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4-9-27 14:32 编辑
您知道“四知堂”的由来吗? ---罗村四知堂《中山杨氏宗谱》
6月25日从西庄徐家村看谱回溧途中,我突然想到罗村杨氏宗谱我们还没有采集过资料呢,于是停车就到大舅子(内兄)杨明柏家,说想过一阵我们区地方文化协会来看看《杨氏宗谱》,请他帮助先联系宗谱保管人。第二天杨明柏就打来电话:说六月初六晒谱时,你们来看谱吧!
杨氏宗祠影壁
家谱中所记载的原杨氏宗祠的三进祠堂图
那我又是怎样知道明觉罗村保存有《杨氏宗谱》的呢?因为我爱人是罗村人,我是地道罗村杨家的女婿。2006年村上复建杨氏宗祠、续绘宗图、重修家谱这三件大事我还是知道的。因为我的岳父大人杨昌聚在村上属长辈,且担任过同心大队的主任、书记,人缘较好、威望较高、大公无私。2005年春,就是由我岳父杨昌聚及杨氏宗亲杨昌正、杨明榴等诸位率先提出要建宗祠、绘宗图、续家谱的倡议的。当年复建宗祠时他老人家已经是80周岁高龄的人了,但仍亲自担任“杨氏家族续修谱牒、绘制宗图、重建祠堂理事会”会长助理一职,并主要担负起杨氏宗祠的复建所需经费筹集这项重要工作。他通过走亲访友、电话联系,告知杨氏宗亲们要通力合作,来共同捐助宗祠、宗图、宗谱的所需资金。我记得岳父大人曾打电话给浙江省进出口公司工作的侄儿杨明森(字长根),他一个人就解决了近万元的资金。杨昌聚老人除了自己捐助2000元,还动员几个儿子积极捐款,其中小儿子杨勇(六林)就捐助了5000元。另外我也亲耳听岳父讲起过审批杨氏宗祠的项目建设报告是以“杨家文化活动中心”的名义才获批准建造的。当然完成杨氏宗祠的复建、宗图的续绘、宗谱的重修是以杨明斗为会长的杨氏族人齐心协力的结果。这是件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福佑到子孙万代的大好事。
家谱中所绘的罗村图
2022年7月罗村杨家一角的无人机航拍图
7月4日(农历六月初六)上午9:45分左右,区地方文化协会会员胡宸和我来到罗村杨氏宗祠时,杨明柏、杨明武及宗谱保管人杨顺金、杨德和等杨氏宗亲早已在宗祠等候。
当杨顺金等族人请出完整齐全的二十卷老谱后,还是让我激动不已。因为我仅知道他们于2006年续修过家谱,我觉得能看到2006年度新谱就很不错了,哪知还有保存这么齐全、续修于民国戊午年(1918年)的老谱呢,意外惊喜呀!胡宸先生赶紧查阅目录,决定抢拍前三卷即可,我也提出将2006年续修的新谱也请出来。随即杨德和又请出了四卷新谱供我们查阅。
罗村四知堂“族”字号《中山杨氏宗谱》谱箱中所保存的老谱。
《杨氏宗谱》在光绪卅三年(1907年)已修成,可能因经费等原因没能及时印刷成册,到了民国七年(1918年),作了少量的修改,并请窦恩荣作序,然后付梓印刷,实为首修谱。此谱共二十卷,现存二十卷。由罗村的杨景炎主修、西庄的杨葆桓主纂,木活字本。是罗村、西庄(东分、中分、西分)、南岗、杨家头等几村合修完成的。当年共印十套,其领谱字号为“敦伦承祖训、睦族贻孙谋”。而我们所见的这套“族”字号家谱当年的领谱人为罗村的杨学瑚、杨昌海同执,现由杨顺金先生继承保管。二十卷齐全,尤其熬过文革,难能可贵!
文革中被拆毁的杨氏宗祠所保留下来的杵柱基座
四知堂《中山杨氏宗谱》字派(95世--114世):维必世朝元 大学昌明德 绍孔孟心传 遵祖宗家训
其实,罗村共保留有两套齐全的1918年续修的《中山杨氏宗谱》,能保存传承下来也是有着惊心动魄的故事的。据2006年新修《杨氏宗谱》中王德章先生所撰写的《杨氏续修家谱跋》载:创修与续修成功,凝结几代人的心血,其中值得称颂的有: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查抄古书、家谱风声甚紧。幸昌裕君以本村造反派头目的身份,表面执行,私下又秘密做小动作打掩护(因其家父杨学仪告诫:要保存好家谱),故冒着风险,密令德金、德忠将两部家谱悄悄地送给明德、明生东埋西藏各一部。为此,杨明德还被关押了数日,后在地窖中不得不取出家谱交差,才算过关(当年应该交出的这套家谱是“训”字号---根据领谱字号记载:当年罗村共有三套家谱,即“训、睦、族”三套)。也总算让其它两套《杨氏宗谱》得以幸存保留下来。事后他们更是悉心呵护,留下珍贵史料,功不可没。而我们所见到的这套完整二十卷家谱就是“族”字号,是由杨明生保管下来的,现有杨顺金保管。另一部“睦”字号同样也保管齐全,现由杨德和保管。为保护过家谱的杨氏族人点赞!经过文革,一个村能完整保存下来两套各二十卷齐全的家谱,真的不易!
1918年续修的《杨氏宗谱》现保管人杨顺金。
1918年续修的《杨氏宗谱》总目录为:卷一,窦恩荣所撰《中山杨氏重修宗谱序》、杨氏由石场迁罗村序、杨氏修理谱稿序、目录、凡例、诰勅、像赞、大祠堂图、村图、坟茔图、大祠堂记、(罗村、西庄六甲、南岗、杨家头)村记、石坟山记、望湖山祖茔记、杨涧桥原序并地舆考六篇、感情记、命名字派、修谱各执事名目、领谱字号。卷二,家规、祠规、奖励四条、家礼图、传赞、孺人序、跋。卷三至卷四,世系引、世系图。卷五至卷二十:年表引、年表。
这是2006年续修的四卷《杨氏宗谱》,卷号为廿一至廿四,其实与老谱组合就是完整的总卷数为廿四卷的新修谱。
2006年新续的《杨氏宗谱》,共有四卷,与1918年老谱合并,故家谱编号顺延为廿一至廿四卷,电脑排印本、仿古竖排版。由杨明斗、杨金年为“杨氏家族续修谱牒、绘制宗图、重建祠堂理事会”正、副会长,杨昌聚为会长助理,由杨明武、明祥、明连、明林、明榴、金地、地生为理事等会员所组成的杨氏家族理事会,统筹续修谱牒、绘制宗图、重建宗祠。而续修谱牒重任是由杨明武、杨昌福主修,杨昌聚协修及杨氏族人共同完成的,并特别聘请了王德章老先生参与主稿。新续目录,其中廿一卷有:“杨氏家族续修谱牒、绘制宗图、重建祠堂理事会”杨明斗会长所撰《继承光荣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杨明武所撰《杨氏家乘续修序》、杨明连所撰《颂杨氏家族》、杨德龙所撰《中山杨氏家谱续修序》、王德章所撰《杨氏家谱续修序》、续修凡例、新修宗祠图像、杨明斗所撰《祠堂重建记》、杨昌聚、杨明武合撰《罗村新记》、人物志、杨氏家族“续修谱牒、绘制宗图、重建宗祠”理事会成员名单、领谱字号(新谱共印制五套,分别取以“和、善、庆、星”为领谱字号,分别由昌福、明贵、明祥、金地执谱保管加初稿一套取“初”字号,“初”字号由各房轮值、昌裕负责管理。另有两套老谱为睦、族字号,分别由杨德和、杨顺金执谱保管)、杨氏续修家谱跋。卷廿二至廿四为续修世系年表。
家谱中由窦恩荣(溧水向阳华村人,1866-1931年,清末溧水县最后一个举人。据民国十二年钱桂馨、徐勉编纂的《溧水征访册》记载:窦恩荣,字友芝,癸卯---即1903年举人。博览经史,书法平原。光绪三十二年任溧水县立高等小学堂堂长,兼国文教员,实心任事,不遗余力。)所撰《中山杨氏重修宗谱序》载:“吾溧杨氏自在周之伯侨锡土受姓,历秦、汉、魏、晋以至于北齐开封王---愔,始创立家乘。吾溧之杨,断以杨候桥为得姓之始尊祖也,断以千五公为迁溧之始敬宗也。由石场而胪列夫罗村、南岗、西庄六甲,以推及于杨家头收族也”。据《杨氏由石场迁罗村序》记载:“至七十八世千五公避金人之乱,择地而居,由淳邑崇教乡之分界渡湖、北徙至溧邑石场,即傍水为家,因渔谋食。”而《杨氏修理谱稿序》中又记载:”自唐叔虞之后伯桥公受封杨候始......伯桥公受封在今之山西洪洞县,嗣后族大支繁,迁居者不一其地。至七十八世千五公由石场而迁罗村,数传后又由罗村析居西庄六甲、南岗、杨家头等处。支分而派别亦源远而流长”。《千五公传》有载:“若杨氏千五公可以几矣,公讳时华、字遇春,父震龙公当宋室南渡时,以功授飞骑尉,知广德军。公少恬退不乐仕,进遂择居于溧邑石场之西,名其曰:杨处士庐,即今之罗村也”。
根据以上记载及查阅世系图获知:一世祖为伯侨公,周封杨候,因以为氏,后之杨姓自此始。后历经秦、汉、魏、晋代,至北齐时--杨愔公(四十六世)官至骠骑大将军封开封王、天统末追赠司空(相当于现在的住建部部长),曾创族谱。 1918年家谱主纂杨葆桓先生1907年所撰写的《杨氏修理谱稿序》记载:“我族家谱自北齐开封王愔公始创之,子山公续修之,学士长儒公再续修之”--由此可知:杨氏家谱始创修于四十六世杨愔公,二修于六十五世子山公,八十一世长儒公三修。后因水灾兵燹等原因,直至光绪卅三年(1907年)才续修(实为重修,因老谱已散佚),后于民国七年(1918年)才完成修谱。2006年再次续修。 由谱获知:七十三世凤鸣公,恩授制置使,宦居昆阳(河南叶县),为避战乱,迁寓扬州。后又从扬州携长子祖信、次子祖仁于宋庆历年间渡江迁居京口(今镇江),而凤鸣公葬于镇江西南五峰山。 七十四世祖仁公转迁徙至安徽姑孰青山之金渊江南,杨氏一族由此迁居。 祖仁公之子七十五世熹公的次子思廉公也迁居姑孰青山。 七十六世思廉公的儿子震龙公,护驾抗金,宋高宗时被授予“飞骑尉”,后又拔擢“知广德军”,勅封“中山府君”。 七十七世震龙公与弟云龙公则由姑孰(今当涂)之青山徙居至高淳县崇教乡之分界(即为高淳长芦杨氏始迁祖)。 溧水罗村杨氏始迁祖为七十八世时华公(千五公),先由高淳崇教乡之分界长芦撑船渡湖北徙至石臼湖北岸的溧水山阳乡之石场村,即傍水为家,以打鱼为业,于石场之西置田数十顷、作室数十间,为贮谷读书之所爰,颜之(起名)曰:杨处士庐。南望石臼湖水扬清、北俯横峰山光耸翠,而且茂林修竹映带左右,其气概则万象包“罗”,其形势则冈原“罗”列。时华公爱之重之,因此近田建村,更加便于就近农耕。并于绍兴年间,遂由石场徙居焉。嗣后,生生不已、硕大繁滋。因而取此“罗”字义,以名之为:罗村。这里再补充说明一点,家谱中还有“石坟山图”(石坟山即今由中天堡岔路口向长裕村途中的上坡石冈处旁),原是杨氏先祖入土为安之场所,可惜后毁。 八十八世嶷公由罗村迁徙到南岗村,为南岗村杨氏始迁祖。 八十九世恺公由罗村又分迁至西庄六甲村,为西庄六甲杨氏始迁祖。 九十世禧公为西庄东分之祖、九十世祚公为西庄中分之祖、九十世禚公为西庄南分之祖、九十世襭公为西庄北分之祖、九十世襟公为西庄西分之祖。 .......
1918年续修的家谱中还记载有:儒学大家董仲舒为“赤泉候喜公”所撰写的像赞、东汉名臣世称“蔡中郎”的书法大家蔡邕(蔡文姬之父)为“临晋后赐公”所撰写的像赞、南宋后期理学家资政殿学士真德秀为“学士億公”所撰写的像赞等。
“四知”的首创人东汉名士廿四世杨震公像赞。
其中还有东汉名士杨震的门人陈翼为“太尉震公”所撰写的像赞:“有四知之德怀贞一之心,调元赞化感万鸟以来临”。这其中所提及的“四知”就是杨氏宗谱堂号的由来。据家谱卷二《震公传》记载:“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公,公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公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疏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公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这段故事说的是:东汉名士杨震赴任蒌莱郡上任途中,经过其推荐而担任县令的秀才王密所在的昌邑县时,王密夜晚怀揣着十斤黄金,拜见恩师。杨震说:你应知道我不受礼金的,可我不知你这样送钱,是为何?王密回复:因夜晚来,众人皆不知道,没关系!而杨震斩钉截铁地说“天知、地知、子知、我知”,怎么叫作都不知道?!于是王密羞愧而去。“四知”从此也成为千古美谈,而清官二十四世震公,以其践行的“四知”廉洁自律的典故,也就成为杨氏宗谱的堂号的由来了!
罗村杨氏始迁祖时华公(千五公)像赞
另从谱序、世系等资料还获知---溧水境内:罗村杨氏一支与骆山杨氏一支(应为七十七世云龙公之子,骆山杨氏始迁祖为七十八世时寿公--迁溧邑西隅)及和凤孙家巷(仙墟)杨氏一支为同宗同族,均为姑孰(今当涂)青山始迁祖七十六世思廉公传承到七十七世震龙公(与弟云龙公同迁淳邑崇教乡之分界长芦,尊震龙公为高淳长芦杨氏始迁祖)的子子孙孙。经考证:七十七世震龙公于建炎二年(1128年)从高宗南渡,绍兴元年(1131年)震龙公与弟云龙公迁徙到分界长芦创居。而罗村杨氏七十八世千五公(时华公)是从分界长芦渡湖(即石臼湖)、北徙至溧邑石场(今石臼湖大桥北端赵村所在地向东3华里)后转而定居罗村(距石场约12华里)的。年表中还有罗村杨氏始迁祖时华公的记载:宋元符元年戊寅(即1098年)生、淳熙二年乙未(即1175年)卒。故迁徙年代应在1131年之后,也即时华公约在33岁至50岁(1131年-1148年)之间迁徙到溧水罗村的,那么据此推测:罗村杨氏宗亲在此生活繁衍传承已达28代有余,迄今已有880年左右的历史了。经过采访2006年《杨氏宗谱》编修主要负责人杨明武先生获知:目前罗村杨氏宗亲约有400多户、822人以上。
2022年7月16日区地方文化协会会员吴建溧与2006年《杨氏宗谱》续谱主修人现78岁的杨明武先生合影留念。
最后,向家谱联系人杨明柏、老谱保管人杨顺金、新谱保管人杨德和、2006年新修家谱负责人杨明武及《杨氏家谱续修序》的作者杨德龙等杨氏宗亲表示敬意和感谢! (图文 溧水区地方文化协会 理事 吴建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