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5268|回复: 0

从祭祀贡品,士大夫专享到市井美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 22: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如今的狗子们,有的成为了宠物,被当成儿子养,也有的四处流浪,为下一顿吃什么而奔波,当然还有在一些地方的狗肉节上作为主角闪亮登场。因为狗子,爱狗人士高速上逼停运狗货车,带“儿子”遛弯不栓狗绳,被人指责后振振有词地辩称“我家狗子不咬人”,直至追逐行人导致小朋友、美女被咬,又各种耍无赖......如此种种,“爱狗人士”成为了被社会鄙视的一个标签。而另一个群体,不事声张,围席而坐,一盆香喷喷的大蒜辣椒烧“香肉”端上来,那叫吃得不亦乐乎。香肉者,鲁智深大和尚对于狗肉的称呼也。


1.png


我只吃过一次狗肉,吃的时候并未觉得有多香,不过回味还是可以,但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狗子们也是古人畜养的六畜之一,是人类的一种食物,其肉虽没羊肉鲜,却比羊肉香,

根据考古发现,狗是被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狗是由灰狼驯化而来的,但却少了灰狼吃人的凶性。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找到不少狗骨头,而且从头骨看类似现代家犬而非野狼,而当时的猪更像是野猪而非现在的家猪,这说明狗驯化得比当时的猪还彻底。只不过残骸总量远远比不上猪,而且骨头也多破碎且零散,颅骨之类还有被敲开的痕迹。这证明了两个问题:

1、当时人类已经驯化狗,但总量不大,数量远少于猪。

2、人类是吃狗的,不然骨头不会零散。敲碎骨头之类的操作,除了敲骨吸髓分而食之,也想不到别的用途。

据此可知,中国人吃狗肉的历史,应该长达万年。有文字记载的,也有三千年多年之久。


2.png

现代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献”,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左部为“鬳(yǎn)”字,右部为“犬”。“鬳”即后来的“甗”字,是古代的一种用来蒸、煮的器具。它由两部分组成,其上部为甑(zèng),下部为鬲(lì)。献这个字的古字形昭示的意思就是烹煮食物以祭祀祖先神明,贡品就是犬牲,亦即狗子们。

3.png

献字的古义是祭祀进奉,这在《说文解字》《礼记》中都有“羹献”一词,可作为佐证。献字发展到后来,由向神主奉献祭牲引申为奉献,又引申为显示、表演给人看。

4.png

商弦纹铜鬲

下面这块殷商甲骨文,上面的文字是:“丁巳卜,又尞于父丁百犬、百豕,卯百牛”,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在丁巳这天占卜,祭祀父丁,因此宰了百狗、百猪、百牛,开了个露天烧烤狂欢节。


5.png


从这些就能看出,狗狗在商代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不仅祭祀的特定词汇用它来做偏旁,而且在祭祀贡品中排位在猪牛之前,好不狗生得意。

到了周朝,《礼记·王制》里是这么讲的:“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这证明,狗子们的地位在周代有所下降,排在牛羊之后猪之前,排名第三。然则虽然地位下降,尔等一干屁民们也是别想吃到。

《周礼·天官·膳夫》记载着古代的膳食八珍,所谓“八珍”: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也。这里面的肝膋,便是指狗肝,这是有文字记录的最早的一道狗肉美食。其烹饪方法,按照《礼·内则》记载,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举燋其膋,不蓼。翻译过来就是,狗肝一副,覆上膋(liáo),也就是网油(至于是猪的还是狗子的不清楚)包裹于肝上,然后沾点佐料,在火上烤到外面那层肥油焦了就能吃了。真的是外焦里嫩,口齿留香。

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春卷最早的雏形,现在的两广地区,以及越南老挝等地,高级春卷依然使用网油,只是里面包裹的是各类时蔬,而不是狗狗身上的某个部位。

《周礼》为西周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从《周礼》记载看出,当时的人吃狗肉,而且已做到将狗的各种部位经过精确加工烹饪,分而食之。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合集,成书时间稍晚于《周礼》。《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天子食麻与犬”,可见东周时期周天子是吃狗肉的。

成书更晚一些的《孟子·梁惠王上》记载:“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狗与鸡、猪并列为肉食,春秋晚期年长的庶民似乎也可以吃肉了。

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演化,狗狗们的地位在进一步下降。随着西周的礼崩乐坏,狗子们原本崇高的祭祀地位也被崩坏了,所以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狗肉开始从诸侯士大夫阶层扩展到了庶民阶层。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吏人之与叔孙居于箕者,请其吠狗,弗与。及将归,杀而与之食之。”这段话说的故事是:鲁国大夫叔孙在晋国被扣留,看押他的小吏问叔孙讨狗吃,叔孙不给。但等叔孙被放回去前,将狗杀了和小吏一起吃了。这个故事的表达的核心不是说叔孙小气不与人分食自己的狗子,而是他觉得那样有贿赂的嫌疑。等到他要离开的时候,将狗屠了,与看守人员一起享用,以此展现叔孙是大方的,是品格高尚的。

通过这个故事可看到,原先高高在上为国家祭祀用品的狗子,到了这个时候,一般的普通看守都能讨来吃两口肉。说明春秋晚期的礼崩乐坏到了什么样一个程度,也说明狗肉开始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的蛋白质供应食谱。


6.png


《墨子·天志》:“四海之内,粒食之民,莫不犓牛羊,豢犬彘。”——但凡是个老百姓,谁还不养些牛羊狗猪的。

《荀子 · 荣辱》:“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 ,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现在的人啊,都知道养一些鸡狗猪牛羊这些牲畜,但吃饭却不敢有酒肉。不是不想吃,而是要思虑长久,现在吃完了后面日子吃什么?

越国被吴国灭了后,越王勾践除了并向吴王贿赂大美女西施,自己卧薪尝胆,他还采取了一项鼓励人民生育,增加战争人口的措施:凡是生男孩的人家,国家奖励两壶酒和一只狗;生女孩的人家,则奖励二壶酒和一只小猪。

天子和士大夫享用的美食,被勾践用来鼓励越国人生孩子,可见力度之大。而且,从这个记载上可以分析并得出结论,狗肉那个时候比猪肉值钱,狗的地位还在二师兄之上。

关于狗,那个时候还经常与一些猛士一同出镜。晋灵公养了一只凶恶的狗,大忠臣赵盾向他谏言,他听不进去,放出恶犬要咬死赵盾,结果这只恶狗,被赵盾的侍卫提弥明当场格杀了。提弥明徒手杀死恶狗,也算英勇无双,但他最后被埋伏的其他灵公卫士杀死。至于这条被他杀死的恶狗,不知后来是煮了吃还是烤了吃。

著名的暗杀大师聂政,他出名前的职业就是一个市场里穷屠狗的,史载“客游以为狗屠”。名气最大但是最失败的暗杀大师荆轲,他到了燕国后整天和高渐离以及一个屠狗的喝酒吹牛逼,因此,高渐离也极有可能与杀狗有点职业联系,只是司马迁没写出来。


7.jpg


汉代庖厨图的屠狗片段

秦汉时期,以屠狗为职业相当高尚,这要得益于刘邦的一担挑,他的死忠粉樊哙。樊哙原本就是干屠狗营生,跟着刘大哥打天下,鸿门宴时怒闯宴会席,连楚霸王项羽都夸赞他是位猛士,赏了他一个大生猪腿吃。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樊哙专门杀狗儿,刘邦专爱吃狗肉,现在的江苏沛县一带,有一种美食叫“沛公狗肉”。传说刘邦与樊哙曾共同杀了一只老鼋,与狗肉同炖,鲜味倍增,这道菜被后人称为“犬鼋会”、“鼋汁狗肉”。

汉朝时期,在前人的基础上,汉人将烹食狗肉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汉代发明了一种叫狗皉的菜,该菜将狗肉切成薄薄的肉片,当时人们喜欢宴会时用于下酒,成为名噪一时的珍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书上就记载了好几种狗肉做法,其中就包括犬羹、犬胁炙、犬肝炙等。

桓宽的《盐铁论》记载:“中者南居当路,水上云台,屠羊杀狗,鼓瑟吹笙。贫者鸡豕五芳。”从史实记载来看,在秦汉时期,狗肉的品位要高于猪肉,中产阶级才吃得起狗肉,穷人只能吃猪肉与鸡肉。总之,狗子们已经从士大夫专享食材降低到普通人喜爱的美食。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吃狗肉的风气开始逐渐减弱。北魏《齐民要术》,可算是唐宋之前厨子的必读教科书,里面上百种肉类料理方法只有下面这一篇提到了狗肉。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六畜:牛、马、羊、猪、鸡、狗。狗已经排到最后了。


8.png


这个古食谱的制作方法是:三十斤狗肉+六升小麦+六升白酒煮沸三次,然后倒掉汤水,再加入白酒小麦各三升继续煮,煮到死狗骨肉分离后捞出,再打三十个鸡蛋裹在肉上,蒸到鸡蛋液干燥,再拿大石头压扁。这一坨黑暗料理,过一晚上以后就能吃了。这道狗肉鸡蛋饼味道如何,我反正是下不去嘴。

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国的北方开始了胡汉大融合,羊这种胡人比较喜欢的肉食开始在餐桌上占据更多的地位。东晋南渡后,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倒是把原本吃狗肉的风气往南边带了。现在在岭南地区,人们习惯称狗肉为“香肉”,并且留有“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的习俗。

隋唐宋时期,最后一统江山的仍然为北方的军事贵族,在南方的汉人虽然喜食狗肉,但由于他们自带有逃亡难民的属性,在朝堂上自是没多少话语权,狗肉也就沦为不入流食物。那时中原家庭的餐桌上,羊肉、鸡肉、鱼肉、猪肉才是最常见的肉类,由于保护耕牛,牛肉成为了奢侈品。这才有了李白诗歌中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豪迈。而狗子们,虽然还有人吃,但已经被边缘化。

第二,宗教和文化方面也是影响狗肉消费的重要原因。

《摩诃僧祇律》:“时诸比丘食狗肉。入聚落时为狗所逐竞吠。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从今日后。不听食狗肉。”这段佛经的意思是,一群和尚吃狗肉,入城后被一群狗追逐狂吠。然后佛祖出现了,就告诉那群和尚,傻孩子们啊,狗肉吃不得啊。从此之后,和尚们就不吃狗肉了。

佛教自东汉传到中国后,开始时并不显山露水。到了南北朝时,先是南朝的皇帝开始追捧,北朝的皇帝为了收取民心,自然也不甘落后,于是,佛教开始发扬光大,到了隋唐时发展到一个高峰。

类似于上面劝诫不吃狗肉的段子,在当时的佛经上很多见,不光是佛经,还有各种道经、民间志怪谈什么的都开始劝导人们别吃狗肉,道教称“以犬为地厌,不食之。”受这些宗教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自觉或不自觉的少吃狗肉。

宋朝的皇帝特别喜欢吃羊肉,一开始的几位皇帝虽然吃了很多羊,但也没对吃狗肉有什么偏见,直到著名的书法家宋徽宗,发了一个奇怪的禁止吃狗肉的圣旨,从而引起了一场政治动荡。

崇宁初年,有一个叫做范致虚的官员,向宋徽宗提出一个立法建议:“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他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理由很奇葩:“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意思是,宋徽宗生肖属狗,所以狗不宜被宰杀、食用。

范致虚的马屁拍得宋徽宗很受用,于是下令:“因降指挥,禁天下杀狗”。范爱卿能想出这么有创意的建议,甚合朕意,赏钱二千贯。

宋人虽然并非以食狗为乐事,但吃狗肉毕竟不是华夏的饮食禁忌,市井间也不乏吃狗肉之人,屠狗还是一门正当的营生。现在朝廷突然禁止吃狗肉,不但妨碍了市民的口腹之欲,也侵犯了经营狗肉的饮食店的利益。所以当时的舆论都反对“食狗禁令”。

东京的太学生带头抗议,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朝廷事事绍述熙丰,神宗生戌子年,而当年未闻禁畜犬也。”翻译过来就是,宋徽宗你事事以继承自己老子宋神宗的志业相标榜,可是你老子也是属狗的,也没听说神宗皇帝禁止吃狗肉。

由于这道禁令不得人心,所以实行不到几年,便不了了之。朝廷虽然没有再下旨,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坊间便出现了挂羊头卖狗肉的营生,官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事就算过去了。

宋朝人虽然反对立法禁食狗肉,不过在宋代的上流社会,并不流行食用狗肉。在宋人笔下,汴京与临安的饮食店与肉铺子非常之繁多,但基本上卖的都是猪肉、羊肉,狗肉店不能说没有,却难得一见。有人统计过《东京梦华录》提到的所有肉类食品,发现羊肉的比例为36%,猪肉的比例是12%,鸡肉等禽类肉食为11%,鱼贝类为15%,几乎没有出现狗肉。

《水浒传》写了鲁智深吃狗肉的事:“只见墙边砂锅里煮著一只狗在那里”,可见当时做狗肉的方法,是砂锅炖。“那店家连忙取半只熟狗肉,捣些蒜泥,将来放在智深面前。智深大喜,用手扯狗肉,蘸著蒜泥吃”,当时吃狗肉的方法,是炖熟了蘸蒜泥吃。

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但是施耐庵只写了鲁智深吃狗肉,之后再未写其他好汉吃狗肉的情节。

元朝时,草原民族骟马的技术传入中原,并很快延申至八戒身上。猪被去势以前,肉腥臊得很,因此地位比羊低很多,达官贵人是不喜欢吃猪肉的。骟了后,味道好极了。猪好养,出肉率比羊高得多,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于是,在明清时期,二师兄成了中国人获取肉食的第一来源,并持续至今。

明朝的李时珍对狗有深刻的研究,他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田犬长喙善猎,吠犬短善守,食犬体肥供馔。”什么样的狗适于打猎,什么样的狗适于看家,什么样的狗适于吃狗肉,皆有研究,而且,他还认为吃狗肉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记载了四种有狗肉的药方。

清朝的郑板桥特别喜欢吃狗肉,据记载,他“嗜食狗肉,谓其味特美。贩夫牧竖,有烹狗肉以进者,辄作小幅报之。富商大贾,虽饵以千金不顾也。”想要一幅郑老板的字画,拿狗腿来换可也。

对于现在的那些爱狗人士,别看他们打着爱护动物的旗号,可也没见他们少吃一口红烧肉,少吃一块酱牛肉,少吃一顿涮羊肉。如果要用他们的干儿子的一条腿来换郑板桥的一幅字,最先操起屠刀杀向狗子的就是他们。

从狗肉地位的变迁来看,从高高在上的国家祭祀品,到公卿士大夫专享,再到普通中产阶级的餐桌,最后落到平常百姓家的饭碗里,展现的是华夏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以及养殖业的进步。宋以后,狗肉在社会上的肉食结构中已被边缘化。

最后,用梁实秋先生《雅舍谈吃》中的一段话来结尾吧:

杀肥狗与宰肥猪、宰肥羊无异,我看不出其间有什么文明与野蛮之别。有人不吃猪肉,有人不吃羊肉,有人不吃狗肉,各随其便,犯不着横眉怒目。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