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755|回复: 10

《大包干到生产队--前芦家庄故事之十六 》作者陈维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 21: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4-1-1 21:22 编辑

大包干到生产队
---前芦家庄故事之十六
作者陈维银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



       1962年初,撤销了青年生产队和老年生产队,以村庄为主体重新编制生产队,前后芦家庄村各编制二个生产队为单位,实行三年大包干,国家计划大包干三年看效果。自此,芦家庄区分为前芦家庄和后芦家庄。
       我家分在前芦二队。我父亲任前芦二队队长,高子敬任二队现金保管员,蔡明保任二队粮食保管员,张荣才任前芦一队队长。
图片1.jpg 前芦一队、二队男劳力名单明细表


       1962年,前芦二队共13户,总人口54人,男劳力14人,女劳力4人,水田121.2亩,旱地20.5亩。由于实行大包干,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1962年前芦二队上交国家征购粮18239斤,平均每个劳动力向国家贡献1013.3斤粮食,平均每个人口向国家贡献337.8斤粮食。
图片2.jpg 前芦二队男劳力名单及当年各种水稻明细表


       1962年,实行三年大包干,而1963年是大包干的第二年,作为一队之长,我父亲特别珍惜大包干的好政策,对当年的各种情况和收入记录得特别详细。
图片3.jpg
图片4.jpg 前芦二队分队资产明细表

图片5.jpg 1963前芦二队农业收成部分明细表


       1963年底,三年大包干才进行了二年,前芦家庄撤销了两个生产队,合并为一个生产队,我父亲任前芦家庄生产队队长,张荣才调大队工作。1963年中央确认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生产队上面有大队、公社二级管理,但不许干预生产队自主权和分配权。
       前芦家庄组成为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时间存续了12年
   生产队领导班子有队长、付队长、妇女队长、会计、还有队委3人,共七人组成生产队委员会,比如年终分配和年初评工分,夏季放牛人员,冬季养牛人员等大事,都要经过生产队委员会讨论决定。
       另外不算是队干部的有现金保管员、记工员、民兵排长、贫协小组长,他们都是义务的或每年补助二个工。仓库保管员是专业的,由于粮食中有很多粉尘,很多保管员染上气管炎。
       队长也不脱产,只有外出开会时间算是休息,付队长、妇女队长、会计及队委都是干活记工分,而且不因为是干部身份影响评工分。
   五任队长:我父亲评工分9.8分,高凌评工分9.8分,我哥哥评工分10分,张秀贵评工分9.9分,任天怀评工分10分。我父亲当队长时干的最好,当队长时间最久,评工分9.8分,很多社员的工分比我父亲的工分高。
       队长负责全面工作,一个生产队的富裕与贫穷,队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队长的全部精力都放在生产队事务中。我父亲当队长期间,很少有时间干自留地里活,我们家的菜园从品种到长势,比左邻右舍家里的菜园差太多了。
   付队长最辛苦,负责生产和安排社员干活,干农活也是吃苦在前,每天早晨吹哨子,交待妇女队长安排妇女干活,付队长要安排男社员的农活。上午约10点,妇女回家烧中午饭。男社员就地休息15分钟,到中午11点,付队长告知男社员回家吃中午饭。中午约12.30,付队长又吹响哨子,大家陆续出门继续上午的农活,下午约3点,又就地休息30分钟,根据季节定息工时间。我们半大的学生,多半放学能赶上下午休息后的干活时间,可以计一天工分的百分之三十。
       1962初到1966年,前芦家庄生产队妇女队长由我母亲担任,1967年以后由解永兰担任妇女队长。
       1962初到1971年初,九年里有四人给我父亲当副队长,1962年至1963年底,副手是张荣喜,张荣喜身高1.6米不到,结实的身板走路干活像一匹小烈马,但他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小事与我父亲大吵,吵后又和好,后来他调大队窑厂去了。
       再就是19岁的张秀贵接张荣喜之后,1964初被选为副队长,张秀贵瘦高白皙,聪明但性子慢,哨声也吹得有气无力,但生产队里各种农活他安排得井井有条。
       高中毕业的任兴无,因“文革”停止高考,闹革命搞串联结束后回生产队参加劳动,1967年初,21岁的任兴无接任副队长,干了二年就调去大队学校当了民办老师。
       1969年初,曹先仁又接替当副队长,因一只眼睛不好,外号曹瞎子,壮实的曹先仁老婆是哑巴,三儿二女,负担比效重,他是下半夜与哑巴妻做私留田和私留地里的活,他家的私留田几年下来比别人家的田高出十几公分,他吹起哨子气力十足,在生产队干农活那可带头下苦力干,我父亲讲过他是最好的副手,曹先仁给我父亲当了二年的副手。
       1962初到1971年初,我父亲担任前芦家庄生产队队长,由于生产队有了生产自主权和年终分配权,我父亲带领大家努力多生产粮食外,想办法搞副业,增加集体收入,提高年终工资单价,1964年年终工资单价1.173元一个工钱,直到1970年,工资单价始终保持这个水平。可以说我父亲当队长九年,是集体时代最安定及最富裕的九年。
       冬季农闲时,前芦家庄生产队在竹山边挑土修了新塘、在南边也筑埂建了一大塘,将关子塘、高塘塘埂加宽又加高,将大平塘埂拉直,开挖河道,挑土堆造了三处翻水地垛等等水利工程。又安排人在村四面山上开荒,共开出百多亩旱地。
       又在老杨家空房子里置办了夜校桌凳,晚饭后大家聚在一起上夜校学文化,学算术。这些都是我幼小时生产队的记忆。
       每年临近冬季,县里、公社、大队都要摊派部分水利任务,大部分男劳力派到水利工地,被安排到附近农民家里住宿,挑土方至少20天至一个月。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社员们非常忙碌和辛苦,弯腰割稻一人一行六棵,右手握着镰刀,左手抓一棵、右手割一棵,动作连贯快速,动作幅度大,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因为我对割稻子有着太深刻的记忆。脱粒水稻、起花生、挖山芋、收黄豆等等一摊子农活接二连三。掼下来的水稻,送到晒场上,白天摊开几公分厚晒太阳,下晚又把金黄色的水稻聚集在一起,或圆堆或长条堆。保管员盖上刻有“前芦家庄”四个大字的大印,大印是一种长方形盒子,里面放进洋灰,底部雕空刻有“前芦家庄”四个大字。
       1963年,赵明春书记见前芦家庄年底分配工资高,便将一家七口人,自徐溪桥村迁居到我们前芦家庄。与他有亲戚关系的曹先仁,托赵明春也将一家三口人自后吕村迁居到我们前芦家庄。
       1968年,南京来了四位女知青下放落户我们到前芦家庄。
       1969年,南京下放户崔大爷因其女婿帮我们大队安装变压器,一家五口由宿迁市来龙乡迁移到我们前芦家庄落户。至此,前芦家庄户数人员基本稳定。
       四位女知青和下放户从南京下放我们生产队,起初都不会农活,但生产队照样给他们九人称口粮,社员们享有的,他们一样不少,生产队给四位知青建了三间土坯墙瓦房,又给下放户崔大爷建了三间土坯墙瓦房,这都是用生产队储备金和劳动力建的。
       1975年冬,爱国大队决定在我们村东南方向南横山至竹山建大埂,筑爱国水库,淹没袁村及邵王村两村部分农田,我们一部分农田赔付袁村及邵王村,后芦家庄一部分农田转拨给我们前芦家庄生产队,又将袁村六户计30人户口迁移我们前芦家庄生产队,房子建在竹山南坡,将我们前芦家庄一部分人的房子也迁建在竹山南坡,组建一个新村庄,1975年初,又将一个生产队拆分为二个生产队,名为前芦东、西生产队。
       1976年底,杨满福自四川部队复员,携家属子女5人,将户迁回到我们生产队。到1976年底,我村两队人口增加至204人,两队田地总共195亩,一下子田地减少85亩,而人口增加了35人,人均土地仅有0.956亩。
         1978年开始落实政策,到1979年南京知青及下放户全部返回南京城,还有老人故去,又增加结婚生子,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自1976年以后结婚夫妇只能生育一个。1982年我们前芦家庄人口是207人。其中东队104人,田地100亩,198110月分田单干,人均分田地0.96亩。西队103人,田地95亩,分田单干时人均分田地仅0.92亩,我们前芦西队在全大队是人均土地最少的一个生产队。
        1982年是分田单干第一年,杂交稻开始普及,化肥满足供求,除草剂应时登场,农药为水稻高产保驾护航,那以后,水稻产量普遍在亩产1000斤以上,冬季小麦亩产也在300斤以上。我们西队虽然一人0.92亩田地,除了上交公粮、给付五保户口粮、稻种1斤一亩留种几乎忽略不计,粮食收成完全满足自给自足。
   自1952年初,我们村组织互助组起,经历农场,高级社,生产队分分合合,又经历了1958年至1960年三年特殊时期,直到1981年10月份田到户,彻底结束了以互助组、高级社到生产队,将农民组织为集体单位,在芦家庄400多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集体组织,集体组织在芦家庄整整持续了三十年。
       1961年起,农村进入生产队时代,1962年起我父亲担任前芦家庄生产队队长,下篇文章讲述,我父亲是如何带领社员向土地要饭吃,向土地要钱用的,抓生产,搞副业,年年高工资。


 楼主| 发表于 2024-1-1 21: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陈维银根据日记本原始资料及采访调研而成的《前芦家庄故事系列之十六:大包干到生产队》一文又分享给各位了!谢谢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24-1-1 21: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原历史原貌,警醒后世今人。
发表于 2024-1-1 22:08:00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三定,给农民自留地,可养猪,喂鸡,饲鹅鸭等,农村就基本稳定了。收与放的分寸掌握很重要。
发表于 2024-1-2 07:33:59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吸取教训政策变,大包干救了农田。
从此农民有劲头,队长吹哨行动齐,
欢天喜地干农活,年终分粮又分钱。
队长社员一个样,干群一心争丰年!
发表于 2024-1-2 12:10:02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那时候,就没有地主了
发表于 2024-1-2 14: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干有了积极性
发表于 2024-1-2 16:32:46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干粮食产量有提高
发表于 2024-1-3 15:20:43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3 18:33:58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系列故事中所说的村名前芦家庄,实为卢家庄,县志有载。卢家庄得名起因是该村有卢姓一族故名:卢(盧)家庄。不知何年马月、什么人将该村名“卢”加了“艹”字头,现在就以讹传讹造成既成事实了,还分什么前“芦”家庄、后“芦”家庄。连户籍身份证上的村名都是以讹传讹变成“芦”家庄村了。故作者陈维银先生也只能按现在传错的村名“前芦家庄”来将错就错了!
发表于 2024-1-9 13:11:31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24-01-03 18:33
另外系列故事中所说的村名前芦家庄,实为卢家庄,县志有载。卢家庄得名起因是该村有卢姓一族故名:卢(盧)家庄。不知何年马月、什么人将该村名“卢”加了“艹”字头,现在就以讹传讹造成既成事实了,还分什么前“芦”家庄、后“芦”家庄。连户籍身份证上的村名都是以讹传讹变成“芦”家庄村了。故作者陈维银先生也只能按现在传错的村名“前芦家庄”来将错就错了!

这种音讹书写出的地名错误太多了,如青洪山成秋湖山,一错到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自律公约|==溧水114网== ( 苏ICP备10008074号-9 )

GMT+8, 2024-11-21 22: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南京溧水易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57214114、57244114 地址:广成铂金大厦16楼01室
法律顾问:范遵国 13705148320 江苏宗域律师事务所 | 吴耀坤 18502567708 江苏圣典(溧水)律师事务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5-57214114、1391338440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001@ls114.cn
苏公网安备 32011702000107号 | 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0 | 人力资源许可证:0117000113

客服微信 求职群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ls114ls1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