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山大龙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一龙女下凡,与人间一勤
劳忠厚的青年结为夫妇,从此这一带风调雨顺,农家粮丰衣足。不料此事被天神发现,于是天廷震怒,连降大雨,使这一带千顷良田成为水乡泽国,变成一个湖泊,就是现在的石白湖。
传说“骆山大龙”的“真身”就是石白湖中的一条老龙。据说明朝末年,骆山杨氏中出了一个大官叫杨培庵(明万历年间举人),这一年,杨培庵从京城回家探亲,路过张天师门前,见天师斩龙柱上绑缚着一名白须老者,杨培庵见老者眼泪汪汪,十分可怜,便偷偷将他救下,带至骆山,这位老者原来是一犯罪老龙,被救后便在石白湖安家落户,为报答杨培庵救命之恩,老龙兴云布雨不侵害杨家。村民感念老龙,于是兴龙灯,每年舞龙灯三日,以谢老龙之德。
石湫龙灯的缘起,却另有一段神话。相传明朝初年,军师刘伯温为保明王朝千秋万代,到处“刺地”以防能人出世。他到溧水后,见境内西横山腹内有一巨蟒,口含火珠。或吞或吐,大似龙形,隐隐有帝王之气。刘伯温怕此蟒日后成龙威胁大明朝廷,便下令开凿胭脂河,扼其咽喉,断其气脉,将巨蟒镇死,致使河水被染成胭脂红色。本来可以出龙子龙孙达官贵人的龙地被刺死,当地百姓深感可惜,于是扎蛇形龙灯,舞蹈以祭。石湫有几个村庄曾遭飓风袭击,村民认为是神龙作怪,于是兴龙灯,祈龙保佑。总之,溧水民间龙灯的兴起大多和龙的传说有关。
溧水龙灯,从外形和表演形式看,可分为抬龙、滚龙、布龙三种类型。
抬龙,是一种竹编龙,晚间表演,每节内可以燃烛。龙长30到50米不等,由13到19节组成,悉成单数。各部用木榫连接,可左右转动,每节下装有手把,舞龙人持手把舞蹈。龙身两侧剪贴虾、蟹、鱼、鳖等水族图案。亦有裱贴宫殿、山水、花卉等民间剪纸的。抬龙的表演呈平面式,龙形盘旋游动,显示出一种力与健的宏壮气势,这是溧水龙灯的主要形式。
何林坊双龙 滚龙,又称竹圈龙,龙身是500多个竹圈用绳索联接而成,长30余米,外用白布作套,彩绘图案,整个龙身像一个巨大的弹簧,可伸可缩,龙腹内的燃烛支架是用竹圈扎成的常平架,实际上是三自由度定向仪。表演时任凭龙身上下左右转动,烛光自然向上不会熄灭,设计别具匠心。这种龙灯转动灵活,舒展自如,能表演“金蝉脱壳”“老龙翻身”’“天鹅生蛋”“螺蛳转顶”“金鸡独立”等10余套节目。滚龙的特点是变化多姿,形态优美。
何林坊双龙 布龙,是一种适合白天表演的龙,用竹篾白布制作,龙身绘有龙鳞,表演时可作弧形运动。
在龙的造型上,溧水群众还有一些独特的创造,与我们常见的龙形图案有不同的特征。按龙角造型分有三角龙、双角龙、独角龙。双角龙中又有黄牛角型(其角斜掠向前),山羊角型(其角向后)和鹿角形其角分杈向上)等。三角龙尤为独特少见,其角在龙头上呈“山”字状,高峻挺拔,甚是威武。龙颏下一般挂满胡须,龙须在舞玩过程中要加以变化。龙灯一般玩三天,第一天黑须,第二天花白须,第三天白须,以示龙的成长。龙灯表演结束后,观众可以抢须,抢到者为吉祥。有的地方龙灯还“打珠”,舞龙人事先将软织物制成的“龙珠”装在龙嘴内的弩机上,龙灯舞玩时或拜门头结束时将龙珠射出,被击中者为吉祥。从颜色上分,还有绿色的青龙,玄色的乌龙,浑身赤红的火龙等。伴随龙灯的云灯、旗盖、服装等都彩绘细致,刺绣精美。龙灯表演时还配有巨型锣鼓、火流星、火铳、长喇叭等,演出气氛十分强烈。
溧水龙灯千百年来盛演不衰,在群众中有极高的声望一笔者曾多次目击舞龙灯的壮观场面。
和凤骆山大龙因有数百人参加演出,一般小场地施展不开,便常在冬季的湖滩上表演。冬季湖水下落,石白湖露出大片平坦的湖滩,演出消息传出后,方圆数十里内的人都赶来观看,观众多时达万人。夜间,宽阔的湖滩上灯火通明,驱赶人群的火流星飞溅成团,锣鼓齐鸣,巨型喇叭伸向天穹,鞭炮火铳惊天动地,一条火光闪烁的巨龙在黑暗中盘旋游动,为克服巨龙游动时的巨大惯性力,七、八个小伙子用绳索拉住龙尾,左右奔跑。龙游沙滩,人声如潮,这时候观众与表演者浑为一体,云动山移,呼喊奔腾…,整个场地上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接着是云灯表演,舞龙人将龙围成半圆形,火流星将观众驱赶成圆圈,身着黑色绣衣、化装成云女的儿童手执云灯,穿梭起舞,灯光游动,影影绰绰…
骆山大龙
和凤施家的龙灯还有双人舞,云灯表演结束后,有一姑娘化装成鱼精跳跃上场,舞姿似鱼似怪,不可一世,接着又有一渔翁身背渔网上,双人舞蹈,渔翁几经周折,捕鱼精入网。云灯排出“天下太平”的字样,整场表演结束。
石湫街道由于龙灯密集,这里的龙灯除了“玩地场”之外,还舞龙登山。新中国成立前,小茅山顶上有座庙宇,每逢正月十五这里群龙聚会,登山拜神。这时观众可以在数里或十数里之外观看,村边的土墩上、稻场上挤满了人,顽皮的孩子爬到大树上、屋顶上登高远跳。只见一条条游龙的烛光在树影间向高处闪动。有“双龙戏珠”“五子登科”“九子相会”等名堂。溧水龙灯浓厚的地方色彩,独到的艺术技巧,是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民间艺术中的宝贵财富。
龙灯在我国历史久远,据《春秋繁露》一书记载,西汉时民间就有舞龙作嬉的习俗,尽管各地龙灯在舞蹈过程中都有明显的宗教迷信成份,但主要还是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进取,对美好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龙灯的迷信观念已越来越淡薄,娱乐成份逐渐成为主流。新春之际,喜庆节日,人们聚集到一起排练舞蹈,自娱自乐,
一年耕作的寂寞在这里消除,收获的余兴在这里延伸,民间艺人在这里展示他们精巧的技艺,组织者在这里展现他们的运筹才能,青年人在这里显示他们青春的活力。他们自信自负,舞龙自慰。于是原来人们对神的崇拜变成了对自身的崇拜,对神的祈求变成了对劳动的讴歌,对自然的赞美。这一思想转变使龙灯从旧意识中摆脱出来,以乐观的情绪,清新、淳朴的格调展现在观众面前,成为一种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
近年来,溧水区文旅局深入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注重非遗文化的整理、传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溧水民间的龙越舞越兴盛。每逢新春佳节、溧水重大的节庆活动,骆山大龙、何林坊双龙、陆家大龙等外形各异、风格不同的龙灯都纷纷舞动起来,彰显了秦淮源头民间非遗文化的独特风采!
拟 稿 人 | 章阳
审 核 人 | 杨孝林、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