?有图片足以证明“丹鼎”的造型是根据明式煮茶的炉仿造出来的。 综上所述,下面就来谈两点拙见: 1、关于对历代“污尊”文化的分类: 唐人通过异化“污尊”的贮水功能,埋盆造境,模拟自然,以陶冶雅逸的性情; 明人尽力回归“污尊”的祭祀功能,凿臼挖坑,营造厉坛,以抚慰冤死的鬼神。 2、关于两个石臼的定义: 圆臼=掬饮的水凼=污尊(根据污尊典故打造),代表“饮”; 方臼=熟食的火坑=丹鼎(参照明式茶炉仿造),代表“食”。 注:这里的熟食指的是用火烧烤来加工食物的方法 。 刘诗春 本文定稿时间:2021年10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