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4-12-10 20:34 编辑
转发说明:陈维银先生是溧水区地方文化协会的理事成员,他对溧水乡土文化的热爱及对人文历史发展的关注,是我难以望其项背的。他经常单人独骑走访各乡村落,与众乡亲交流座谈,尤其是凭借他一口地道纯正的乡音走进客民村落时,总能采集到价值颇高的当地人文故事及文史资料。比如本篇力作《洪蓝“七一工地”名称的由来》(其实是系列文章之一,我均拜读过),就是他与“七一工地”建设的历史见证人多次交流后而撰写的,我曾两次和陈维银先生一道拜访这位历史见证人(我小时候和这位历史见证人就是邻居)。由于应被采访者个人的要求,不希望报道她本人的相关情况,也不要提及她的名姓。因而陈维银先生在文章中就以“送报告的同志”来代称。这也是守信承诺的应有之举。我想阅览过本文后,大家会对“七一工地”的历史有所了解。其实,我早就知道“七一工地”就是开采铀矿的。我爱人的二哥就曾在这个工地当过兵,多年后他也给我看过一张他们战友聚会合影的照片,我将这张照片发到抖音上,有2.4万的点击浏览量呢。此外我还看过《军魂颂》一书,就是专门介绍这支神秘的采矿部队的。我还在赵忠杰及爱人周玉梅老师家中,看过她(周玉梅老师)当年在幕府山当兵时,许世友司令员视察幕府山工地时与该部队指战员合影的照片。如今都解密了,大家也都知道1970年7月1日是许世友向中央报告要重新开采洪蓝金牛山铀矿这一方案的(故定名为“七一工地”的),其实溧水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就曾开挖过铀矿。而时隔十多年后,时任当时核工业部(对外称二机部)副部长(后来任过部长)刘伟将军在南京考察调研时,对向他汇报溧水“七一工地”进展情况的“送报告的同志”说:你们溧水是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了贡献的(因为其中有溧水开挖提炼的部分铀产品)。虽然现在我们不便于公开这位“送报告的同志”的真名实姓。但作为地方文化协会,我们如实记录这段历史,向大家报告这个故事,也是对历史负责任的应尽责任!谢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支持! 转发者 健康快乐2024年12月4日
洪蓝“七一工地”名称的由来 陈维银
洪蓝集镇东面附近的金牛山,历史上曾经是神秘的采矿工地,史称“七一工地”。 “七一工地”名称的来历,1970年5月下旬,溧水县革委会向江苏省革委会打报告:“关于恢复洪蓝矿区生产的报告”,省委第一书记许世友接到这个报告,立即来溧水考察,并要求拿出样品。在确认铀矿具有开采价值的前提下,许世友于1970年7月1日,打电报向毛主席报告溧水拟要开采铀矿的情况。 洪蓝铀矿定名为“七一工地”的来历,就是因为许司令于1970年7月1日,打电报直接向毛主席报告这个日期而定名的。当时是我县革委会主要领导向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副组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黎同新请示时说“洪蓝铀矿叫什么名字?”黎副政委说:“许司令向党中央毛主席打报告是七月一日,就叫七一工地”。第一是为了纪念,第二是为了保密。 1969年3月,苏联边防部队挑起了珍宝岛局部战争,在中苏局部战争中,解放军取得完胜。在此的情况下,到1970年上半年,苏联领导人扬言要对中国实施核武器打击,国际国内的形势骤然紧张,各地挖防空洞和国家加速核武器的制造和更先进的核武器研发,核燃料也出现了短缺。 1970年5月,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5.20”声明,随即我们溧水县革委会集体学习和深刻领会了“5.20”声明。当时县里的所有工作由县革委会负责,县革委会有正副组长及成员共九位,在一起重点学习了“5.20”声明。结合溧水有铀矿的实际,参加学习的县革委会九位成员一致提出恢复开采洪蓝铀矿,为国家提供核燃料。“关于恢复洪蓝矿区生产的报告”很快成稿。派了一位副组长到南京,向省委递交报告。 在之前的1969年溧水县革委会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第二机械工业部递交这个报告。由于搞“文化大革命”,第二机械工业部没有人上班,去送报告的工作人员只好自北京返回。溧水县革委会就是想趁此机会恢复铀矿,同时开发爱景山碳酸锶矿。铀矿是向国家提供核燃料,县里只投入没有收益,碳酸锶矿县里投入有收益,收益用于补贴铀矿的开采。
1970年5月下旬的一天,报告送到省委书记吴大胜手里。 吴大胜当天亲自将报告送到了中山陵8号,江苏省委第一书记许世友司令手里,许司令看到报告,立刻派南京军区防化科科长和他的参谋,到溧水又到洪蓝金牛山原矿坑里勘查。防化科科长拿出咖玛仪对着矿坑里一个点一个点地测,咖玛仪发出咔咔的声音。又捡了几块石头,这石头黄灿灿绿莹莹的。许司令听了汇报和看到几块石头,高兴的样子无法形容,他下定决心要开采铀矿。6月初,许司令跟吴大胜讲要立即见“送报告的同志”,于是省委书记吴大胜派他的秘书张寅生到溧水来接“送报告的同志”,驾驶员开着苏联伏尔加轿车载着张寅生到溧水县委大院,询问县委姚秘书“送报告的同志”在哪里。 “送报告的同志”那天带着县里一工作人员,两人一早乘车到云鹤公社参加双抢劳动“送报告的同志”正在云鹤公社,一个很偏僻的田里弯腰割小麦,那时通信和交通都不便。直到下午约三点,姚秘书好不容易才找到“送报告的同志”,着急地对“送报告的同志”说:你怎么跑这么远呀,省委来人找你呢,急死人了,你看省委接你的车子在土路上等你呢。 张寅生见到“送报告的同志”,要“送报告的同志”现在就跟车子到南京,许司令要见你。“送报告的同志”还卷着裤子赤着脚,双脚和小腿上还粘着泥巴,也来不及洗,提着鞋就上车了。车子开到省委又换了吴大胜的专车,吴大胜带“送报告的同志”到中山陵8号,中山陵8号原来是孙科的别墅,现在是许司令办公和住宿的地方。 许司令见“送报告的同志”来了高兴地咧开嘴巴笑,先要“送报告的同志”到门外卫生间洗脚穿上鞋子,此时已经是吃晚饭的时间。“送报告的同志”上到二楼餐厅里,饭菜都准备好了,许司令说大家边吃边谈。 在座的有南京军区参谋长肖永银,省委书记吴大胜,许司令办公室主任李云卿。 许司令给每人的酒杯里倒上茅台酒,端起酒杯说:我们要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越快越好,砸烂洋拐棍,土法上马。 然后对着“送报告的同志”说:我限你们三天拿出样品,你看行不行。 “送报告的同志”毫不犹豫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 “送报告的同志”当时心里一点数都没有,“送报告的同志”先斗胆答应下来,回来了靠大家想办法,无论如何也要完成这个任务。 吃饭快结束时,杜平政委也来了,杜平政委已经在家吃过饭了。 许司令向杜平政委介绍“送报告的同志”:这是溧水的X同志。 “送报告的同志”上前双手握住杜平政委的右手:首长,我认识你耶,是在北京西苑大旅社见过首长多次。 许司令接过话说:哦,大水冲了龙王庙,原来是一家人哟。
早在1967年12月份,江苏三派到北京接受周总理的调解,“送报告的同志”作为一派的代表在北京住过一段时间,当时杜平政委在北京住京西宾馆,每天早上由京西宾馆来往西苑大旅社一辆大客车,杜平政委多次乘大客车来西苑大旅社,参与调解,由此认识了杜平政委。 当天晚上派车将“送报告的同志”送回溧水,“送报告的同志”紧急向县军管领导小组汇报,领导小组又紧急召开电话会议,召集相关单位和人员,连夜紧急行动起来。 第二天一早,供电局一辆小皮卡车派来给县里用,邮电局给县里提供了帆布包,“送报告的同志”带领几个人又来到金牛山老矿坑,捡那种黄灿灿绿莹莹的矿石,装在几个帆布包里。 将矿石带回县城,组织住在城镇的居民志愿者,将矿石放在老石板街的石板上敲打。供电局拉了电线安装了电灯泡,连夜不休息,居民志愿者用各种铁锤、斧头敲打矿石,先用竹筛子筛,又用筛面粉的箩筛子筛,将如面粉样的矿石粉,在三眼井酒厂一个大铁锅里煮,请来的县医院化验员姓齐,他是1959年采铀矿时的化验技术员,由他全程负责技术方面的操作。 当天夜里经过反复蒸煮、过滤,得到了一块像蛋黄样的黄色的小饼,根据肉眼可辨的程度,齐技术员认为还不达标。第二天将样品送到南京,交到许司令那里,提前完成了许司令交给的任务。 1970年7月1日,许司令打电报直接报告毛主席,报告溧水铀矿的情况,随即毛主席委托周总理召开办公会,会上将任务交给二机部刘伟将军具体负责。1970年7月6日,刘伟将军来到南京,许司令特别重视,安排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老红军江苏省生产小组组长,南京警备区司令,南京军区工程兵司令、江苏省军区副政委等各位领导,陪同刘伟将军来溧水考察,由“送报告的同志”带路并陪同各位首长,到洪蓝金牛山考察。各位首长现场考察后,中午回到县城县招待所吃简餐。天气很热呀,招待所打来井水给各位首长洗脸,刘伟将军先洗脸,结果招待所提供的毛巾上才印的红色字体“溧水县招待所”,红色字体还没有干,刘伟将军脸上染了红的颜色,无意中闹了个笑话。 1970年7月17日,接到上面通知,同意溧水开采铀矿,铀矿对外称洪蓝“七一工地”,紧接着县革委会研究决定,由“送报告的同志”牵头组建开采铀矿领导小组,县里由钱文江同志协调各单位各部门支援建矿,要人给人,要物资给物资。 “七一工地”领导小组由:“送报告的同志”总负责并任组长,副组长由人武部副部长刘长胜,工兵部队三团杨副团长,防化团防化四营营长王跃明,他带来四连下属水冶排约80名军人,又派来县里老同志王金栋,并由他们五人组成领导班子。 许司令又嘱咐“送报告的同志”,要他们抓紧建矿开采,并派来一个工兵营及一个水冶排的人员,支援他们并参与开采。 1959年采矿场还保留有三间平房及高大的烟囱,一位年近六十岁的刘师傅看守了10年,他们接手后,家在外地的刘师傅离开矿场返回老家了。 “七一工地”领导班子提出的口号:土法上马,先生产、后生活。 于是先在金牛山老矿坑附近搭生产用的棚子,物资局紧急送来木料、毛竹、芦席等物资,木器社派来木工很快建了二排工棚,县建筑公司又派来瓦工,在原大烟囱下面砌了二排大灶,十几口大铁锅。 从江阴请来刘家根技术员,他戴近视眼镜,刘家根在“七一工地”工作了几个月,指导全部冶炼过程,并为“七一工地”培养了几名技术骨干。 “送报告的同志”向刘天涯副组长要在县大院搞后勤的二个人:唐定凤、何家铭。唐定凤和何家铭两个人技术十分全面,维修机械、安装电啊、水呀十分内行,还特别能吃苦。 “七一工地”工人是从退伍军人中选拔优秀人员,又从农村有文化的男女青年民兵中选拔,又在小茅山铁矿、观山铜矿、天生桥工地选调有经验的工人,其中天生桥工地派来一位柘塘人谢师傅,不但能吃苦而且十分懂爆破技术,为满足初期生产过程及后勤需要,共选调地方120人组建的劳动大军,与许司令派的部队官兵组建了一支特殊的采矿队伍。 1970年8月,正是一年中高温最热的时候,大家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初期生产真正是土法上马,采矿采用地面爆破,钉耙、锄头挖呀翻呀,将没有用的石头沙子由人工挑出矿坑,挑选出来的含有铀的石头,又由人工挑到矿石破碎处,矿石破碎采用锤敲、石碾等原始办法,人工用筛子筛选,大铁锅加水加硷煮,人工用大铁铲翻转大铁锅里的矿粉,用白纱布过滤。 不久,小茅山铁矿、观山铜矿、天生桥工地、七一八厂几个单位,支援了一台破碎机,一台球磨机。又支援了一条轻轨线,矿石由矿坑运输到破碎场,原来由人工挑运,现在由轻轨翻斗车运输。原来铁锅煮矿粉由人工搅拌,现在又改为电动机做动力带动搅拌。 矿场运转后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从采矿到冶炼,大家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所有组长及副组长,一有空闲时间就在第一线劳动,什么活都干,其他人上一个班,组长上二个半班,实在太困了就在工地用芦席垫着睡一会儿。一个夏天都没有洗过热水澡,都是在凌晨去附近小水库里洗冷水澡。组长同广播员卫少云住一个宿舍,她经常在凌晨不见组长回宿舍,便去工地找组长,哭泣着拖组长回宿舍睡觉。组长有时到县里和镇江开会,忍不住在会上睡觉,领导也不叫醒组长,组长一回到工地就生龙活虎, 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就是有传言铀矿石有辐射,组长举例周边有九十多的老人,住附近的青年男女结婚生育都很正常。还有多少先烈献出了生命,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多少军人牺牲在战场,我们今天在矿区劳动,与先烈相比,又有什么想不通的。大家经过组长做工作打比喻,情绪稳定了下来。 “七一工地”是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下开展生产的,在先生产,后生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下,高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歌声中开展生产的,“七一工地”向国家无偿提供了国家急需的铀原料“黄饼”,谱写了一曲那个时代的英雄赞歌。 1970年12月18日,中国铀矿第一团在南京宣告成立,即基本建设工程兵第六0七团,一营分配到溧水接管“七一工地”。1970年12月30日,“七一工地”原工人中符合条件的六十名青年人,由农民转军籍,分配到水冶一连,其他不符合条件的60名开矿工人,由县里安排到县管其他企业去工作。 “送报告的同志”先任“七一工地”生产组长,一营到溧水接管“七一工地”的同时,随即转军籍,被任命担任第六0七团一营教导员。“七一工地”的生产由第六0七团一营继续,先地面后地下开采。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能更精彩的描述出溧水人民办铀矿的英雄壮举,作者向“七一工地”那个群体无名英雄致敬,向那位“送报告的同志”致敬。 2024年12月5日于屏溪佳苑 (本文根据当事人回忆采访撰写,如有差错之处,敬请知情人和读者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