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太阳微红了脸,春风却还略带着寒意。
我选择一个较高的地方俯瞰,油菜花频频抚弄我的脸,可我的注意力却集中在三五成群、密密麻麻坐在空地上、田埂上或油菜花田里的农人们。他们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和孩子,青壮年都出去打工或者定居城市了吧!也有几个时尚的,可能也是他们邀请来的城里亲戚吧!
我贪婪地看着他们,这是我离开农村多年后,第一次看这么多的农民集中在一起。他们仿佛就是春风吹开的一粒粒泥土,又仿佛阳光照耀下盛开的一朵朵各式各样的杂草野花,被飞鸟穿针引线,绣在黄绿错综的大毯子上!对,就是一股土气!
这股土气——长一副黑红的脸庞,化腐朽为清香,粗糙又细腻,直率又长情,憨厚又聪慧,守拙又创新……这就是别人说的土得掉渣吗?可是,我却一点都不嫌弃!
我想到了傩戏!
它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它们就是在田间地头发源起来的,只是更神秘!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田间地头产生的文化绝对土!而这土恰恰是它的精髓!请问台上唱的台下有谁不知道?这些看过千遍万遍的,大家仍旧不厌其烦地看,甚至于有人还能跟着唱!或喜或悲,了然于胸。
这就是乡村社戏的魅力吧!
粗糙一点没关系,爱恨情愁都在里面呢!简陋一点没关系,是非曲折都在里面呢!当大城市追寻着时代的节奏,大步向前的时候,传统文化剧目驻守在乡村,缓慢惬意地唱、念、做、打,落进人心里的都是忠孝仁义、精忠报国、善良守信、知恩图报、以德报怨、叛逆进取……让农村大俗中大雅!
和见过很多世面、在快餐文化或外来文化中徜徉又迷惘的人相比,农村更有主心骨,它在缓慢中坚守,寻找深刻,最终守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我就这样想着、羡慕着,所有人都在看戏,只有我在看着他们!
这些台上台下的戏迷们,在天地间唱戏、听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享受,所有人都长成了大自然的风景!
戏结束了,快乐远没有结束!
姐姐烧了丰盛的一桌菜,80多岁的老公公坐在上首,大大小小十几个亲戚欢聚一桌,男人们推杯换盏,女人们吃完饭早早去聊天,我的心里塞着满满的幸福。姐姐说:今天村上家家户户都会请亲戚来看戏的,今天要是哪家女儿的父母亲戚不来,那简直是一件丢人的大事,说明他们家人缘不好!
哈哈,还有这样的说法!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难怪我姐姐今天笑开了花!我搂着她,被亲情粘住了心!
隔了一段时间回去,嫂嫂笑着说:长英,你老公公可厉害啦!唱戏的走到附近哪个村,他就跟到哪个村听戏,饭都不回来吃!我颇有感慨:快90岁的老公公这么入迷,是重逢他的挚爱了!
社戏回归,怎么能不让他开心呢?入迷呢?是社戏打开了他美好记忆的闸门吧!是社戏让他从平庸的生活中得到享受和愉悦的吧!谁没有精神的寄托和愉悦呢?他是读过私塾的,他经常跟我说的很多好东西,除了来自书本,更多的就来自这样一种自觉不自觉的文化传承吧!
六、七年前,我的婆家开泰村建起了标准的戏台,从此每年唱大戏,紧邻的东头村村民再也不要在野地里看戏了。每次看见村民端着板凳,开着小三轮来看戏,看着久违又花哨的方巾在妇女头上炫耀,我就有回归的幸福!
据我所知,我们溧水区在新农村建设中,非常注重村民精神文化建设,更能根据实际情况满足村民切实的要求,于是乎马家庙、蒲塘桥、陈郭村等大村都建起了戏台——还是称“万年台”吧,自古以来,它就和“社”连在一起,这样的称呼符合村民的心意。而村民们也会在自己选择的黄道吉日唱大戏。
鲁迅先生在《社戏》一文里,写尽了一百年前乡村看社戏时的风景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而今我也在看社戏,我觉得自己是在一个三维空间里看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在思念我已经被拆迁的故乡;更是一种感恩,是戏剧最初滋养了我这一粒尘土,让我吸收文化的力量却又不忘本,在太阳下闪闪发光!
这么多年无论我喜欢哪种新颖的艺术形式,每当烦躁疲惫空虚的时候,我还是毅然决然会选择到央视11频道看一出戏!
只要你愿意,中国的传统戏剧就在那里等着你,你会在它的珠翠华服、唯美的光影、程式化扮相和中国式唱腔中完全沉静下来,自我治愈!这就是看社戏带来的最好结果吧。
走进乡村看社戏,让我安详而不荒凉!
拟 稿 人 | 章阳
审 核 人 | 杨孝林、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