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最近去了个99%的南京人都没去过的秘境:浮山朝阳洞!堪称冷门。据说朝阳洞深不见底,能通到几十公里外的茅山。 浮山
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在东屏就有这样一座山,山不大却横跨两县,东北两面属于镇江市的句容,西面属于东屏,南面属于白马,曰:“浮山”。溧水县志载:历史上这里曾是汪洋一片,洋上有山犹如浮物,后人便称之为“浮山”。当地也有人讲是因为在早晨和傍晚由北向南看低处,烟雾缭绕,若悬于空间,又像漂浮在水面上的船只一样,所以称之为浮山。
浮山与道教名山茅山相距不远,系道教名山茅山的余脉,这里山势绵延、林木茂盛、翠竹连片,四季气候宜人,终年云雾缭绕,与茅山顶宫遥遥相望,这里有传承千年的古井、遍地的火山石、传奇朝阳洞、金鸡墩、漫山遍野的山花野果......相传东晋著名的道学家、医药学家和炼丹家葛洪曾在浮山上的朝阳洞里隐居炼丹,写成了《抱朴子》。溧水骆山人杨公翰游浮山时题写的一首诗“宦海归来两鬓霜,浮山风光未荒凉,春风自爱朝阳洞,懒向仙翁觅禁方。”杨公翰是明万历年间进士,做过明朝太仆寺正卿。
浮山的山顶如平原,从东到西约5公里,一马平川。山上石头少,土壤肥沃,长满了茶树,有数百亩,现为东屏白鹿村集体茶园,树大叶茂,雾养气育,当地人称之为“野茶树”,为浮山一宝。“浮山绿茶”别于传统,源于自然,集天地之灵气,回味无穷;究其原因,是因为山上生态环境特别好,没有任何污染,山上的土质经由远古火山口喷浆而成,且多为沙性土,富含各种矿物质,所以这里的茶树根深叶茂,品质出众,无论香味还是观感都是它茶所不能及的。山下白马镇浮山村种植的“浮山小籽花生”已成为当地的龙头产品,远销国内外。
在山顶东南面两县交界处有一突兀巨石,高有数丈,呈方桌形,这就是浮山的另一个标志性景点——“金鸡墩”。关于她的由来有个传说:一日,天上跑下来几个仙女游玩于浮山却被风光所迷,疯玩过后还不尽兴,非要在山顶上下棋打牌(或许是打掼蛋),一时又找不到牌桌,便随口呼来山神“金鸡”,老实巴交的金鸡受宠若惊不及细想,就自己变成个大桌子供仙女们玩乐。仙女们尽完兴拍拍屁股就回了天庭,却忘了让金鸡返回原型,可怜的金鸡就这么趴在那里傻傻等待,日久天长就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朝阳洞
在浮山南面的半山腰上,有个天然石洞叫“朝阳洞”,又叫“老虎洞”,洞高近有二人多高,主洞深有二十余米,主洞里面还有个小洞,直径有一米多,趴在洞口能闻到洞内有水流声,曾经有胆大者带着手电筒爬进去探过险,据说爬了两个小时都没见到头,没敢再走下去。 浮山的周围分布着许多古代的大土墩,当地人称作“宝宝墩”。早些年,当地村民在平整土地的时候,在土墩中经常发现古代的陶器。经南京博物院1975年挖掘考证,此类土墩属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民的墓葬,属土墩墓带其中的南段部分,学术定名“浮山土墩墓群”。最为密集的浮山土墩墓群位于浮山果园东南,年代约在两周至春秋。分布在4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土墩墓150多个。 1974年、1975年、1977年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分三次发掘了7座,2005年配合宁常高速公路的建设,南京博物院又发掘了20余座,共出土文物3000余件。有一件印纹陶罐出土时,考古人员惊讶地发现里面居然装满了鸡蛋。这些鸡蛋蛋壳很薄,直径在3.1-4.2厘米左右。据专家考证,这些“西周鸡蛋”距今约2800年,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鸡蛋实物,由于年代久远,陶罐里的鸡蛋都已石化。这些出土文物,为研究西周时期吴越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