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733|回复: 8

家国情怀,根的记忆(三)作者谢春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8 10: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4-6-18 20:48 编辑

家国情怀,根的记忆(三)
——艾园村历史上的二座牌坊

   根据艾园村保存完整的《张氏宗谱》记载:艾园村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是当地古老富饶的村落,历史上人文荟萃。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之前出生的艾园村村民中都还流传着清. 乾隆皇帝曾赞誉的、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句话:“金何庄,银外庄”(历史上艾园村又称艾庄、外庄,何庄为艾园村邻近、现属江宁周岗的一个村庄),外村的姑娘都愿嫁到艾园村,村民们都引以为傲。在村东边有清.乾隆皇帝旌表恩准建立的二座大理石牌坊:一座“孝子”坊,在距它的西面十步之遥是另一座“贞节”坊。在二座大理石牌坊最上面有乾隆皇帝御笔写的“圣旨”二个挺拔夺目的大字。
   艾园村谢氏始祖谢万一第十七世孙,谢之庶,孝敬父母德行,为众乡邻赞颂。《溧水县志》(清. 乾隆2020年8月版)第241页载:‘“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县举孝子,请旌”。如县志上名列众多孝子、节孝妇“割股疗母(父)疾”, 宋代伊小乙等几人“剖腹取肝疗母疾”( 237页)极端尽孝行为。我曾多次听清末出生老人和我母亲讲:“谢之庶其母病,割股和药进之,母思食鱼,寒冬破尺余厚冰下水捕鱼敬母”。清.乾隆帝恩准,在艾园村东建立大理石“孝子”坊,御笔题“圣旨”在上、“孝子”在下四字,阳刻字立于牌坊正中。“丞相世家”、“世德相承”阳刻八字于牌坊右左两侧。(见图1,2)。2018年5月27—28日,在族人谢嗣友、谢英枝和我组织下,与几位族人一起先后二天,在东家头水塘埠挖掘寻找我在1980年代记忆中已埋入地下的一块牌坊石。
图片1.jpg
1. 在东家头水塘埠挖掘发现的已断为三截牌坊石,
右白色一段为水泥覆盖的一个字,2018528日,谢春生摄

图片2.jpg
2. 为保存在谢氏宗祠天井内的牌坊石,图1中右一段被水泥覆
“世”字,由谢嗣友等族人清理出来,呈现“世德相承”四字
2024316日,谢春生摄

   相隔九年,谱载:谢万一笫十七世孙谢昶之妻节妇陈氏,十八岁嫁谢家,谢昶已染病,端汤送药侍侯丈夫。夫逝,替夫行孝,孝敬公婆,不负“结发”情谊。《溧水县志》第283页载:“十九岁而寡,守节三十四年,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旌表”。谢昶之妻节妇陈氏五十四岁而终,那时代应是长寿之人。清.乾隆帝恩准,在村东距孝子坊西十步之遥建立“贞节”坊,御笔题“圣旨”在上、“贞节”在下四字(均为竖写繁体字)。中国有众多的贞节牌坊,是为了表彰贞节烈女建造。现代观念一般认为这旧时代对妇女三从四德的压迫形式,但也不能否认,所谓“三贞九烈”也确实是当时大部分妇女自身的追求。
   听清末出生的老人说,旌表建立的二座大理石牌坊,相差九年,二人是出之一门的叔嫂关系,两家是当地出名的名门望族,门当户对, 才进一家门。谢之庶的母亲一直生病,谢之庶是由嫂子陈氏不辞辛苦把年幼的小叔子带大成人,民间有“长嫂为母” 之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年的盛夏的夜晚坐在空地凉竹床上乘凉,听清末出生的谢嗣荣常为在一起乘凉的一群村民讲故事,他曾有一次讲到,谢之庶出生后母亲生病,缺少奶水,是吃其嫂子陈氏的奶水长大的,我母亲也曾对家人讲过这话。我想陈氏十八岁与谢昶结婚后,即当年怀孕生子,或为遗腹子,比谢之庶出生早,古代乃至解放后直至现在计划生育放开限制后,一些大龄妇女生育第二胎,侄子比亲叔叔、外甥比亲舅舅大几岁的情况不少见。从年岁上讲,这说法不足为奇。这也说明节妇陈氏忍劳负重,同时伺候病重的丈夫和婆婆,失去丈夫后,还要抚养照顾自已的孩子和年幼的小叔子,她不愧为那个时代、也是现代人们敬老爱幼的学习榜样。所以,在为陈氏立的“贞节”坊中石柱上有一付赞誉陈氏的对联,这根牌坊石柱在拆毁时已断为二截。村党支部老书记谢英凤告诉我,在一谢氏村民住房院墙上有一块长的牌坊石柱,我立即赶去考察拍摄照片,如图3。石柱上端断裂为二截,下部有字篆书不全的对联 “天恒超须眉有愧”七字(上部不全)和最下部精雕细刻的栩栩如生的珍禽仙鹤腾云清晰可见,另一对称上联的石柱埋入何处地下已无法寻找。(注:巾帼不让须眉,意为女子也大有作为,不比男子差。史书上赞颂宋朝抗⾦英雄韩世忠夫⼈、战将梁红⽟用语,曾有她在镇江北固⼭击⿎指挥宋军战⾦兵的记载)。拍摄照片不到半个月时间,该遗石柱深夜被文物贩子盗走,实在令人惋惜。牌坊背面有浮雕麒麟,正中门二主立柱对联下面仙鹤腾云驾雾,栩栩如生,象征吉祥如意。
图片3.jpg
3.村东村民房院墙下掩埋的278 年前清乾隆帝恩准建立节妇谢陈孺⼈“贞节 牌坊石柱遗⽯, ⼰断为⼆截2018年5月6日摄


   谢之庶不负众望,刻苦读书,知书达礼,后来在府衙中担任有很大影响的官吏,否则官府也不会请旌为他个人立碑树传,建立牌坊,至于谢之庶什么官衔也无从考证。
   从同为谢氏第十七世孙和第十七世孙的媳妇为亲叔嫂关系,一门建造二座牌坊,光宗耀祖,是有事实为依据的。老人们还说,谢氏宗谱上有记载溧水知县令手下用马车运送银两资助建造,很多上了年岁的谢氏族人都听过此传说,可惜谢氏宗谱前半部在1960年中期发生的社会“动乱”破四旧中被焚毁,无从考证。
从东边进村之前,走在村东的秦淮河堤上或隔河相望的周岗圩区的人很远处一抬眼就看到二座雄伟、高大的牌坊(村西因楼房遮挡不可见)。艾园村的二座大理石牌坊是皇权分别旌表的个人,一座是“孝子”坊,另一座是“贞节”坊。在那生产、运输和起重条件极端落后的时代,大兴土木,兴师动众,建二座牌坊,为他们立碑树传。普通老百姓节、孝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惊动县衙和朝庭,得到如此厚待,流芳数百年。
   节妇陈氏是大家闺秀,村东一条由西向东长方条石铺路、林立气派楼房的巷子叫“陈家巷”,出巷口向东有一口塘,村民从古到今一直称“陈家塘”,历史上属陈家所有,塘呈弯孤形,很多人都俗称它为“弯塘”,在古代农村一般布衣百姓人家是不可能这么富有的。现在村上很多上了年岁的村民,都有这方面的记忆和印象。今年“五. 一” 节刚过世的村党支部老书记谢英凤在2022年夏,还在谢氏祠堂内对我和几位族人讲到“陈家巷”和“陈家塘”的上述历史故事。对于艾园村上的陈氏家族消失的情况也无从考证。
   牌坊,又称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石雕或木结构的拱形门楼,用于描述纪念某个重要事件或人物的行为和事迹,也可以用来表彰某个地方或某个人的重要性。比如说,我们民间常说的“立下牌坊”来形容为某个人或某个事件建立的纪念物,也可以用“牌坊一样的存在”来形容某个人在某个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对历史的深远影响。
   关于牌坊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和故事,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明代宰相严嵩的。相传严嵩在任职期间,为了纪念自己的功绩,他命令在自己的家乡建造了一座巨大的牌坊,并在上面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和功绩。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某些人过分自吹自擂,自己给自己“立牌坊”;也形容有的坏事做尽,又嘴上说的冠冕堂皇的伪君子,表里不一的人。
       牌坊褒扬功名,旌表节烈、倡导民风的功用,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中国古代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忠孝节义,或者分隔空间所立的建筑物,明清两代尤为盛行,在封建社会,想要立一座牌坊可不容易,工程巨大,而且是受到最高皇权对个人的肯定,数百年来,中国大地上曾有过成千上万座牌坊,百年来,即使已经毁掉很多,但现存的古牌坊依然为数不少,具体数量不得而知,但肯定是数以千计。
   本人查阅明.万历和清.乾隆《溧水县志》,历史上溧水地区旌表的先人很多,但县志中节、孝既旌表(文字表彰),又立牌坊旌表记录很少,如上述“孝子”坊仅2人,如 “表孝坊在(溧水)小西门为宋孝子伊小乙立”。立“贞烈坊”节妇7人(清.乾隆《溧水县志》P61、62)”。艾园村立的“孝子”坊和“贞节”坊县志上也无立坊文字记录,但事实上所立的牌坊在溧水地区很出名。在柘塘镇,从柘塘到溧水的公路右侧方墟村,大约在梅山社区办公楼位置,历史上也建立二座大理石牌坊,对属于何姓氏族人?什么性质?何时建立?县志上也无文字记录,没有深究,已无从了解。但规模比艾园的二座牌坊规模小很多,1960年代初,我们到柘塘中学上学,抄近走小路经过这二座牌坊处,其拆毁的时间要比艾园村二座牌坊早二三年。
   一般来说一座牌坊只旌表一个人,最多也就“兄弟进士”、“父子进士”等之类的,而在四川东部一座低调的县级市隆昌市的好几座牌坊却与众不同,像南关的两座节孝总坊,一座旌表了孝子188人,一座旌表了节妇164人,密密麻麻的名字,堪称中国牌坊的旌表之最。
   建造二座牌坊工程巨大,花费金额高昂,首先溧水附近地区不产大理石,其文理细腻,质地坚硬美观,青褐色,俗称青石。要从远处产大理石的安徽或云南山区采购,当年路途遥远,道路崎岖不平,运输全靠人力马车或与水联运,小的百十、几百公斤,大的重达二三吨的石块,运输十分困难,牌坊采集巨石料形状不规则,清末出生众多老人说,牌坊的大理石是从安徽采集,用船运输,随长江水顺流而下,进长江与秦淮河交汇处进入秦准河,沿河运至艾园村东北秦淮二干河岸的村口,小点的石块,村民肩扛或多人抬运到工地,大的无法人抬,也无大的土车能承重,无法用牛或马拉运,许多老人们讲,是用数根直径约6寸、长约34尺左右的圆木有一定的间距排列在地上,将大的料石一端用人工撬起,在石与地之间隙插进圆木,将一端翘起大石料用人力拉着石料移滚到有一定间距的圆木排上,用手拉套在料石上的绳索,众人用力拉向前,料石带动圆木,在地上滚动与料石一起向前移动,又不断将后面移出的圆木放进前端石块与地面间隙,保持料石在圆木排上平衡,不断向前移走,省工省力的多,千辛万苦,将一块块大的石料运到工地。但有的人讲石料是从盛产大理石的云南采集的,其路途更遥远,当年运输条件落后,山路多,路况极差,水陆不能联运,我想这种可能性不大,也不现实。
       二座牌坊均高约8米,宽6.5米左右,牌坊四柱三门三楼(层次),均用青石条凿孔与榫头衔接建造,有如一块巨石雕凿而成。因南方地区一年四季东南风多,位向选择坐北正面朝南,侧面向东南,极大地减少牌坊的招风面积,有利于牌坊的稳固性。小时候,特别是春、夏天,我们许多小伙伴都聚集村东边的“孝子”坊下,因为有一小的广场,坊周围有一块由大块的大理石拼集铺平的基地,清凉干净,坐在上玩耍,有时躺在上面,经常用黄泥巴在上面反复甩掼粘作小玩具。二座牌坊的规模与结构大体相近,只是上面的文字和浮雕刻图案因要表旌的意义不同而不一样。为了帮助老一代人回忆和年青后辈们不忘先祖,发扬他们的功德,大体了解牌坊的模样,我从网上搜索了国内数百张牌坊图片,从中挑选我记忆中最贴近相似的一张(细节上有不同之处),供大家参阅浏览,帮助特别是1950年代后期出生的年轻一代,大体认识艾园村二座牌坊模样,记住和发扬先辈的尊老爱幼的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见图4。
   图4中牌坊第三层(五格处)正中一格是悬挂竖写繁体阳刻“圣旨”二大字的花岗岩石牌,下面有一块尺寸稍小写有“孝子”二大字的花岗岩石牌,周边都有雕刻的花边。“圣旨”石牌上端前倾,在坊下仰视的人,看这二大字特别引人夺目,“孝子”石牌与坊体相平。二座牌坊二尊刻“圣旨”的石牌,其中在村西一村民院墙上一尊,1970年代,被一村民卖给文物贩子, 另一尊不知下落。
   村党支部老书记谢英凤和住在村西南三房族人谢以深、谢以顺等族人在2018年7月对我们几个人讲,在村西南有一称为“方家塘”水埠上有一块很大的长方石,上面有二龙戏珠的精美细腻的雕刻,为


       “孝子”坊最上层(如示图4)的横向正中的牌方石,二龙戏珠象征皇帝九五之尊。左右中柱各雕刻天官,左右楼一层上檩各浮雕麒麟,正中左右立柱有一付对联,文字内容已无记忆。立柱背面有荷花莲蓬,象征和谐,多子多福,立意深邃。他们同时讲到文物贩子深夜偷盗这块二龙戏珠的牌坊石情况,他们因没有起重设备,多人合伙企图用绳子捆扎后往地上拖拉上板车,绳子拉断,最后牌方石滑向水塘中间,沉入水中,我曾和谢金锁谈打捞的事,只因当时村上基本拆迁殆尽,人工不能完成,村上又无起重设备而兴叹作罢。水塘已被拆迁房屋的残砖碎瓦、泥土填平,今后难以再重见天日。

图片4.jpg
4. 贴近记忆中的艾园村“孝子”牌坊模样(网上广告中下载)

   下图5、6是我在艾园村张氏宗祠内保存的谢氏“孝子”牌坊上酷似凤凰的二块塔尖石和二块牌坊带方孔的立柱基座石,拍摄的照片。
   图5、6. 所述的四块牌坊石, 每块约有150公斤,在我拍摄照片后约一个月内,我再次回乡,张氏村民告诉我,四块谢氏牌坊石深夜被文物贩子毁锁开门盗运走,村民们也无法追查,不知下落和去向。
图片5.jpg 图片6.jpg
5. 保存村张氏宗祠内的“孝子”牌坊上二块塔尖石201845日摄
图片7.jpg 图片8.jpg
6. 保存村张氏宗祠内的“孝子”牌坊上带方孔的二块立柱基座石. 201845日摄


       20185月27日,我从镇江回到艾园村,梅山社区前主任、谢氏村民谢英枝告诉我,在村后原第六生产队公共厕所地址上有一块半露的牌坊石,并领我与谢嗣巧等几人前去察看,这是牌坊上刻有花纹的长又粗大横梁,见图7。后来也不知去向。
图片9.jpg
7. 原第六生产队公共厕所地址上有一块半露的牌坊石,2018528日摄

图片10.jpg
7. 原第六生产队公共厕所地址上有一块半露的牌坊石(左前方坑内),从左至右:谢英枝、谢春生、谢嗣巧及夫人
2018528日摄
图片11.jpg
8. 谢英孝厢房门前的一块牌坊石(后被盗)20184月5日摄


   建造二座牌坊花费金额高昂,在古代封建社会,生产、运输和起重条件都极其落后,工程巨大,想要立一座牌坊可不容易。很多村民都在困惑,牌坊的巨石在当时没有起重设备和起吊手拉葫芦(1950年末出现的手拉链条起吊重量很有限的工具)如何将一块块雕刻好文字和花纹的牌坊石吊上离地二丈多高的空中拼集组装呢? 我曾听多位年岁大的村民说过, 首先古代聪慧的能工巧匠和村民们打好地地基, 埋好每好每座牌坊四块主要带有方孔的承重石柱的基座石 (见图6),夯实校正好水平后, 将二端带榫头石柱装入基石孔内立起竖直,用厚薄不一的生铁片和糯米饭与石灰捣粘嵌入缝隙固定石柱。然后,发动村民挑泥土围着竖起的石柱周围前后对称、堆积成一定坡度至石柱高度的土坡,坡度(与地平呈的角度)越小越容易越省力,堆土夯实能承重,笨重的牌坊石通过众人力上拉下推,沿土坡向上翻滚移动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把移到位的笫一楼(层)牌坊石拼集组装好,村民们再挑土向其周围堆土升高至到笫二楼(层)高度,工匠和村民们把移到位的笫二楼(层)牌坊石拼集组装好,再类似堆土完成笫三楼(层)牌坊石拼集组装好,直至全部拼集组装好(如示意图9)。保持稳定一定时间后,村民再把牌坊二侧堆的泥土从上到下逐层挑走,清除干净粘在牌坊石上和石间空隙等泥土。一座高大雄伟的牌坊屹立村东的小广场上。
       先辈村民们勤劳聪慧,历尽千辛万苦,建立的二座牌坊成为艾园村的一道美丽的风景而闻名于世,教育子孙后代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成为流芳二百多年的绝唱。
图片12.jpg
图九.牌坊石拼集组装时原始的起吊方法示意图


   清代末年出生、饱经风霜,住在“孝子”坊很近的谢振伦等老前辈生前都有声有色地讲述,建造牌坊是就近就地取土,在牌坊周围堆成有一定坡度的小山,一块块雕刻好花纹和文字、有一定尺寸的牌坊石沿人造山坡,众村民合力,前拉后堆,翻滚到组装高度组装。取土地就是距“孝子”坊东面二三丈路远的东家头水塘。原来该水塘水很浅。抽干水,运走土层上面的稀水泥巴,深挖下面湿润的泥土挑到牌坊周围堆积成有一定坡度人造小山包,供沿坡运送牌坊石到一定高度拼集组装坊体。按坊正、背面平均40度坡度,堆土近塔尖7.5米高,宽至少8米,土逐层夯实,我初步计算大约共700立方米。相当挖了一个长23米、宽8米、深4米的大土坑。根据清.乾隆《溧水县志》第156页记载:乾隆元年(1736)全县人丁21642, 乾隆二年(1737) 艾园村旌立“孝子”坊, 推算当年艾园包括其他姓氏全村人口不足200, 劳动力就60-70, 就取土、移土一项,牌坊组装建好后. 再把堆土逐层挑移走,可见建立牌坊工程之巨大,先辈们敬仰学习当代贤妇孝子,历尽千辛万苦,为他树碑立传,载入史册。
   在东家头水塘取土是有事实为依据的,东家水塘在艾园村(大队)第四生产队田亩范围内,记得在1960年代,生产队普遍大兴有机肥种庄稼,割青草、铲草皮沤草宕,挟河泥,甚至不辞辛苦用挟泥盆行八十里水路到南京秦淮河段挟黑河泥运到村上垩田,我记得在1964年(或1965年)收完稻子、种完小麦的冬季,相对农闲时,生产队抽干东家头水塘中的水,保持干塘一段时间,塘中河泥也干涸,第四生产组织劳动力直接从塘底挖干塘泥(有水分成块),挑到就近的称为“漏子田”一方约近80亩小麦田里作为农家有机肥垩小麦。我在生产队,冬、春季(水草枯蒌季)经常干挟河泥的农活,一般的塘沟底挟上来的肥河泥很少,有时一只挟泥盆上二个劳力辛苦一天挟不了几盆稀泥,肥泥层很薄。但东家头水塘黑油油的干河肥泥一直挖挑走七八尺深,仍不见黄土,大家觉得很奇怪。众多的上了年岁人都讲与建立牌坊有关,是牌坊造好后,将其周围堆积的泥土又挑返回填入水瑭中,天下雨雪水,村上地表积水连同地表上的腐植质一同流入池塘内,经过二百多年的松软的水土、腐植质混合沤制成了黑油油的肥泥,成为上乘的农家有机肥。
   二座牌坊,均毁于19647月,而不是发生在1966年“文革”动乱年代。当时,我刚收到县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在家参加生产队劳动,过暑假,二座牌坊在我家住房后面偏东几步路远,到东家头水塘、淘米、洗菜、洗衣物及挑吃、用水等都必经二座牌坊口。村民们都引以为傲,都十分敬重爱护,历尽二百多年完好无损。
   这一年江苏省和溧水县政府卫生部门在村上建“江苏省卫生示范村”,平填了村上一些角落或路边的、基本上每户一个、全村数百个茅坑,每个生产队和公共场所建二到三个公共厕所,使全村卫生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夏天再无臭气熏天的状态。
   当年生产条件落后,当地无炸山采石的采石场,附近也无砖瓦厂制造青砖,溧水城区近郊及乌山乡附近有极少的砖瓦厂,供不应求,买砖缺资金,运输条件也有限。村干部无保护古文物的意识,竞决定拆二座牌坊取石造厕所,当时没有起重设备,把高二丈多高的牌坊石拆卸到地上很危险。我亲眼目赌拆毁现场,村民们也无法阻止,只有我上了年岁的母亲一人在现场阻止,骂参加拆坊的人,拆先人千辛万苦为村上孝子、节妇树碑立传建立的牌坊,去造厕所是辱没祖宗,语言难听,但正当,被村干部强行劝离,围观的村民们扼腕叹惜,也无可奈何。我们在现场围观的人都看到,先由人用梯子登上塔顶,用麻绳逐一捆扎好石块,下面参与拆的人在村干部指挥下,远离牌坊,手拉牵引麻绳的另一端,在牌坊远处的众劳力强力拉石,使牌坊石移位松动,在拉力作用下,从高处落地,野蛮拆毁。为防止石头落地摔断破损,尽管牌坊下铺垫有近二尺厚的稻草,牌坊高层重达几百公斤,有的一二吨重石呈自由落体摔下,重重地冲击落地,大多数都拆断,不少碎成几块(见图2、3),只有少数接地处下层牌坊石保持完整。古人在生产条件极端落后的条件下,从筹划到建成,需要至少一年,甚至几年的村民们千辛万苦的劳作,拆毁仅花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二座二百年八十年的牌坊就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
       2018年3月23日,召开的艾园村拆迁动员会上, “支持拆迁, 匹夫有责”口号下(见图10), 近八百年历史的古村落瞬间消失, 一些散落的文物被纷纷盗走, 一些被开发商平整土地深埋地下, 再难以重见天日。幸有一些中年族人,在谢嗣友等人带领下搜集保存了一些古牌坊石和文物件,有的堆积在谢氏宗词天井中,成为后辈人们永恒的记忆和纪念,功不可没。
图片13.jpg
10. 艾园自然村拆迁动员大会,2018323
       纵观二座牌坊,雄伟壮观,雕刻精细,确为今古稀有的建筑物及石雕工艺品。总之,牌坊是中国的特有的建筑,其源远流长,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古文物,向世人展示了深邃的文化内涵,而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具有深远而特殊的意义。它是我们的祖先数百年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是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彰显文化身份的依据,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它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村庄文明历史的脚印。传统的民俗文化资源不可再生,一旦失去,将无法挽回。传统文化的消亡,丧失历史的记忆,会大大削弱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更会深层次地影响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
       我作为出生在艾园村,根生土长,生活在艾园村近三十年,对故乡和广大人民有深厚的感情,虽离开家乡已有四十多年,但对家乡影响我成长的纯朴民俗民风,传统的地方文化情有独钟,对家乡人民对我的厚爱和养育之恩永远铭记在心。根据我多年的资料的积累,撰写此文,与大家分享,牢记历史,共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202461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11:50:04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谢教授撰写并分享的回忆家乡的文史故事!
发表于 2024-6-18 13:18:52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流传是“金河庄,银外庄”,你不要颠倒黑白
发表于 2024-6-18 14:58:04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家乡的回忆了,以后更不知道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6-18 20: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闷闷不乐 发表于 2024-6-18 13:18
民间流传是“金河庄,银外庄”,你不要颠倒黑白

有正确意见好好提,不要戴帽子!
发表于 2024-6-19 15:54:00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6-28 10: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18:10:47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撰写此文耗费不少精力!点赞谢教授!
发表于 2024-7-4 10: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自律公约|==溧水114网== ( 苏ICP备10008074号-9 )

GMT+8, 2024-9-8 09: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南京溧水易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57214114、57244114 地址:广成铂金大厦16楼01室
法律顾问:范遵国 13705148320 江苏宗域律师事务所 | 吴耀坤 18502567708 江苏圣典(溧水)律师事务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5-57214114、1391338440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001@ls114.cn
苏公网安备 32011702000107号 | 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0 | 人力资源许可证:0117000113

客服微信 求职群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ls114ls1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