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原著作者:吴大林
锄经堂桥栖《倪氏宗谱》
桥栖《倪氏宗谱》十卷,光绪十六年(1890)锄经堂木刻活字印本。是一部大同谱,由桥栖、丁村、永丰圩和游山下四个村的倪氏共修。共印十部,取“孝思颂祖德,忠厚贻孙谋”十字为领谱字号。另有毛边谱一册留存祠堂。此谱首修于元至正元年(1341),光绪时为八修。
2018年11月17日,潘惠明先生到溧水区和凤镇的孔家去工作。孔家古属丁村保,有"丁村孔家"和"丁村倪家",今合称孔家。孔家有倪氏20多户。潘惠明先生在倪贤相先生家见到了《倪氏宗谱》第1册的复印件。据潘惠明介绍,倪贤相喜爱文学和书法,现以打铁营生。倪贤相见到高淳宗亲家有两三箱谱,他复印自高淳宗亲。当天晚上,潘惠明先生发来《倪氏宗谱》图片32张。2019年7月29日,魏云龙先生将他摄于高淳的《倪氏宗谱》六张照片发给我。经鉴定,这和潘惠明先生发来的是同一部谱。2019年10月,我与倪先生建立了联系,他于2019年10月12日将八篇序文全部发来,使我对此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锄经堂的来历:西汉千乘郡人(今山东省东营)倪宽,字仲文,年轻时在地主家做短工时,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倪宽后来治《尚书》,为孔安国弟子。曾任左内史、御史大夫等职,曾与司马迁等共同制定"太初历"。这就是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所以倪宽的后裔把倪家祠堂的堂号取为"锄经堂"。
卷一,序(共8篇)、像赞、祠图、执收宗谱字号名目、太祖思公传、丁村建祠记、永丰圩重建祠记、永丰圩义仓记、地图记、桥栖、丁村、永丰村图赞,派行诗句、论例、谱例、家训等。卷二,历代世系图。卷三至卷八,年表。卷九,旧传、旧赞、寿文。卷十,旧传、旧赞、桥栖山记、寿文序、新传、新赞、新跋、旧跋。
第一篇序文作于元至正元年(1341),是丹徒教谕华焕文所作,第二篇是明嘉靖年间南京国子祭酒吕本(字南渠)所作,第三篇,是清顺治元年(1644)裔孙倪嘉庆栖霞寺大和尚倪嘉庆,法号大然撰写,第四篇是乾隆十八年(1753)邑庠生俞存秀所作,第五篇,是乾隆十八年刘一元所作,第六篇,是乾隆五十年(1785),蛟溪欧阳宁所作。第七篇,是乾隆五十年,高淳人邢炳南撰。第八篇,是光绪十六年(1890),一位在漆桥旁港南里教书的副贡生孔繁露所作。
据谱序,倪氏以南宋名士倪思为始祖。倪思(1147-1220),字正甫,号齐斋,湖州人。南宋乾道 二年(1166)进士,淳熙五年升太学博士,累迁礼部尚书。后迁余姚,卒后谥“文节”。为倪氏迁姚始祖,《宋史》有传。倪思次子倪祖义,为嘉定进士,后任丹徒知县,他举家从湖州迁至句容之册田里。到了元代,辛三公有三个儿子,其中胜一公从句容移居溧水的桥栖。他生三子,长宗一,次宗三、三宗六。宗六公徙居西舍(今高淳桠溪)。宗三公实生先二、先四两公。先二公七代至仁十公,复由桥栖而徙丁村。先四公递传七代至海一公,遂来高淳,迁至永丰乡之潦田。其宗一、宗三两公仍居桥栖。由此可知,今高淳的倪氏有一部分来自溧水的桥栖。
顺治元年作谱序的倪嘉庆,在文末自署:“赐进士出身,晋阶朝议大夫加从四品服俸,户、刑二科左右给事中,吏、户、兵三部尚书郎,裔孙倪嘉庆。今受菩隡戒嗣囗曹正宗,首摄山栖霞座监院事,大然顿首百拜题并书”。 倪嘉庆是句容册田倪氏裔孙,他是一位前明大臣,国变后遁迹空门的大和尚。
在《倪氏宗谱》里,有多处提到元代“桥栖里”。元《至正金陵新志》中,仪凤乡下有大历里、傅南里、和顺里等三个里,而无桥栖里。在《万历溧水县志》中称“桥西村”。在1982年溧水地名委员会所编的《溧水县地名录》称,当地有桥西俞家,桥西陈家,桥西魏家和桥西刘家。锄经堂《倪氏宗谱》卷一有《桥栖村图》,卷十有《桥栖山记》。据此推测,桥西即桥栖,桥栖村名来自桥栖山。 《溧水倪氏宗谱》二卷,倪鲁峰主编,倪鲁坤主修,2017年锄经堂电脑排印本。谱存溧水区石湫街道。浙江富阳倪毓佩先生印制。
2018年11月24日,傅章伟先生陪我到石湫塘窦村倪鲁峰先生处见此谱,共2册。据他们介绍,这次修谱时面临的问题是:原有旧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到现在为止,整个家族不知道祖居何地,也不知道是何人于何时从何地迁来溧水桑园蒲居住。因此无法与当地和邻区县的倪氏联络。
倪鲁峰先生请叔叔回忆,排出家族排行的七个字“心顺家承鲁胄兴”。在此基础上,由倪鲁峰编定排行为“国正天心顺,家承鲁胄兴,宗厚盛世远,勤修孝和信”。 在浙江富阳倪毓佩先生的帮助下,编委会八人同心协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将此谱修成,有开创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