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25|回复: 0

里佳山风情,我决定不再私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小时候觉得农村的生活枯燥又乏味
而现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也是向往的生活
202411221732243825907_0.jpg


202411221732243826075_0.jpg


202411221732243826239_0.jpg


202411221732243826471_0.jpg

图源:时差影像
“授人以渔”的
乡村人居公共空间设计探索
——

一、背景

“山、渠、田”是里佳山村最鲜明的特色。作为南京近郊的乡村,村庄地处浅丘地貌,靠丘面田,半山水库的泄洪渠——蓝渠穿村而过流入田野,是村庄的显著空间特征。

从空中俯瞰,村落的整体形态俨然就是山丘形状的延续,由此可见地势平坦、有利于耕作的区域留给农田,而略有起伏、有利于排水的区域则用来建设人居空间,这是人与自然长期的和谐共生的体现。但乡村以宅基地为单位的致密排列形态,又使得村落中缺乏公共空间。

另一方面,村民活动大院被用来堆放杂物、祠堂无人打理,一定程度上存在“空心化”趋势。与此同时,距此3公里的另一处红色旅游村发展的如火如荼,客流有明显的外溢势头。能否抓住机遇、在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上有所举措,进而提振本村的发展?里佳山迎来一个契机。

202411221732243826645_0.jpg

村落的形状是山丘的补型。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26886_0.jpg

   针对这些情况,发掘和利用本村的自然、文化资源,以建筑空间为载体,复兴传统技艺,改善村民生活,强化乡土精神,是里佳山人居公共空间复兴的关键。

   设计通过对农房进行局部改造;修缮、再利用村里的祠堂;改造、活化闲置废弃的村集体用房等一系列举措,起到改善本地人生活条件与吸引外来游客的积极作用,进而加强城乡融合以带动乡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202411221732243827078_0.jpg

更新改造建筑分布。图源:东大院ATA工作室


二、乡村邻里空间重塑

农房宅基地一直被认为是私人领域,不被划入乡村公共空间的范畴,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村民外出打工,高墙大门自然成为了他们守护资产的选择。但在当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下,“庭院经济”的概念被积极倡导,农民在乡村的资产如何重新被利用并获得增值,宅基地面临着空间形态上的新一轮探索。

而那种除了村路就是院墙的单一公共空间构成,也逐渐背离了乡间邻里交往的人文基底。如果把目光投向那些传统村落就会发现,即使是在空巷中步行,人们依然会被那些桥头树下、溪水埠头、门前盆景所吸引驻足,因为这些才是历经岁月沉积的人情味公共空间,是人的行为赋予了这些空间的公共属性。

202411221732243827258_0.jpg

村落环境鸟瞰。图源:时差影像  


“蓝渠”原本是村落后山水库的泄洪水渠,穿村而过汇入农田成为灌溉渠。沿蓝渠的东侧是一条南北向贯通的村路,在当地人的风俗里,丧葬出殡必须走村北。而蓝渠的西侧则紧密的分布着农房宅基地,宅基地内贴邻蓝渠通常是每户的厨房、厕所、杂物房等辅房建筑。众多跨越蓝渠的钢筋混凝土板桥连通了东侧的村路和西侧的院大门。这条蓝渠旁的村中的村路通过几条东西向的村路连接两条外围的环路,由此构成了整个村路格局。

   从蓝渠沿岸分布的众多小石阶便可看出它们的作用,事实上村民对于什么时辰清洗何物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桥下的人劳作、桥上的人穿行,大家招呼、攀谈、家长里短,这些围绕蓝渠的公共活动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乡村图景。

   因此,把改造的对象投向沿渠两侧的村宅辅房,一方面消除这些简易辅房的结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通过重塑沿渠的空间界面,使其成为更有利于村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

202411221732243827462_0.jpg

叶脉状村落道路。设计单位 供图


202411221732243827702_0.png

水渠两侧村落空间原貌。图源:李竹


202411221732243828185_0.jpg

改造后的农房辅房。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28331_0.jpg

渠岸新农房。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28500_0.jpg

围墙变得低矮与通透。图源:时差影像


    什么样的建筑空间形式能够具备多样性和多适应性,不仅能满足村民的各种需求,还要方便在紧贴水渠的老房基础上建造?最终选择了朴实的本土木构。

   木构的结构重量轻、条形基础浅,不易对渠岸造成破坏。南京地区传统民居为抬梁式木结构结合空斗墙的砖木建筑,其内部空间较为宽敞,设计利用了模式语言的方法,通过木连廊、木披檐、木檐廊、毛石矮墙、篱笆等形式,让原有封闭的宅院面向巷、渠打开,同时辅房的窗墙布置更加灵活,面向村落公共空间采用更显通透的玻璃门窗。村民对此的接纳程度超乎预期,乡村原本就是熟人社会。


202411221732243828715_0.jpg

蓝渠两侧农房更新场景想象。图源:东大院ATA工作室



202411221732243828921_0.jpg

沿水渠建筑空间改造模式语言示意。图源:东大院ATA工作室


202411221732243829100_0.jpg

重新梳理后的渠岸人家景象。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29366_0.jpg

水渠重新成为友好的社交空间。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29536_0.jpg

沿渠新增的廊道等待生活去填满。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29992_0.jpg
辅房与水渠的关系。图源:时差影像


随着一栋栋新的辅房被建好交付,乡村人居空间的多样性被展现出来,村民们纷纷搬入新居装修,根据自己的需求,被用作厨房、餐厅、花房、棋牌、超市、卧室、作坊等多种生活空间。

而正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夜幕下的里佳山也有了光亮,屋内生活的灯光、屋檐下的马灯,在门前的巷子里投下一团团光亮,仿佛那也是会客厅的一部分,这便是生活的亮光。

202411221732243830386_0.jpg

乡村的公共空间就在各家门口。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0553_0.jpg

富有人情味的转角小商店。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0714_0.jpg

由建筑空间营造出的公共性。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0875_0.jpg

乡村的夜景就是生活的光亮。图源:时差影像


三、让宗祠“活”在当下

里佳山村中有两大家族的祠堂——赵氏宗祠和王氏祠堂,如何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结合现代生活,兼顾乡村新的公共空间需求,不失为一种复兴祠堂、重新凝聚族人的探索。

抗战时期,新四军十六旅分别利用王氏宗祠和赵氏宗祠来作为被服厂和枪械所,这些历史要素其实也是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利用祠堂的一层作为历史文化展陈空间面向外来访客开放,将展示本村历史作为发展本村旅游业的着力点,这样的方式也强了村民的身份认同感。

202411221732243831100_0.jpg

修复后的王氏宗祠鸟瞰。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1302_0.jpg

重建的赵氏宗祠鸟瞰。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1481_0.jpg

祠堂一层用来作为旧物件展览空间。图源:时差影像


四、村民活动中心——村集体资产的活化利用

蓝渠以东,在村东入口道路的一侧,隐藏着一个不起眼的院子,是村民活动的大院,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究其原因,其一是位置离大家习惯的聚集场所——蓝渠有一定的距离;其二,没有配置有足够吸引力的功能;其三,内向性的空间围合对村民的友好性不强。

因此,怎样的改造能够激活沉睡的空间,让村集体资产变得更有价值,这是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202411221732243831671_0.jpg

原有闲置的村民活动大院。图源:李竹


考虑到相邻农房间对彼此的层数、高度、墙基等方面都比较敏感,故在改造中保留了四周原有的建筑外墙作为围墙,新建建筑维持单层并向内退让,以避免施工时对相邻农房地基造成影响。

同时利用小尺寸的钢结构形成连续折面的采光屋顶,让原有院子置于屋顶的遮蔽下,这个半室外的开敞空间成为紧密村宅之间的一个透气口,村民活动并不一定是发生那些被明确标签为乒乓球室、棋牌室、戏曲室的屋内,传统民居中那些檐下的多义空间恰是村民们唠嗑、手作的场所,在这里他们听得到雨、闻得到风、望得见人,寻常巷陌的见闻在此互换,这是当地人熟悉的日常。村上有位赵姓的书画大家,利用几块展墙布置他的书画作品展也吸引了不少村上的青少年前来观摩。

202411221732243831847_0.jpg

村民活动中心大院与小学大院。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2008_0.jpg

村民活动中心的入口。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2290_0.jpg


老者的日常闲聊。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2469_0.jpg


可作为展览使用的檐下空间。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3647_0.jpg


开放的展区吸引了村上的年轻人。图源:时差影像


而房间内部,钢框架结构赋予了建筑很大的灵活性,原有用于分隔空间的墙体被折叠隔断所代替,以形成更多用、灵活的空间。用于建造房屋的钢结构尽量采用统一的规格构件以方便运输和现场吊装,这样的装配式建造方式,有利于在乡村狭小的场地中施工,同时营造出传统木结构所不具备的乡村大空间,有效提升村集体资产的实际利用价值。

202411221732243833848_0.jpg

空间友好是新村民活动中心的特点。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3988_0.jpg

半室外空间是村民偏爱的活动发生地。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4193_0.jpg

展墙起到了丰富空间的作用。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4407_0.jpg


内部灵活的分隔让建筑具备更多的功能适应性。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4723_0.jpg


空间的功能由具体的使用行为来定义。图源:时差影像


五、从废弃小学到乡村居住类公共设施

废弃小学位于里佳山村的东北角,背靠山林,是一个有着南北两排平房校舍的院子。场地北高南低,两排校舍分别位于两个台地上,院落中央有一棵百年朴树,树冠茂密、姿态优美,村里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在这所小学念过书。

后来由于小学和初中都集中设在镇上,每天都有校车到村口接送小孩,老校舍逐渐废弃,后因年久失修、墙斜屋塌,院内杂草丛生,朗朗的读书声不在,只剩下婆娑的树影和风掠过的沙沙声。

再后来村里又把其中一间校舍租给一些五金加工作坊,因为教室之间有隔墙影响了设备的摆放,因此,作坊砸了墙洞贯通了教室,建筑还在努力维持着新的功能需求。

202411221732243834966_0.jpg

废弃的小学校舍。图源:李竹


考虑到校舍在村里的位置偏于一隅,与其他农房宅基地没有村中那样致密,场地北向的视野较为开阔,并且有一条单独的道路与外部的村级道路相连、且能通往半山的水库。

因此,将校舍翻建成一处公共居住设施,例如接待访客的乡村旅社、或是乡村养老用房,能较好发挥场地的特点。

202411221732243835136_0.jpg

在废弃小学的校址上新建乡村旅舍 ©️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5320_0.jpg

从村巷看乡村旅舍 ©️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5517_0.jpg

院落中央的草坪用于举办各类活动 ©️时差影像   

新建筑尊重了原有校舍的布局基底,在原有两排校舍的旧址上,演化为大小两个半围合的院子:小院为公区,位于场地东北角,面对通外村外的道路设置出入口和接待空间;大院为客房区,占据场地主要空间。

大院与小院相连处设置一个户外楼梯作为两个空间的过渡。楼梯为墙承式两跑楼梯,因为靠近古树,就利用梯间平台创造了一个接近树冠的“梯台”座椅区,人们可在这个瓦顶和树冠之间的空间促膝而坐,静听这位见证村落变迁的“尊者”娓娓述说,这里成为深受使用者欢迎的场所。

大院四面围合,南北两侧为客房,北侧地势高布置两层建筑,南侧地势低布置一层建筑,东侧为两间多功能室,西侧则为厨房餐厅。

202411221732243835688_0.jpg

接待区面对的小院子。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5959_0.jpg

楼梯与树作为大小两个院子的分隔与过渡。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6155_0.jpg

一个接近树冠的座椅区。图源:时差影像


在这个院子里,老朴树是毋庸置疑的主角,那历经岁月沧桑后依然展现出的蓬勃生机,让一切人工的雕琢在它面前都会显得黯然失色。

所以建筑无需自作多情,就像原有校舍那样用一圈檐廊,在院子和房间之间创造出一个可行走、可停留、静静感受四季更替的部分就足矣。

另外在北客房朝向内院的外廊一侧间隔布置了三个“敞间”,其面向内院的折叠门可完全开启,形成内外交融的小聚会场所。这些“檐廊”“敞间”“梯台”的空间类型都在鼓励着到这里来的住客走出封闭的房间,进入到这一方院落中,去感触乡间的自然气息、去拉进人与人交往的距离。


202411221732243836366_0.jpg

朴树占据着绝对的空间主角地位。图源:时差影像

202411221732243836563_0.jpg


钢筋混凝土建筑主体与竹木结构外廊搭配。图源:时差影像


六、结语

对里佳山人居公共空间的设计探索中,回避了通常的给农房和围墙外立面做涂脂抹粉的做法,而是将着力点放在改善农房宅基地的边界上,让沿渠而生的传统生活得以用当代方式延续;对村民活动场所的复兴,让它们既成为公共活动场所,也是乡村对外展示的窗口;乡村公共居住设施为访客以及养老提供了优美而舒适的住宿环境。人居公共空间的改善既增加了村民的幸福感,也激励他们通过经营、销售等方式来获得新的收入。

这种“授人以渔”的空间更新方式,让村民的资产增值并从中获得回报,进而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提升村民的获得感,正所谓乡村的宜居宜业和美。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里佳山老建筑改造项目  
项目地点: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里佳山  
项目类型:居住建筑、公共服务建筑  
总建筑面积:4410平方米  
其中,赵家祠堂:250平方米;王家祠堂:210平方米  
村民活动中心:500平方米  
小学改造:1750平方米  
蓝旗两侧农房改造:17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9年  
建成时间:2021年  
主持建筑师:李竹  
方案及建筑施工图:徐笑、杨梓轩、王嘉峻  
结构设计/机电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综合五院  
景观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风景园林设计院  
室内设计顾问:南京反几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设单位:南京溧水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南京昱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时差影像  
视频制作:时差影像  





内容来源 | 南京发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自律公约|==溧水114网== ( 苏ICP备10008074号-9 )

GMT+8, 2024-11-22 22: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南京溧水易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57214114、57244114 地址:广成铂金大厦16楼01室
法律顾问:范遵国 13705148320 江苏宗域律师事务所 | 吴耀坤 18502567708 江苏圣典(溧水)律师事务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5-57214114、1391338440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001@ls114.cn
苏公网安备 32011702000107号 | 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0 | 人力资源许可证:0117000113

客服微信 求职群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ls114ls1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