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关于无想山片区部分道路、桥梁及亭子名称拟命(更)名的公示
根据区产业集团《关于无想山片区部分道路、桥梁、亭子等命名的请示》(溧产投〔2023〕74号),依据《地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经与区产业集团对接,并召开专家咨询会对拟命名名称进行论证,初拟名称。为进一步提升地名文化内涵,特向社会各界人士征求意见并公示如下: 一、道路起止点调整命(更)名表 序号 | 名称 | 原起止点 | 调整后起止点 | 路况 | 道路走向 | 开工年月 | 竣工年月(计划) | 1 | 梅岭路 | 南起大杨古岱(341线),北至小周村 | 南起大杨古岱(341线),北至南外环路(工程名) | 沥青路面 | 南北 | 2010.10 | 2010.12 |
二、道路命名表 序号 | 拟名称 | 起点 | 路经村庄、节点(或标志性物体) | 终点 | 路况 | 道路走向 | 命名缘由 | 开工年月 | 竣工年月(计划) | 1 | 秋湖路 | 梅岭路与林场秋湖分场交界处 | 秋湖驿站、花迹无想山居、双尖观景台、洞壁琴音、郊野书屋 | 246省道 | 沥青路面 | 东西向道路 | 得名于该路东段的秋湖山 | 2012.12 | 2013.12 | 2 | 碧象路 | 秋湖路(拟命名)中段往象山水库桥方向岔路口 | 象山水库桥、象山水库、龙吟湾生态园、刘家山、经家山 | 341省道 | 沥青路面 | 南北向道路 | 取自道路周边碧山及象山水库 | 2015.04 | 2016.12 |
三、桥梁命名表 序号 | 拟名称 | 位置 | 命名缘由 | 开工年月 | 竣工年月(计划) | 1 | 青莲桥 | 无想山内郊野书屋无想湿地公园旁荷花池中长桥 | 此桥位于荷花池中,取自莲花相关含义。 | 2019.9 | 2020.5 | 2 | 蓝桥 | 无想山内揽湖路无想湖停车场边 | 洪蓝古称蓝溪,此地是古从洪蓝进无想山的必经之处。另,“蓝桥”出自明代陶安写给洪蓝友人严厚斋一诗《挽严厚斋》中“忘年交契今难得,东望蓝桥一怆神”。陶安曾从洪蓝由此路游无想山。 | 2000.3 | 2001.2 | 3 | 栖岩桥 | 无想山内揽湖路北端无想山老山门石桥 | 此桥高架于两山之间。“栖岩”出自清代诗人王应期诗作《秋杪同诸生过无想寺访马采臣读书处》一诗中“石壁雨收残照土,岩栖云净碧天空”。 | 1990.3 | 1990.9 | 4 | 澄心桥 | 无想山游客中心旁清圆湖中 | 澄心,使心情清静之意。语出陆机《文赋》:“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 2016.9 | 2017.5 | 5 | 七步桥 | 无想湖临水阁边 | 栈桥较短,取概数命名。 | 2007.3 | 2007.6 | 6 | 从善桥 | 无想湖东北源头,无想山庄旁 | 桥长约20米,宽约9米,杜城山等水流由桥下汇入无想湖。此桥原为木桥,相传明朝溧水知县王从善访无想山时,此地仅有两根横木连接,很不安全;后寻至祝家山村,偶知村民竟系同宗王氏,遂带头捐资30两银子修建石桥,极大地方便了本地村民去往县城的交通问题。人们感激知县王从善的善举,便将此桥取名“从善桥”。原桥被水冲塌,现桥为新建。 | 2008.9 | 2009.8 | 7 | 凌云桥 | 无想山顶,天池北侧 | 旧时为一石桥,连通杜城山与无想山,后年久失修、风化崩塌,现复建为木桥,跨度约5.5米,宽约2米。登临此桥,如凌空飞架于蓝天白云间,故此得名。桥下原有古路,深约10米,两侧石壁似刀劈斧凿一般,底部为天池出水口,宽仅1米左右。相传明末清初的大文士周亮工即沿桥下古路登顶,入无想寺,并留有诗作《从山后倒入无想寺,与僧惺悟》。 | 2017.4 | 2018.5 | 8 | 新绿桥 | 景区主入口通道顶端,江苏省森林步道路段起点,横跨在左侧的茶溪之上 | 古时为木桥,相传为北宋知县周邦彦所建,连接通往山顶的小路,后颓废。现为新修,石质,单孔式拱桥,桥高1.2米,宽2米,跨度3.8米。为纪念周邦彦,取其《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小桥外,新绿溅溅……”中“新绿”名之。 | 2020.6 | 2020.7 |
四、亭子命名表 序号 | 拟名称 | 位置 | 命名缘由 | 开工年月 | 竣工年月(计划) | 1 | 致远亭 | 郊野书屋粉黛乱子草中四角竹亭 | 典出曾在溧水任唐朝县尉的崔致远,该名还有宁静致远、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之意。 | 2020.4 | 2020.4 | 2 | 莫思亭 | 天池1道闸拐弯处 | 取自宋代溧水知县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 2020.1 | 2020.8 | 3 | 石观音阁 | 百步云梯中段西侧,今摩崖石刻群处 | 石壁上有天然凹洞,阔约2米见方,深约半米。据《溧水县志》记载,无想寺有石观音阁,原为明代知县徐必达所建,后颓圮。宋时人挖土时偶得观音大士石像,“石质洁润如玉,作比邱形,古雅光腻,若弗经雕琢,不知何代物。”清顺治年间,溧水知县闵派鲁命僧人崇全(号惺悟上人)再造石观音阁,并作记刻石立在阁旁。现石刻、观音大士石像不知去处,今人建滴水观音造像于此。在阁的前方还有一个放生池,供香客放生许愿之用。 | 2021.11 | 2022.8 | 4 | 韩熙载读书台 | 无想禅寺西面的山坡上一处天然石台 | 在无想禅寺西面的山坡上有一处天然石台,面积约150平米,后面据山而起,前、右两侧溪流围绕,这便是韩熙载读书台,提起韩熙载,大家一定能想起顾闳中那副大名鼎鼎的《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原是五代后唐的进士,因政治动乱,投奔南唐,又在政治上不得意,于是寄情山水。一次与友人来溧水无想禅寺游玩,在无想山见风景优美,鸟语花香,一时间烦恼抛却脑后,写下了“无想景幽远,山屏四面开。凭师领鹤去,待我挂冠来。”的诗篇,此后在山中置地筑台,隐居读书。现仅存筑室立堂的6个桩孔;从桩孔间距推测,原室为1进2间,一大一小,长约6米,宽约3米,是修身养性、读书冥想的好去处,置身其中便醉心于无想山中迷人的景色。 | 2020.1 | 2020.8 | 5 | 环翠阁 | 天池北侧的天池茶社,凌云桥东 | 据清《顺治溧水县志》卷三“无想山”条记载:(明)“有环翠阁,周丛茂竹,绕叠古松,今止存其址。”现建筑为新建,整体为木石结构,基础为山石铺筑,高约3米,占地约300平方米;基上建木质阁楼,阁高5.5米,一层两间,使用面积约150平方米。“环翠”,即青翠的草木环绕四周之意。传说明万历年间,溧水知县吴仕佺常来此喝茶下棋。 | 2017.4 | 2018.5 | 6 | 载心亭 | 无想山天池售票亭西50米处 | 相传为韩熙载修养身心场所。原亭已失,现为新建的六角亭,飞檐翘角,立柱6根,高约5米,亭基约9平方米。外联为“漫品泉声融妙境,长留山色载文心”,内联为“有思留客步,无想见天心”,上悬匾额“载心亭”,由中国书法家会员、溧水人诸培弘书写。“载心”典出《文心雕龙·序》:“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意为只有傲然于山水之间,高怀寄托,才能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 | 2017.4 | 2018.5 | 7 | 招云亭 | 天池北面,东与凌云桥相连 | 据清《顺治溧水县志》卷三记载:“(无想)寺后又有招云亭,元时建,今废,谢瑛有记,见《艺文》。”现制式为木制、底台上亭式,台基23柱,面积约90平方米,亭为6柱6角,面积约10平方米,亭台总高约7米。“招云亭”意为高入云间,与蓝天白云为伴,放松身心之意。 | 2017.4 | 2018.5 | 8 | 临水阁 | 无想湖西岸,临水而建 | 因阁面临无想湖水,故而得名。阁系木石结构,6角翘檐,高2层,有楼梯通二楼,占地约30平方米。东有联曰:“通透世情,皆临水得慧;平和心气,可入山怀仁。”系原溧水县文化局长毛乐耕撰写,由溧水籍书法家张春鸿书写。天气晴好时,登高而望,竹涧山和无想湖尽收眼底;烟雨蒙蒙时,又成为无想十景“湖山烟雨”的绝佳观赏地。 | 2010.3 | 2010.5 | 9 | 遗爱亭 | 秋湖路(拟命名)中部北侧,双尖山观景台东 | 亭为4角,木质结构,占地约12平方米。驻足于此,可见东庐山观音寺金碧辉煌,中山湖明亮如练,东西两座山尖突兀对峙,风景如画。该亭沿用旧名,为纪念明代溧水知县刘应雷而建;刘在任期间,仁政爱民,办事公平,为溧水百姓所厚爱;后刘死于去京城的路上。百姓们念其仁爱恩德,专门为他建造祠堂碑亭。明代御史傅应祯曾专门撰写《遗爱祠记》彰其功绩。 | 2012.12 | 2013.12 | 10 | 云壑亭 | 无想山禅思步道入口约1000米处高冈之上 | 传宋时周邦彦常到此处凝望山谷,看白云过隙;后人追故新建四角亭,长宽各3米,高近4.5米,简约古朴,极尽山林野趣之美,上题“云壑”,竖联“倚云根而望壑,遵步道以寻禅”,系江苏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袁裕陵撰,溧水籍书法家陈欣耘书。“云壑”本意为云气遮覆的山谷,引申为人的眼界开阔,心胸坦荡,怀抱宽广,登临此地,有忘却烦恼、心胸顿开之感。 | 2016.9 | 2017.5 | 11 | 阅翠亭 | 秋湖山东部、秋湖路(拟命名)南侧 | 亭向北而建,木质结构,4角平檐,占地15平方米左右,南北两侧为延绵数里的竹林,挺拔秀丽,四季常青,倍受往来游人喜爱。因其周围翠竹密布,环境清幽,取竹海青翠之意,名曰“阅翠亭”。 | 2012.12 | 2013.12 | 12 | 听松轩 | 无想山才子步道中段约1000米处 | 占地面积约8平方米,立柱4根,高约4.5米。周围有高大松树2棵,直插云霄;立足此处,西望毗卢殿,山峦起伏,松竹葱翠,丹雘焕炳,壮观醒目。相传古时为毛家山采药人避雨之所,今复建为听松轩。原址在韩熙载读书台东侧,据明初大学士陶安《游龙鸣山记》,“其西有听松轩”。相传明朝溧水知县闵派鲁向往韩熙载山中读书气魄,遂于读书台东建轩陪读。古人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曰:“此可浣尽十年尘嚣。” | 2016.9 | 2017.5 | 13 | 美成草庐 | 梅岭路大拐弯处 | 该点仿杜甫草堂,供游人歇息凭吊。“美成”取自周邦彦的字。相传周邦彦游历无想山时,喜欢在此驻足赏梅,时人遂在此建庐,施茶于行人。登临此处,可尽观无想湖,山峦岭壑,松林茂竹,尽收眼底。此雕像仿周邦彦读书,作《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情景。 | 2020.8 | 2020.9 | 14 | 甘露室 | 无想山牧心谷停车场东北侧20米处 | 系一栋钢木混合结构,1进3间,长约20米,宽约5米,高约4米,另有一9平方米左右的观景台。此处田园风光旖旎,前临山流,后对青山;临窗北望,篱园葡萄如火,北面樱花若霞。明清时,溧水文人雅士们常聚集甘露室,品茶赏景。相传当年周邦彦游历此地时吟诵《老子》,谓此山谷多灵气,“天地明合,以降甘露”,源流活水,润泽万物。明初陶安《游龙鸣山记》也记载,元代时无想山中便建有甘露室。 | 2016.9 | 2017.4 | 15 | 三间房 | 古无想寺山门口 | 原为传统木制结构,1进3间,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传说宋咸淳年间,高僧道甄在复建无想寺时,在此地同时搭建了三间房子,为各方香客和捐资施主免费供应茶水,并给毛家山等附近村民免费诊疗治病;后,该传统被无想寺僧人保留下来。明初溧水知县王从善专门题写了“三间房”匾额,以纪念道甄法师的功绩;可惜原建筑和匾额毁于雷火。 | 2021.7 | 2021.8 | 16 | 揽秀亭 | 无想山景区郊野书屋无想湿地公园附近 | 占地面积约12平方米,含一揽秀丽风光之意 | 2019.9 | 2020.5 | 17 | 千禧龙亭 | 无想湖停车场北约200米处 | 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左右。于2000年千禧龙年建设完成故名。 | 2000.10 | 2000.12 |
五、相关位置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