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1-15 08:58 编辑
刘氏宗亲看过来: 孔镇木竹园(刘家村)五忠堂《刘氏宗谱》
一.寻访五忠堂《刘氏宗谱》的过程 2016年2月19日,吴大林老师和几位朋友曾到石山下村去看望刘传贤老先生时,曾见到五忠堂《刘氏宗谱》,由于时间紧,当时收集的五忠堂《刘氏宗谱》资料有限。吴大林老师专门撰写“五忠堂《刘氏宗谱》”文章,并将其编著在《溧水家谱见闻录(1)》一书中正式出版。 为进一步了解五忠堂《刘氏宗谱》所记载的更多史料,区地方文化协会副秘书长刘长力先生,经多方寻找了解,孔镇木竹园(现和凤镇乌飞塘社区刘家村)保管有全套的五忠堂《刘氏宗谱》,于是通过乌飞塘社区的路晓华、张宏伟两位同志,联系上刘家村村长刘和调(谱名:传龙),确定2024年9月16日上午到刘家村刘氏宗祠查阅家谱。 按照约定时间,我们(潘惠明、吴建溧、周树生、刘长力、胡宸一行五人)准时抵达。刘和调村长请来家谱保管人刘传祖老先生(81岁),打开谱箱,供我们阅览。 经初步整理,发现刘氏祠堂中共保留有三套家谱,其中一套齐全(共10卷),另有两套谱牒均有缺失,主因是“文革”期间,被迫交出了部分卷宗,而遭焚毁了。好在刘氏一族团结一心,如今让我们能看到齐全的十卷谱牒,甚感欣慰。向保谱有功的刘氏宗亲表示敬意和感谢。为此,区地方文化协会主席潘惠明先生将吴大林老师撰写有“五忠堂《刘氏宗谱》”介绍文章的《溧水家谱见闻录(1)》一书转增给了刘传祖、刘和调两位先生,并合影留念。 左起:刘和调、刘传组、潘惠明
二.五忠堂《刘氏宗谱》概况 五忠堂《刘氏宗谱》续修于民国三年(1914年),全套谱牒共十卷,现由孔镇木竹园刘传祖先生收藏保管。木活字本。我们所见的这套谱是深字号。领谱字号按“根深叶茂 渊源流长”八字编号领取,另有红稿、清稿各一部,共印发10套。由领谱村名可知:当年这套家谱是木竹园支、石山下支、刘家山支、傅家边支共四支刘氏宗亲合修完成。主修:刘大振。簒修:刘后才、刘大本。督修:刘易文、宏炳、刘茂喜、刘尚毓、刘新根。 目录如下: 卷一:民国三年溧水县知事管云金撰、钱桂馨书《溧水刘氏族谱序》、民国三年魏炯撰《刘氏重修宗谱序》、题谱词(范纯仁题:刘氏家谱之珍;龟山题:忠贤继世孝悌传家簪缨继世忠孝流芳)、目录、同治九年七十一世孙得仁撰《刘氏重修宗谱序》、同治庚午得仁再撰《重修家谱序》、同治九年七十二世孙长鸠撰《编次家谱序》、同治九年七十一世孙继暽撰《重修家谱小序》、雍正辛亥六十七世孙超人撰《重修家谱小序》、雍正辛亥六十八世孙绳锦撰《木竹园重修宗谱序》、雍正辛亥六十八世孙绳紾《石山下重修宗谱序》、大梁左相周捨题《刘氏宗谱序》、古心江万里题《题刘氏族谱》、宋端明殿学士知建康府事汪彻叙《刘氏宗谱序》、澹菴胡铨撰《刘氏宗谱序》、雍正辛亥六十七世孙超人撰、应得书《重修家谱序》、敕命、忠贤刘韐公像赞、忠定刘子羽公像赞、御史刘继宗公像赞、少尹刘斌公像赞、少尹刘西渠公像赞、刘再三公像赞、刘盛五公像赞、木竹园村图、木竹园村图叙、石山下村图、石山下村图叙、刘家山村图、刘家山村图记、傅家边村图、傅家边村图记、刘家园墓图、刘家山井头山附“东、西房”墓园、傅家边老坟山墓图、刘家山窑山墓图、南边坟山图、庄里村东鸡婆山墓图、孔镇碑牌山图、七里埂经家山图、石山下村西新坟山墓图、《木竹园重建祠堂记》、《石山下建祠记》、刘氏宗谱编辑凡例廿二条、《刘氏宗规详解序》、家规十二则、修谱议合、祀典、祭品、祭仪祝文、附三礼、修谱名目、领谱字号、新增排行。 卷二:康公世系总图、康公世系总传。 卷三:继宗公世系总图、继宗公世系总传。 卷四:应焰公派下、应昂公派下、均自五十一世至六十五世年表。 卷五:木竹园支、石山下支、均自六十六世至七十世年表。 卷六:石山下支、刘家山支、傅家边支、均自六十六世至七十世年表。 卷七:木竹园支、石山下支、均自七十一世至七十五世年表。 卷八:石山下支、自七十一世至七十五世年表。 卷九:刘家山支、傅家边支、均自七十一世至七十五世年表。 卷十:赋二篇(离骚一首《招隐士》、《遂初赋》)、公讌、赠徒弟三首、杂诗一首、扶风歌、重达刘秣陵诏书、广绝交论、唐刘禹锡公诗、孝绰先生夫人范氏、盛五公墓志铭、送光山少尹刘公荣任序、送县佐刘相公之浮光任序、赠掾曹刘西渠考绩满秩序、贺西渠刘君冠带序、端午日奉赠西渠表姪荣膺北上、西渠兄之任河阴县饯别一首、奉赠长溪别号(讳燿)、挽少尹表叔西渠刘公一律、挽刘少尹一首、挽章为西渠翁别志、祭文六、铭一、宋大国师刘文靖公传、“福一公、福二公”合传、再三公传、盛五公传、业工公传、应迪公传、应德公传、绳锦公传、廷尊公传、宏瓒公淑配徐太孺人传、恭祝大閫范族祖母徐太孺人百岁追赞寿序、启顺公淑配王孺人传、福唐公传、福泰公传、云震公暨德配朱孺人合传、书钜叔实行、宏举公芮孺人合传、其川公暨朱孺人合传、祖霆公德配张氏孺人八十寿序、诗星公传、邑增生得仁公传、太学生松震公传、沅震公暨甘张二孺人合传、浩震公陈孺人合传、长鸠公六十寿序、龙文公淑配司徒孺人传、太学生凤文公传、太学生鸿文公传、刘公鸿文淑配赵孺人传、荃公世叔大人传、国学生鸿文公传、刘公衡文暨元配陈孺人合传、全文公淑配张孺人传、朴山先生行略、易文先生寿序、朴山翁台序、朴山先生序、宏配公传、邑庠生太溱公传、溱公老夫子传、裕涵公传、邑庠生大丙公传、太学生刘君裕源行略、太学生汉廷先生行略、汉廷先生赞、汉廷先生赞、汉庭刘先生行实、乡长刘先生大振行略、太学生执中先生行略、茂根公传、立齐先生赞、邑庠生立齐先生行略、兴起公传、刘氏宗谱跋、重修石山下刘氏谱后序、重修刘氏族谱跋、刘氏家谱后序、重修家谱跋、重修宗谱跋、民国三年道生撰《重修宗谱跋》。
1. “五忠堂”堂号的由来: “五忠堂”是以祖先名号为堂号。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五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即建阳五夫里的忠显公刘韐、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建州麻沙里的忠简公刘颌、忠烈公刘纯。后人为了纪念刘氏祖先这一光荣的历史,鼓励族人精忠报国,就以"五忠堂"为堂号。“五忠堂”的堂号,主要在福建刘氏及其分迁到各地的刘氏支派后裔中使用。 2. 五忠堂刘氏迁徙历程 据民国三年魏炯撰《刘氏重修宗谱序》记载:“溯自宋谏议大夫应焰公,乃台州知州,实公之元子监察御史,继宗公之次孙宋亡不仕,率其子让公、谟公由闽徙溧,遂筑室于石臼湖滨之木竹园,公既卒葬于青洪山之阳,名曰刘家园。厥后长让公安土敦仁,世居木竹园。次谟公相地择宜,因卜居于石山之下,近父墓以家焉,是为石山下始迁祖。更越数传而贵一公徙居刘家山,后分东西两房,再传至玉一公,复由刘家山迁于傅家边,则又为弟昂公嫡派焉。子孙散处棋布星罗”。 另据同治九年刘厂鸠撰《编次家谱序》记载:“刘氏之来源矣,始自康公,历秦汉至唐禹錫公,生廣公,廉公世居河东,传至宋,翱公与朝公、敔公同徙紫谿建州,后朝公裔孙继宗公居武林,为宋监察御史,生子三:长安公,居濑水西乡;次实公,居于闽,其子焰公于宋淳祐乙巳(1245年)春,率其子让公徙濑水,爱石湖之胜,卜居于木竹园,谟公析属石山下;三骞公,迁茅城。”
3. 五忠堂溧水一世祖
---从以上记录的资料及世系年表可知:溧水五忠堂刘氏的一世始祖为康公(年表中记载:本族系出陶唐,至周时,先大夫食采于刘,因以为氏,公其祖也,德业功勋载诸史策,无容详述,而溯本寻源刘氏,谨举公为第一世始祖)。 第五十一世刘继宗(年表中记载:继宗,彰公子,登吴潜榜进士,监察御史,字克振,号鑑明。学识渊源,贤能明敏,董正朝纲二十余年。理宗即位,亲勅之公。天禧辛卯正月十六午时生,淳祐壬寅十月十五子时卒。娶淑人范氏,诰封恭人。天禧庚寅二月十二子时生,淳祐辛丑九月十八辰时卒。二老享年七十有二,同葬闽地。子三:长安、次实、三骞。长安公,由濑水州居淳溪彰教寺前;次实公,为浙江台州知州;三骞公,居茅城,复迁芦溪;其后安、骞二公谨以公奉为高淳芦溪始祖,详载芦溪世次传)的次子实公--第五十二世居于福建,其子焰公--第五十三世于宋淳祐乙巳(1245)年春,率子徙居溧水,长子让公--第五十五世居住木竹园(现前傅、后傅村间),次子谟公居住于石山下村。 第五十五世让公即为溧水木竹园刘氏始迁祖,年表记载:让,太学生,讳济思,字以逊,行一。天兴癸巳二月初七子时生,至大戊申二月十九未时卒,享年七十有六。娶王氏,天兴癸巳六月七辰时生,大德丙午四月十二申时卒,享年七十有四。同葬木竹园村北坟山。子一沛,女一适胡兴基。 第五十五世谟公即为溧水石山下刘氏始迁祖,年表记载:谟,太学生,讳施恩,字以尧,行二。端平丙申五月十三巳时生,至治壬戌三月十九卯时卒,享年八十有七。娶傅氏,端平丙申五月十九子时生,延祐未四月二十七申时卒,享年八十有四。同葬刘家岗坟山。子一润,女二,长适环步港陈,次适西宋吴。
四.五忠堂《刘氏宗谱》字派 五忠堂《刘氏宗谱》民国三年(1914)续修家谱新增(从第七十六世至第八十五世)10字字派排行: 传家崇仁义 为国笃贞纯
五:村图及叙 五忠堂《刘氏宗谱》谱中记载有竹园村、石山下、刘家岗村的村图,且配上各村的《图叙》,让后人都能切身感受了解到当年的村容村貌详情,非常有特色,应该点赞。
《木竹园村图叙》 古木丛深,柴扉间雅,水绿田园,花红台榭。最是渔人小唱,潇洒当春。倘来嘉客,延留阴浓。入夏,孟浩然触景吟诗,王摩诘怡情图画。几忘西蜀云亭,疑是南阳茅舍。此段言村之幽雅,先叙景象。 原夫居近园林,村多树木,四座有松,两旁有竹。焰公于木竹园旁卜居于此,即以为名。夏暑多绿荫之槐,秋吟爱黄华之菊,亦足赏心,尽堪容膝。护宅常栽修竹,农人不必于茅覆墙。藉有牵萝,处士何须补屋?此言住宅之古处。
西映湖光,清流荡漾。北屏横影,翠岫远罗。村西即石臼湖,村北对面有西横山环照。青狮左峙,村东北角有狮子山,距村五六里。白象左峨。村东南角有象山在湖中右照。白龙潭上千层涨,狮子山下有龙潭,距村六七里。青草湖边万项波。时听孤棹渔歌,人来骚客,更有徐林宝刹,僧念弥陀,村前有徐林庵古迹。两小庙如分珠印。村西南有土地庙,村西北有财神庙。一口井似点翠螺,秋味畦菜,村北面有大园,四围木竹中备种蔬菜。夏赏池荷,村面有两塘荷花极盛,宛如池。累朝陈迹千古无讹。小小村庄惟伊最古,家居旁石臼。观其图,来脉从前系派发,横山望乎向回头。顾主历朝有四代,鸿图传家,乃一姓燕翼。人尚敦庞,乡称善俗,男力耕耘,女勤纺织,农歌咏乎郊圻,书声达于巷曲。遥看方里而井,易耨深耕;若问数口之家,暖衣饱食。此段言村无杂姓,只一家之姓。而见乎极盛,可知子姓之和睦也。 自古为昭,于今为烈,非市非城,半耕半读,虽在畎亩之中,亦有啸歌之乐。堂开太古,水秀环绕乎山清;屋小于舟,地灵可知乎人杰?木竹深处树绕扶疏,乃知此宅焰公所居,派合传盛唐之代,继宗公一支奉禹锡公为鼻祖,故云。流分在有宋之初。闽旋濑水,始卜其庐。爰值重修家谱,遂不禁欣然而赋村图。
石山下村图叙 石山旧迹,濑水芳名。元代,谟公迁居石山西,近刘家园父墓,以家焉。簪缨门第,阀阅家声,藜光照百世之遥;支系缕晰,桃萼赋千年之韵。祖派分明。继宗公一支奉禹锡公为鼻祖。千万人子众孙多。村居自宋,焰公玩石山之胜,因于青洪山下,择其地以营生圹,后公葬此。因名刘家园。八百年流长源远,族盛永清。明斌公、耀公修后,至国朝雍正辛亥重修。忆夫有明始昭代重修。此段言祠堂自村之始,祠记详载明白。地高玉局、彩徹金瓯、石嶂嶙峋、屏开似画,言石山之秀,迎面列前似围屏。波临荡漾,派延而流。村后临水,山下有河。山绕东南,回环十二。村由石山发脉,由东自北至南有十二山。村藏西北,居住千秋。正穴乾巽辛山乙向。论形势,瞥眼观图,重重叠叠,旋绕而无穷。曲折问垅,脉回头顾,主绵绵延延,迤逦而何等清幽。 上有竹凹山环抱在左,下有风水庵古名永丰庵,在村西南。庵前后有古树木最茂盛,两进六间,尝坐书馆。连络在右。山名石而非石,屏列在前;水复临而长临,峦峻在后。四小庙如印绶,村西有古财神庙、土地庙大小两个,有龙王庙古迹。分列犄角之地形。两大塘如沼池,利涉西南之水口。村中有南塘养鱼,西有西塘在小村西南。更有庙基古迹,山属村西庙迹自唐始,在小村西潮蒲,塘右首三间,天井一口,与陶村井头共香火,南渡毁。泉流不竭。井座塘南,南塘东南角方底有井一口,年荒塘涸,此井泉流不竭。要皆累朝之旧景,曷弗并绘于山溪。 家颇裕饶,俗称仁里。皤发鲐背,曳杖含饴,父老负喧,儿童戏嬉。其朴者,辛勤耕耨,见夫火热水深;其秀者,诵诗读书,达于庭曲巷。相观乎,鸡豚墙下,景甚丰隆。更听夫,纺织庭除风斯茂。美子弟,孝敬事,事遵循,姻娅往来,彬彬有礼。此段言村之盛,安居乐业也。 土膏泽厚,北陌南阡,春秋祭祀,子孙绵延,昭穆相当,世称儒雅,衣冠整肃,代有名贤,莫不礼仪式度,相继年年。此段言礼义出于富足,不忘本也。 爰为之歌曰:石山刘氏脉延长,天禄诒谋姓字香。桂馥五忠绳祖武,五忠堂始于韐公。桃开千树毓家祥。蒲鞭世次源源远,藜照支系代代芳。我祖谟公流派久,子孙相继寿而昌。
刘家山村图记 距邑南三十里许,云山深处有村落焉,曰刘家山村。居山麓,山以姓传。境隔尘嚣,地颇名胜。仰观则冈峦起伏,峰之多而环列若屏;村之四面皆山也。俯视则阡陌交通,壤之沃而错综如绣。指村前田冲而言。绕屋扶疏,宛尔幽人之宅,牵萝补缀,依然处士之庐。邵康节以安乐名窝,韩昌黎为盘谷作序。地形酷肖,景象逼真,此村居之胜也。若夫山之深兮,时闻樵子行吟,负薪而返。日之夕矣,更有牧童短笛载犊而归。春社结来,响彻神祠村之西偏有神堂与宗祠毗连之鼓,暮天声起。遥听山寺村东有西峰寺,旧为大丛林,毁于兵燹,今仅构屋数间,有住持僧以奉香火焉之钟。地以僻而愈静,喜无车马之喧豗。景以清而益奇,独得林泉之逸趣。冒春雨而摘园疏,拓地何妨为圃村之东偏有菜园。趁秋风而纳禾稼,开轩恰好面场村面即稻场。清流映带村前长涧一道,西流入大河于村前,密荫交垂村后树木甚茂于宅后,此山居之乐也。溯自我贵一公公为刘家山始迁祖相地择宜,卜居兹土,年逾五百,代历三朝贵一公生于元至正年间,水木本源,积而盛大。所以谋诒燕翼,瑞叶螽斯。葛藟无寻斧之伤,瓜瓞有绵延之庆。且也风成节俭,俗尚敦庞。礼重往来,酒食以招夫邻里;村无游惰,桑麻以课其子孙。男务耕耘,昼看雨畴之犁影;女勤纺织,夜闻霜屋之机声。秀力学而朴力农,各勤尔业;父善作而子善述,能世其家。此则祖德之厚,与风俗之美也。既绘以图,爰为之记。
傅家边村图记 傅家边之有刘氏,自玉一公公为应焰公弟应昂公六世孙,自明初迁居兹土始也。发祥于木竹之园由闽徙溧,卜居于石臼湖滨之木竹园,为四村发祥地,再徙于神山之麓玉一公复由刘家山分支居神山之下,村名傅家边。地颇名胜,境属通衢,为南北所必经南至水晶山窑,东至新桥镇,北至溧水县城,为赴省通衢,实往来之孔道。行人如织,时闻车马之喧嚣。高士扶筇,领略林泉之趣味。左顾焉,而千峰耸翠,环列如屏村南向东则群山拱卫,连续不绝,望之如画屏然。右盼焉,而万井摇青,错综似绣距村西数里即富乍、黄鸟、凤贤等圩,皆平壤也。登高眺望,而眼界为之一空。近看岚影,豁我胸襟。远挹湖光西有石臼湖爽人心目。报赛击神祠之鼓村有神堂、宗祠,相距仅咫尺间动摇,听山寺之钟村东有林峰寺,在神山凹一鑑宏开。方塘奚止乎半亩村前有大塘。两虹并跨村西南有蚂蚁桥,南有前清桥,皆西流入大河,野水任涨,夫三篙农田获灌溉之资。过客无轮蹄之阻不徙。坝号大王坝在村东,即前清桥之上游也,防旱涝而时其启闭。且有埂名风水风水埂在村之西南隅,精堪舆而相厥阴阳。聚族于斯,爰得我所。 据历来形家言,村基脉络从馒头山在村之东北,以形似故名蜿蜒而来,至此指住宅而言为一大结穴。我祖玉一公迁地为良,肇居斯土,秀灵钟毓,子孙众多。所谓源之远者流必长,根之深者叶自茂也。况乎村非一姓村有吴、俞两姓,与我刘氏,世为姻好,园有三分村中有歌场,俗名三分园,俨成鼎立之形,适符泰交之数。不惟同其里閈,谊切梓桑、抑且重以婚姻,亲多瓜葛。吴为濑水世家史记列吴为世家第一,既结朱陈之好;俞本中山钜族俞氏十榜传家,为邑中钜族,亦联秦晋之盟。此则门第之相当,不等齐大之非偶也。至若俗重农桑,人安耕凿,畦虽病夏,岁祝有秋。恐匮也,而预防于丰;既富也,而且加以教。门庭雍肃耳,不闻诟谇之声,子弟驯良,目未覩嚣凌之状。读书则时修蛾术,服贾则利觅蝇头。无忝所生,各勤尔业,知其蓄厚流光所由来者远矣。 本以樗栎之材,久荒笔墨,亦何敢率尔操觚,以灾梨枣?奈忝任纂修,有不容以谫陋辞者。爰勉索枯肠而为之记。 时 中华民国三年岁次甲寅七月既望
六.五忠堂《刘氏宗谱》历史名人 五忠堂刘氏一族也是第三十四世刘禹锡嫡传一支。刘禹锡可是历史名人是著名的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还留下《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传世名篇,尤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名句,人人都朗朗上口且家喻户晓呀。家谱中也载录入了刘禹锡的《荆山怀古》、《松濨渡望峡中》、《汉寿城春台》、《西塞善怀古》等佳作,刘禹锡还著有《天论》等哲学名著数篇。
七. 附件一:《溧水刘氏族谱序》
《溧水刘氏族谱序》 凡宅中土受姓氏者,孰非黄帝尧舜之子孙,顾支系之短长,实视后世祖德之厚薄以为衡。有一世二世而陨者矣,有十数世而墜者矣,有相引数十世而中替者矣。考古姓氏谱,昔所有而今不传者,盖不可胜数,其有苗裔绵延历千百年以至于今者,皆祖德之厚者也。若宗嗣之外有兄弟焉,有从兄弟焉,以讫缌麻之亲,诜诜烝烝,聚而为九族,咸有名位以庇后世,此尤祖德之至厚者也。鸣呼!可不敬歟? 《记》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苟不为之图谱、传记以贻子孙,使由吾身而上溯乎高、曾;由吾兄弟而旁及乎疏属。触乎目而动乎心,则敬宗之心泯,而收族之谊哀。此族谱所以尤不可少也。 刘氏之族肇于陶唐,著于春秋左氏传。自汉以下为帝室胄,故日益繁衍。然易代之际,凌夷剗削,或易其族姓,以避难者亦多矣。惟溧水刘氏,自宋五忠公以后,文献相引不墜,厥绪以迄于今。兹明德达人世不绝书,邑之征世族者,必推及之。呜呼,非吾所谓德之厚者歟!今其裔执中先生暨同族诸君子,以旧谱之久不修也,从而裒集整齐之。既蒇事,属云金为之序。 受读其书,支分派别灿然明备,可谓能尽敬宗收族之谊者矣。抑云金昔有意于宗法,嘗考之海内世家,其宗法之最备者,有族学以为教,有义庄以为养,有族规以纠慝而旌善。其人则有族长、有族正,以率其良而董其所不及。生有赡、死有葬,不肖者惩,而贤且材者得以端。其趋向循斯术也,遍乎中夏,虽刑措可也。 吾观刘氏族谱,既叹其美备,若邑之诸世家咸效其所为,且採海内之良法而实施之,以为乡党先,则溧之风俗益进于敦庞,而四境皆廉让之乡矣,岂非牧斯土者所尤企踵而望者歟。 中华民国三年九月之吉 署溧水县知事、盐城砅生管云金撰(印) 注:管云金,民国三年(1914)时任溧水县知事,且是盐城人,其字为砅生。 钱桂馨,1870-1930,字小山,溧优附生。光绪末年,他开办溧水四区初等小学堂,复任高等小学堂堂长。宣统元年,他创办警察。武昌起义,举办团防,一邑赖之以安。民国十一年(1922)任溧水县教育行政委员会会长暨县立图书馆馆长。民国十三年(1924)任溧水教育局局长兼县立初级师范学校理事长。期间,溧水多家姓氏宗亲续修家谱时,他都曾为之撰写谱序。
八.附件二:《重修族谱序》 《重修宗谱跋》 昔韩昌黎有言曰:“莫为之前,虽美而弗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以是知天下事,创始者固难,即继述者亦不易也,况谱乎?况修谱于兵燹后乎? 我刘氏之谱凡四修矣,最后修于雍正辛亥,历乾、嘉、道三朝,宝贵焉而依然无恙。惨遭赭寇之乱,避难仓皇如鹿走险非委于榛莽,即付之灰烬。旧有谱牒无一存者,惟先大父长鸠公于发逆甫平后,得残编于颓垣中,然燥湿不时,饱蠹魚之腹者过半矣。虽甚缺略,犹赖此硕果之不食,俾邑增生得仁公,有所考据,然后敷求遗逸,广搜墜亡,以成完璧,是诚不幸中之幸也。当是时,耆儒宿学未尽凋零,合众人之心,力竭数月之经营,固已缮成清册,择吉以待刊修矣。乃同治九年冬草谱甫竣,十年正月而得仁公遽赴玉楼之召,遂令九仞之功亏于一篑,是又幸中之大不幸也。自时厥后,议修者非一人,集赀者不一次,要皆功败垂成,空言徒讬,屈指计之,迟迟焉而因循不果者四十有五年矣。 去岁冬祭毕,饮福各房长咸集于祠,议修宗谱,诚盛举也。乃有讬为持重之说者,谓:修谱于今,谈何容易?在昔同治年间,家有蓄积,经费易筹;今则十室九空,远不如昔,而欲以有限之丁费,抵无限之工程,此修谱之所难一也;且也老成凋谢,贤哲沦亡,而徒以少不更事之人漫膺重任,是犹不能操刀而使割其伤实多,此修谱之所难二也。言未既,有奋袂而起者曰:事无难易,亦顾任事者之志为何如耳。无志则事之难者难,而易者亦难;有志则事之易者易,即难者亦易。况昔者秦政焚书,无损遗经于孔壁。今也粤匪倡乱,幸获旧牒于颓垣。遇合之奇,竟有旷世同揆者,未始非先祖呵护之灵也。夫先祖既呵护以贻后人,而后人不修辑以答先祖,毋乃不孝甚耶!佥曰然!于是剋日兴工,量能授任,群推大振叔总其事,而举振弟大本与余同纂修。本明于宗法而又娴于谱学,纂修固所优为矣,我何人,斯辱承嘉命,自愧不才,惴惴焉唯覆餗是惧,又重以多病之躯,未能常驻于局,以效其一得之愚,滥竽之诮,其能免乎。后之续修是谱者考核精详,而匡其不逮。此则予所厚望者尔。 时在 中华民国三年甲寅仲秋月之吉 注:刘君名后才,字立齐,庠名道生,宏配公四子。木竹园村(现孔镇刘家村)人。民国三年续修家谱的主簒修人。谱中有《立齐先生赞》及《邑庠生立齐先生行略》,其中有载:生资浑厚学业精纯,家传孝友教以人伦,循规蹈矩爱众亲仁,有为有守能屈能伸,胸怀正直腹具经纶,以义制事以德润身,谦谦君子温温恭人,如松之盛如竹之筠。
(此文撰写过程中,得到吴大林老师的审阅指正,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