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4-7-15 23:22 编辑
关于高淳和溧水两县复制《校官碑》的回忆 吴大林 2023年11月23日我读到了高淳地方文化研究会编印的《校官之碑》一书,因此书收入了我的两篇文章,所以我十分重视它。 我首先阅读了李小铮先生写的序言。其中,他写道:“1994 年 11 月 26 日,《书法报》(总第 46期)刊登了刘诗《校官潘乾碑》,此文引起了高淳和溧水的重视,高淳书法家邢精琪先生看到文章后即和报社联系,找到了作者。刘诗是南京江宁人,曾复印到《校官潘乾碑》的资料。后来高淳和溧水两地通过政协取得联系,一起做了研讨,并各自复制《校官潘乾碑》置于本地。”提到了翻刻校官碑的事情。 其实立在高淳宝塔塔园的高淳县政协的翻刻碑记明明立于1987年6月。难道为此书作序者竟然没见过高淳县政协的翻刻碑记?高淳地方文化研究会编印的《校官之碑》一书收入了我的《校官碑的是是非非》一文。在第82页也写明了高淳和溧水翻刻校官碑是在1987年6月。难道为此书作序者竟然不读一下全书的内容?把翻刻的时间硬拉后了九十年代? 翻刻校官碑的主要当事人石祚华先生和石匠陈玺斌已经作古,我作为当事人之一,有必要对当年的情况作一回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开始从事溧水的文物工作。当时校官碑早已运到南京博物院,我们手中连一张此碑的拓片都没有,参考资料也仅是《光绪溧水县志》中有关文献。所以我对这件国宝级文物知之甚少。 1981年5月,溧水县政协成立,我是第一届政协委员。政协决定成立文史资料工作组,我是成员之一。文史组经过讨论,决定编辑出版文史刊物《溧水古今》。 溧水政协的文史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谁也没有经验。我们认为一些知情的老人年事已高,抢救文史资料是当务之急。有一天我到黄叔平老先生家去玩,他说起他和陈国梁曾在县城方塘边发现了校官碑,并将它运回县中的故事,于是我请黄老动笔写下来。黄老如约撰写了《校官之碑是怎样运到县中去的》一文,此稿刊在《溧水古今》第一辑(1982年11月出版)中。 没想到新出版的《溧水古今》在县内引起了震动,原因就出自黄老的这篇文章。作为文史组成员的夏华是溧水县中的老校长;潘韵冰时任溧水县中的副校长,他们两人均听到县中老教师对此文的议论。均认为黄老的文章与事实不符。 《溧水古今》第二辑(1984年11月出版)刊出了文楚(钱善宝)和聿凱(董聿凱)采访樊行健老师的《樊行健同志对“校官碑”的回忆》一文。樊行健老师指出校官碑是1943年由李谦益和龚子庚运到火神庙伯纯中学的。而黄叔平是1951年之后任总务副主任,校官碑不可能由他运到县中去。此刊还登出了汉溧阳长潘元卓校官碑原文及元代文学掾单禧的释文,使读者对此有所了解。 《溧水古今》第三辑(1985年8月出版)刊出了朱鸿老师的《我所知道的“校官碑”》,据朱鸿先生回忆,他1950年就看到了校官碑。他还回忆他经手将校官碑搬运上车运到南京的事实。 后来杨智敏先生在县档案馆查到,1952年1月3日,溧水县初级中学校长胡元定给溧水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的报告,称:“查本校保存汉朝校官之碑一块,为我国稀世之文物,在历史上颇有价值。尚有校官释文碑一块,为元朝补遗,与校官之碑同为国家之宝,最近发现在公安局后面塘边。为特呈报钧科设法取回,交由本校与校官之碑并放一起,而保古物。”至此证明了黄老他们保护的是元朝的释文碑而不是东汉的校官碑。
由于黄老这篇文章,而引起了我们对校官之碑这件国宝研究的兴趣。当时,我和高淳的石祚华先生都在负责本县的文物工作,都是政协常委。我和他一合计,决定向两县的政协领导提议,召开一次校官碑讨论会,三个县共同来研究这件国宝级的文物。 溧水政协主席潘云阁非常支持我们的想法,他带着我和有关同志到了溧阳找到时任溧阳政协主席王玉亭,潘主席和王主席是山东老乡,王主席表态支持这个活动。在此之后,我们又得到高淳邢华昌主席的支持。 会议于1985年10月21-22日在溧水县政协会议室进行。参加会议的有20多人。潘云阁、王玉亭,邢华昌三位主席全部到会。我还邀请南京大学的丁灏老师参会,他带来的文章是《校官碑琐议》。高淳石祚华的文章也是《校官碑琐议》、高淳童维生的文章是《校官之碑碑名试释》;溧水政协副主席潘韵冰提交了《试探校官之碑的释名、体例及其价值》一文。溧阳汪青青和俞广隆来参会。俞广隆带来的是《有关校官之碑的介绍与说明》一文。溧水参加的人员较多,有恽建新、邱德仑等。 南京大学丁灏教授提供了一本1976年12期的香港《书谱》杂志。其中转载了上海艺苑真赏社于1926年以柯罗版印行的一种秦絅孙收藏的校官碑拓片,据说是宋拓本。会上,大家认为此本并非原拓片,其拓本“墨色浓厚如古漆板”,其字刻轮廓的清朗、整饬,明显与宋人所记不符。而是近代拓本,经过高手修描而成。秦絅孙在其跋语中称其“未必尽出天然”。三县领导根据丁灏教授的建议,据此作为底本各翻刻一块《校官之碑》在县内保存。 1985年11月26日《人民政协报》第二版刊载了姜吉源、林善之合写的《溧水、高淳、溧阳三县政协会聚溧水,讨论校官碑》的文章,介绍了此会的经过。 1986年,《溧水古今》第四辑刊出了潘韵冰及丁灏在会上交流的两篇文章;《高淳史志资料》第六辑刊出了石祚华和童维生在会上的交流文章;《溧阳文史资料》第六辑刊出了俞广隆的《有关校官之碑的介绍与说明》《校官之碑碑文标点、注释及翻译》等文章。
1987年6月,由高淳文保所石祚华所长主持,以秦絅孙收藏的校官碑拓片为底本,请高淳的石匠陈玺斌翻刻了《校官之碑》、《汉校官之碑记释文》,并由高淳县政协署名刻了《重刻汉校官碑与元释文碑记》,现存高淳宝塔塔院。1987年10月,陈玺斌又为溧水县政协复制了一块《校官之碑》,现存溧水博物馆。《溧水古今》第七辑刊登了政协文史办《《校官碑》旧拓访求及翻刻记》,记述了此事。溧阳后来因故没有翻刻。
1987年6月,高淳县政协《重刻汉校官碑与元释文碑记》拓片。现存高淳宝塔院。
1992年,在《溧水古今》第十辑刊出了杨智敏、李厚发根据溧水档案馆的材料撰写的《有关"校官之碑"搬迁的一束文献》。1994年,在《溧水古今》第十辑刊出了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罗宗真撰写的《校官碑与释文碑运至南京博物院经过》一文。 我在综合以上研究文章的基础上,撰写了《东汉“校官之碑”及元代“释文碑”在溧水的流传经过》一文,刊于《东南文化》1994年6期。2021年,我在《溧阳地域文明探源暨六朝学术工作坊专题研讨会》上,又发表了《校官碑的是是非非》一文。这两篇文章均被高淳地方文化研究会编印的《校官之碑》一书收录。 溧水、溧阳、高淳三地都对校官碑有极大的兴趣,我希望今后三地应该联手加强对它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