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希夷 于 2024-4-7 12:43 编辑
里佳山,是一个享誉中外的红色地名,己被溧水区与红色李巷等处打造成了一个红色教育基地。这个原属云鹤乡里佳山大队的一个个年古村落,后区划调整后归入晶桥镇。
这个村原名叫李家村,或李家山。明万历《溧水县志.乡鄙》中就在仙坛乡与邰村,七里干,破山村,枫香村,北朱村等同列。到清顺治《溧水县志.村保》中依然以“李家村”被收录。及至清光绪《溧水县志.村保》中仍录为李家村。这样看来,由李家山变成里嘉山,到里佳山,只是近代的事情。
里佳山的出名在于抗战初期江南新四军在此建立了抗日根据地。由粟裕率领的江南新四军先遣支队在江南打的第一个胜仗一一卫岗伏击战,新四军参战部队就是从里佳山出发的。这次卫岗伏击战是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战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与八路军对日作战的平型关大捷对提振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有巨大的鼓舞作用。之后在1942.7月的反顽战役中,里佳山的军民依然英勇无畏。上纪的1973年,当时的云鹤公社在里佳山村西的青连山修建了死难烈士纪念碑。
至于为什么这个李家山或李家村变成了现在的里佳山,应该是音与字上的谐音演变而来。里家山与李家山同音,但用字意来表示就相差了很多。里佳山更具吉祥安康与文化上的含义。而这种文字表述上的变化,应该源于当时居住该村的各姓氏修谱时在谱中的表述。如巜环步陈氏宗谱》就表述为“陈氏里嘉佳山基址之图”图。
而另一支居民王氏在其《太原王氏宗谱》中己经直接表述为里佳山,这里可以认为是由李家山,李家村,里嘉山到里佳山这个村名的演变定型。这支三槐堂王氏称:始于晋之祐公,七传而至端朝公。此公奉诏赐第溧阳宋庄。这个王端朝有九子二十一孙,后由现溧阳的宋庄迁居溧水的狮猳冈和里佳山等地。仲六公秉禄为里佳山后分始迁祖,仲八公秉吉里佳山西分始迁祖。这支三槐堂王氏溯及的王端朝是南宋高宗时的进士,知永州,为江南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历提举两浙市舶。王端朝写过溧水城隍庙重修记。此公也是英年早逝。死时才44岁,其墓葬据说葬在我溧水东门的陈沛桥之源。
这里有一篇吴大林先生收集的王氏《太原王氏宗谱》中由落款乡进士周仪凤写的《里佳山村记》可以为我们解读里佳山的来由提供一些帮助。这篇《里佳山村记》的写法与风味与我们前面的介绍的《秦壒村记》极其相似,有桃花源记的味道。记中说。山曷为以里佳名里?以仁厚为佳,名其里,而非名其山也。村曷为以里佳山名宅?山依而居,而仁者乐山名其山。因以名其村也。
然后又专门讲到山的来龙去脉,曰:山脉始自方山。中出向西北行,三叠而为包家山,再折而为观垄山,复自观垄右旋,两脉奔腾作回垄顾祖状,至村居而脉始结。这里值得关注的是提到了观垄山,在前面的地名观山的介绍曾提到陈氏宗谱提及到观龙山,这个观垄山应该就是陈氏谱上的观龙山。也是观山之名的重要来由。
在讲到里佳山的地理环境时。记中说:绿墅襟分,青峦案列,对阳以居,诚胜境也。。。。。垅庵之晓钟初度。湾桥之夜月方明。南墅之牧韵始宣。西山之樵歌互答。
然后王氏族人又利用交通便利,“砌石桥以济来之道衢,作石坝以用溉面畴之沃壤。列乡市以通贸易,广赒恤以敦仁风。这说明早年此地不仅风景好,交通便,商贸也兴。
最后以记归纳道,以云仁里佳山,信不诬矣。
这应该就是李家山演变成里佳山的来由。
附录《里佳山村记》,供析读。
里佳山村记
山曷为以里佳名里?以仁厚为佳,名其里,非名其山也。村曷鳥以里佳山名宅?山依而居,而仁者乐山名其山,因以名其村也。山脉始自方山,中出向西北行,三叠而為包家山,再折而为 观 垄 山,复自 观 垄 右旋,两脉奔腾作回垄顾祖状,至村居而脉始结,气自萃。大眉、马头二山左右旋护,方源、曲涧二水环绕如带。绿墅襟分,青峦案列,对阳以居,诚胜境也。若夫清洪翼其后,石湖澈于旁,千嶂翠獐,垒(山献)互峙;瑞霭佳岚,交腾乔木。垅庵之晓钟初度,湾桥之夜月方明,南墅之牧韵始宣,西山之樵歌互答,此又静观之所得也。王氏祖孟八公兄弟叔侄禀明睿之资,负仁厚之德,择善地以相攸居,卜筑于此。砌石桥以济来往之通衢,作石坝用溉面畴之沃壤,列乡市以通贸易,广赒恤以敦仁风。地灵人杰,两相资辅,于以恢先业,长子孙,俾朴耕秀读,继继承承,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集,皆前人之贻也。以云仁里佳山,信不诬矣。爰并记之。乡进士周仪凤敬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