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焚石凿河根本不可能”吗? ——与陈维银先生商榷 诸荣会 陈维银先生该文多借史料写成,考据细致,很难得,但是文中“焚石凿河根本不可能”之观点过于武断,就他自据材料和自持观点来看,二者间多违逻辑,具体说来有五: 一、当时官方记载中没留下“焚石凿河”的记载,就等于后人笔下的追记“是凭空编造的谣言”吗?作者说:“明初官员宣邦直,是开挖胭脂河工程指挥部里的高层官员,宣邦直是工程的亲历者,参与者,管理者……他是唯一记录开凿胭脂河的人,他的文章中没有提到‘焚石’一个字。”此即使是事实,也不能说“只有宣邦直描述开凿胭脂河的场景可信”,别人的记载就一定不可信,因为谁能保证宣邦直的记载绝无遗漏!?再则,宣邦直无疑是胭脂河工程的官方记录者,他笔下的文字自然可列入“正史”,但是谁又能肯定当时除了官方的记录者以外,民间就没有自发的记录者写下了相关“野史”呢?甚至,谁又能否定还有一些在“正史”“野史”之外的有价值的事实只是被口口相传了下来呢?在此,作者仅凭官书中的记载就完全否定了后二者,显然过于武断。 作者或许会说,如果有相关“野史”留下,今天的我们怎么都没看见呢?但是今天我们没看见,就等于五百多年前的黄汝金(万历年间《溧水县志》主修者)们和韩邦宪(《东坝考》作者)们也没看到吗?就等于他们或许正是根据“野史”和传说追记下的文字“就是凭空编造的谣言”吗?显然不能吧!因为众所周知,“野史”甚至传说,被称为历史文化的“化石”,有时恰恰有着“正史”中所没有的,甚至更真实的历史信息。 二、一项工程中即使确定无疑使用了甲技术,就一定证明其绝没有或不能同时也使用乙技术吗?作者从史料中查阅到宣邦直记载中有“万夫如蚁、鉏锸如云”等文字,并就此认为其“是唯一的施工办法,民工就是一个办法‘凿’”。哪有这样的逻辑?因为用了“凿”的方法就一定没有或不能也同时用了别的方法吗?此如同我们今天在有爆破技术可用的前提下,就等于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就一律爆破,别的技术都不用或不能用了吗?也如同生活中我这顿午餐吃了红烧鲫鱼,就等于我没有或不能同时也吃了糖醋排骨吗? 三、胭脂河工程量大不大,与工程施工中用没用“烧苘炼石,破块成河”方法没关系。作者算出脂胭河工程所开凿石方量为198万立方米,并由此就断言“火烧约198万立方米的石头,用火烧石头的办法开河是何其荒唐”。其实荒唐的恰恰是作者此言本身,因为说工程中采用了“烧苘炼石,破块成河”的方法,并不等于说工程中的所有石方都是用这种方法开凿的;事实上古人也不会笨得遇到松软、破碎的石层明明用一般开凿方法就奏效的情况下还多此一举地“烧苘炼石”。今天看胭脂河两岸实际地层,可以明显看出坚硬的整石层与松碎的鹅卵石层交错——开凿碎鹅卵石层自然不用“烧苘炼石”,但开凿坚硬的整石层时,怎么能说一定没用过“烧苘炼石”的方法而只是“鉏锸如云、斧凿如雨”呢?此话又凭什么说呢?再则,从逻辑上来说,胭脂河工程量再巨大,也并不能用来论证工程实施过程中没用过“烧苘炼石,破块成河”,二者间事实并不构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即用没用过“烧苘炼石,破块成河”的方法,与工程量大小没关系。如果石头不硬,用一般“凿”的方法能解决,工程量再大也不用“烧苘炼石,破块成河”;如果石头太硬,一般“凿”的办法无能为力,哪怕工程量不大,在没有爆破技术的条件下,最有可能用的方法便是“烧苘炼石,破块成河”。这才合乎事理逻辑! 四、桐油再贵重,就能证明胭脂河工程施工中没用过,或大明王朝用不起吗?作者据他年轻时的生活经验证明了桐油是一种很贵重的物资,其意一是用它“焚石”有点如今天的俗话“高射炮打蚊子”,二是大量使用也用不起,从而证明胭脂河工程中不曾“烧苘炼石,破块成河”。对这观点只要稍加推敲也不难发现其根本站不住脚。今天的桐油固然有点“贵重”,但这更多是因为今天用的少,桐树也自然栽得少,是一种“物以稀为贵”效应,而在明代事实上未必如今天这样“贵重”。再则,胭脂河工程既是一项关乎大明王祚的“重点工程”,就算桐油再贵重,堂堂大明王朝也不至于用不起吧?此也如同我们今天,哪一项国之重器的建造不是耗资天量,但既是国之重器,国家一般情况下都会在所不惜。就胭脂河的这点工程量,以整个大明王朝的能力,供应这点桐油施工之用,也应该不成问题吧? 五、“烧苘炼石,破块成河”,并不等于要把岩石烧到炸裂的温度。作者根据现代科技测出的不同岩石的烧裂温度断言,用桐油焚烧不可能将岩石烧裂。此话看似很“科学”,其实在这儿并不能证明什么。我们不妨去实际生活中验证一下,岩石只需烧致一定温度(不一定到使之炸裂的温度),稍加施以外力,它就会比原来更容易破裂——说到底,所谓“烧苘炼石,破块成河”,只要把岩石烧到这程度就行了,并不等于要把岩石硬烧得自动炸裂。 最后,还想说一句似乎是题外话。作者为什么会在做了如此大而细的史料工夫的基础上竟得出这么一个不合逻辑的结论(“‘烧苘炼石,破块成河’是凭空编造的谣言”)呢?想来是因为其自觉和不自觉地以矮化古人学品和人品为前提和出发点了;然而事实上,古人无论是为学还是为人,今人与之相较,多数时候汗颜的是今人而非古人。 2023年7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