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4-12-7 20:40 编辑
转发说明:吴大林老师编著的第二部《溧水家谱见闻录》已经正式出版了。现经作者本人同意,可以分享到本《中山文史》版块,也让很多文史爱好者能快捷阅读到吴大林老师的这部新著内容了。考虑到连续阅读的不易因素,我就隔三岔五,来转发一篇,今天转发的是书中第二篇文章《松兆堂.中山丁氏宗谱》,刚好也让各位有个回味学习的时间。同时也会使关注本《中山文史》浏览量持续增加,为新任版主陈维银支撑场面了!吴大林老师凭着多年来从事文博事业的扎实功底及对溧水地方文史工作的深情厚爱,在他八十高龄之际完成第二部《溧水家谱见闻录》的力作,难能可贵!他的每篇文章都能让人有所受益,所以也请大家有空时一道来慢慢品尝这文化大餐!谢谢吴大林老师!我想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采集,依靠区地方文化协会众多会员的共同努力,不久将来吴大林老师的第三部《溧水家谱见闻录》也定将会与大家见面的。请大家共同来见证!感谢各位文史爱好者及网友们的关注! 转发者:区地方文化协会理事、114网站超级版主吴建溧 202412月7日
松兆堂《中山丁氏宗谱》
吴大林
《中山丁氏宗谱》,民国三十一年(1942)丁家甸松兆堂木活字本。谱首有孔素侯所撰的序。 该谱称洪蓝青墅丁家甸丁氏与继善堂丁氏原本一家。自松隐公由山东登莱州芦花县海大池枣树巷迁居溧水县北之麻山。二传至茂和公,而生三子:长仁泗、次仁六、三仁源。由麻山迁居丁家甸的始祖是仁泗公。 这部《中山丁氏宗谱》创于九世祖丁沂,而成于十八世祖廷选、源浚诸公。太平天国战争中,武孺人负谱外出逃难,与家谱相依为命,“使之完好无残阙”,为这次重修家谱提供了依据。此次修谱为1942年,是抗战中最困难的一年。这一年又值“山洪暴发,圩埂崩溃,丁氏之田悉沉于水底”。丁氏之谱的修成实属不易。 孔素侯此时正避难于庙东村,应丁氏之请而撰此序。他介绍了庙东村之丁氏原无谱牒,经协商与丁家甸两村联修的事情。抗战期间修的宗谱比较少见。除此谱外,还有敬爱堂《胡氏草谱》、道胜堂《续修刘氏家乘》、河南堂《方氏汇同宗谱》等家谱。 孔素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溧水县中任教,他的《丁氏续修谱序》有一定价值。
丁氏续修谱序 壬午,丁家甸续修其谱牒,工历数月,费将万元,已不易矣。维时中日之战方酣,欧亚之烽烟又弥漫于大地,人民流离失所,罔有定居。而丁氏之谱乃续修于是日,不可谓不难也。甸当石臼湖滨,今夏山洪暴发,圩埂崩溃。丁氏之田悉沉于水底,十室九空,仰屋兴嗟,乃能枵腹以成此举,岂易易哉? 本谱创于靖庵公,成于廷选、源浚诸公,而明源、信荣等复踵修之于逊清末叶,至当红羊之役,负谱以趋奔窜于兵革扰攘之中,卒能使之完好无残阙者,独赖武孺人之力,而华扬公实有以玉成之,是皆不易之功也。此番以鳌传昌等藉以文公施贫活族之余赀,创议续修。族中和之者众。于是同艰其难,无忝厥祖,可谓先后能相辉映矣。金陵既陷,余避难而蛰居于庙东村者,已五六载。村之东南为青墅,东北为丁家甸,相支不及一里余。遗迹之所履,不过此邻近数村而已。青墅之人民为徐氏,甸为丁氏,而庙东村则丁徐各居其半焉。夏纳凉,冬负暄,幕天席地,恒与余欢呼嬉笑,而无所猜忌者,惟此村中两姓之农夫渔父而已。丁氏重视其谱,徐氏亦然,余未尝不叹其有古风焉。然庙东村之丁,原不与丁家甸联修同谱。庙东村之丁原无谱牒,今有建炜等至祠恳求联修,而丁家甸诸执事者无不赞同,并公推举以鳌君代厘定其世系,编次其昭穆,遂使两村之丁氏翕然相合,融为一体,可谓能明大义者矣。 但谱中传、序等作,鱼鲁亥豕之误,不一而足。经余略一阅,而为之纠正者,已数十条。然终非浅识者之所乐闻甚且从而尼之。余遂未能一一为之修正。故仅就翻阅之所及者,列为刊误表,位于本谱最后之一页,以俟后之君子详慎而雠校之,则尤余之所厚望者焉。
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长至节前南京国学专修馆学监兼文学教授孔素侯敬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