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2-5-8 21:20 编辑
转发说明:这是刘诗春老师继《柿桥清晓》团扇画作后,又构思新创一幅《故园追梦》作品,并且回忆撰写了此篇力作。经作者本人同意,现发布到本网站供各位文史及书画爱好者分享,谢谢! 转发者 健康快乐 2022年5 月8日
故园追梦 ---挥之不去的故园情结 刘诗春 近日,受吴建溧先生之托,为《李氏宗谱》释读篆书序言,由于李氏居住地柿树桥村原址已消失,为了使广大文史爱好者有个直观的印象,吴建溧先生建议我画一幅以柿树桥村为中心的小品。恰好我自小就生活在此村不远处,对这一带非常熟悉,经推敲就完成了一个团扇小品---《柿桥清晓》。
在构思柿桥小品时,吴先生发给我一个谱中插图,该图上的几个熟悉的地名,立马触动了埋在心底六十多年的对故园的记忆。于是就萌生了要尽自己的所能,用朴素的笔墨语言,力图表现出那份让人魂牵梦绕的故园情结。要想画好这幅画,是有必要对原居住地作出进一步的了解的。 于是趁着近段时间陪伴老父亲的绝佳机会,向老父亲了解了这些地名的来历及背后所蕴含的故事。我负责提问,父亲解答。经过整理与归纳,成此拙文。下面就让我们从本地较具标志性的建筑---茶亭聊起吧!
一.古茶亭的变迁 古有“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之说。 茶亭地处“柿树桥”与“油坊桥”之间,从县城至桂庄“茶亭”也正好是十里路程,与其北面的“背锅桥”约二十米。南北贯穿的三间茶亭为黑色本瓦屋面,东西两面用青砖开斗砌成的外墙体上布满浓密的爬山虎,南北两头的进出口,用四根两米多长的石条架构,中间则用四根木质立柱支撑着人字架。在茶亭内部的东西两侧靠墙的地方,分别放置一长排用方木做成的简易条凳,以供行人小憩。 有趣的是:在这段不足两公里路程的地段,就集中构建了外形完全一模一样的三座石拱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增强画面的观赏性,我在扇面中把原本实体的砖墙有意地处理成通透的栅栏,也算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处理吧! 借此补充说明:关于“油坊桥”的位置,《李氏宗谱》似标注有误,紧挨茶亭的位置应该是“背锅桥”。从桂庄下来的水应流向背锅桥。油坊桥是位于约两里路的牌楼庄。据家父回忆,油坊桥距离官方办在牌楼庄的油坊,只有一条田埂远。“油坊桥”的名字也叫“官桥”。官方办的油坊处在驿道的西边山岗之下,油坊一直沿用到一九六O年。油坊作为地方榨取植物油的场所,虽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在民间上了年纪的人仍然习惯上将牌楼庄称作“油坊”。随着近年的拆迁,“油坊”这个延续了数百年并且被当地人所熟悉的地名才彻底消失...... 百年沧桑,几经蜕变。若问茶亭的建造历史究竟有多久远,恐怕谁也难以说清。而家父能亲眼见证了该遗迹近百年的蜕变过程,也算得上是太幸运了。据家父回忆茶亭的演变过程为: 茶亭-→赌场(李)-→棉花加工作坊(陈)→-凉亭-→拆除。 往事如烟,不堪回首。说来也怪,年近七旬的我,只要一提起“凉亭”这个地名时,鼻子就发酸,六十年前的一幕就会清晰浮现脑海...... 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自家院子外高大的枣树上枣儿熟了,我便爬上树,挑选了一些已经熟透了的摘下来,用箩筐装好,踏上了经石坝-→凉亭-→涧西吴的必经之路,想让外婆品尝一下自产的鲜枣。当我刚走过凉亭、背锅桥不远,瞬间乌云翻滚、狂风大作、尘土飞扬、风雨交加。刚开始还很享受在稀疏的大雨点之间穿梭,不久则雨越下越大越密集。面对不期而至的暴雨,童年的我只顾奔跑,完全顾不上箩筐里的枣儿,当我一口气跑到外婆家的时候,浑身湿透,半箩筐的枣儿已经所剩无几了......
二.狮子坝名称之谜 在《李氏宗谱》中有幅标注方位图的右下方,有个叫“狮子坝”的地名。该坝的位置处在桂庄与茶亭的南面,在我的记忆中这里应该是石坝的位置,而谱中附图上却分明写着狮子坝。那么狮子坝的名称又是怎样得来的呢?当我带着这些疑问向老父亲求证时,他老人家就向我讲述了狮子坝名称的来历:原来在石坝桥的西面北侧,有一块耸峙的天然岩石,远看恰似一坐南朝北、头部略微转向西北方向的石狮。这就是“狮子坝”之名的来历。不过叫“石坝”也是没错的,因为在石坝的周边到处布满石头,包括桥东面的农田下面及石坝的底部。据父亲说当年农民在石坝附近犁田的时候,经常被地下的石块把犁田的犁头给折断......说石坝倒也是名副其实呀!就在狮石想下方还保留着古代人开采石料时的石坑呢! 当我问及石坝的坝堤为何与别处不一样(别地方的坝堤皆为“一”字形,而石坝则为“F”形)的问题时,老父亲说:那是在建造坝堤时,巧妙地利用了狮石及附近的岩石,一是加固了堤岸,二是也便于连接其东与西的交通要道(这条交通要道是向东通往大通寺、丰安寺)。注:根据我的记忆上游的坝堤几乎在每年的汛期经常被大水冲垮,而处于下游的石坝则安然无恙......
最后,家父还补充说道:其实关于那块狮石,在当地还有个流行极广的传说,某天一位阴阳先生看到此地的形貌后。说这里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更为狮石起了个寓意吉祥的名字——“犀牛望月”! 可惜的是:这块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狮石,约在1964年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便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我对于石坝情况的归纳,记此聊供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三.桂庄之名的由来
岗头李村后的一个村子叫桂庄这个地名,溧水地名录的上面是这样表述的:过去本村桂花树较多,故名桂庄。然而根据97岁刘德凤老父亲的回忆:则并非是这么回事!其实桂庄村名也是因为这个村子居住桂姓人家而命名的,只是后来桂氏的后人搬到外地去发展了,而留下来的人又没有延续下来。上世纪初,桂氏曾到桂庄祭祖,都是整猪整羊,最后把祭祀品全部分给村里的乡亲们……桂庄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古村落,分为东桂、中桂、西桂。 关于桂庄的来历,我在《柿树清晓》中亦有所涉及,桂庄也曾以本村的桂氏命名。这次我进一步向老父亲问及桂氏后裔的去向问题,老父亲说他也没有亲眼所见上世纪初桂庄祭祖仪式,只是听老辈人说的,这种说法在当时流传甚广。而家父回忆桂氏的祖坟是位于中桂小店的西头(拆迁前的地址),这是他老人家是亲眼目睹的。 前两天偶遇一位新认识的名叫李吉明的微友,他家原住西桂,他说我父亲的回忆一点不错。他说桂庄在拆迁前几十年间是没有一个姓桂的,溧水县地名录上面所说的因村上桂花树多而得名的说法是错误的。他的太公李景秀先生是个文化人,生前曾告诉过他:村子以前是桂姓居住的,就在李景秀先生家的后面,也就是中桂小店的西面,拆迁之前确有桂氏的祖坟。这一点与我父亲所讲的完全吻合!这就坐实了我之前的定论。悲催的是:桂庄村在拆迁前,已经联系不上桂氏的后裔子孙了……
四.讲述人简介
刘德凤,生于1926年农历丙寅年正月十四。 先说老人善良的品质,此举一例来说明:记得1977年的元旦,我去水利工地写生,有人向我讲了一件很感动人的事:就在前两天的夜晚,别的民工都会去附近看露天电影了,作为队长的家父独自一人去工地,站在没膝的淤泥中用泥瓢戽烂泥,直到整场电影散场之后......这个故事也成了我高考作文题材的首选。 其次,父亲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让人敬佩。无论多苦多累,都能随时随地听到他老人家的爽朗的笑声和高亢的歌声! 最让人惊叹,老父亲还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观察力与记忆力超强的人,童年时的记忆,尤其在别人来说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他老人家却都能很清晰地描述。 我将家父的经历概括为“四大”---即命大、苦大、心大、寿大。 1. 命大:1928年之春季时值天花肆虐,同村共有七人感染。论病情数三虚岁的家父最重,任凭家人向医生怎样磕头求情,医生也不为所动,断言“此幼童病得太重,即使看了也是白白浪费钱!”然出人意料的是:其他症状较轻的六位幼童后来都不幸全部夭折,而我父亲则与死神擦肩而过,顽强地活了下来......为此,我的祖母也付出了超乎想象的代价---五十多天没有下床!当家父结痂脱落痊愈时整个人形用骨瘦如材形容一点不假!但当祖母见到经历生死线挣扎过来的父亲,她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母爱的力量伟大呀! 2. 苦大:1937年农历丁丑冬月初四,时值盛年的祖父惨遭日寇枪杀,祖父的遗体运回家时,村上人大多数都去“跑反”了,幼小的父亲则一直守在祖父遗体旁。由于当时是兵荒马乱的特殊时期,只好请人在事发当天的半夜草草掩埋。第二天父亲来到祖父坟前祭拜,发现因黑夜没有埋好,还有部分棺木暴露在外,就又重新用泥土亲手掩埋好。要知道那时的父亲可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啊!行笔至此,不禁怅然...... 3. 心大:父亲在2000年之前不幸罹患冠心病,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前几年医生在看其胸透片时,不禁大吃一惊:整个心脏竟足足有个小篮球大,左肺因受挤压,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呼吸,就是连一个小小的感冒,也足以威胁其生命。曾几度入住重症监护室,幸运的是每次都坚强渡过危险期,转危为安! 4. 寿大:经历了九十四年前的那场天灾和八十五年前的那场人祸,如今九十七岁的老父亲成为我们村上目前仍然健在的最年长的寿星啦!衷心祝愿老父亲长命百岁!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