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6023|回复: 3

甘氏宗亲看过来:敦伦堂《淳溪甘氏宗谱》(作者吴建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29 12: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1-30 13:56 编辑

甘氏宗亲看过来:敦伦堂《淳溪甘氏宗谱》介绍
一.寻访《甘氏宗谱》的过程
       20241128日上午八时许,接到许维清老师打来的电话,告知我:他已经联系好甘氏家谱的保管人甘敬双先生,说上午就去他家看谱。幸福来得好突然,我急忙备好器材,让他直接骑车去,我也马上出发,到时会合。哪知我忙中出错,导航到了秦淮花苑5期,其实应该到秦淮佳苑5期。这样来回折腾,我反而迟到了十多分钟才碰面。
   好事多磨,我俩来到甘敬双先生家中,顺利见到了敦伦堂《淳溪甘氏宗谱》2013年续修的电脑排版的上、中、下三卷全套家谱,经主人同意后,我和许维清老师相互配合,个把小时就完成了家谱的拍摄采集任务。
       我们将吴大林老师编著出版的《溧水家谱见闻录第二部》新书转赠给了甘敬双先生,以表示感谢!
图片1.jpg
左:家谱珍藏人甘敬双先生与联系人许维清老师合影留念。


   闲聊中,我们还获悉原沙河下狮桥村的甘先森(谱名敬松)先生还藏有十七卷保存齐全的《甘氏宗谱》老谱。真希望有机缘巧合能见到这部老谱的真容,通过地方文化协会学有所长的众多老师,来一同解读这套老谱。有幸的是这2013年续修的新谱也保留复制了老谱中的精华内容,让我们对甘氏家族渊源、迁徙及分布情况有了充分了解。向家谱保管人甘敬双先生再次致敬!


二.敦伦堂《淳溪甘氏宗谱》概况
                        图片2.jpg
   敦伦堂《淳溪甘氏宗谱》2013年续修谱,全套家谱共上、中、下三本。电脑排印本。该谱由原沙河下狮桥村民甘敬双保管,现因拆村改造,现居住在秦淮佳苑595幢。家谱续修领导小组组长甘仲兔,副组长甘传双(常务)、甘仲位、甘秋坤;续修理事会理事长甘传位、甘仲位,副理事长甘少英(兼秘书长)、甘为民、甘兆启、甘谱林;编修组组长甘叔清,副组长甘道雅、甘叔龙。
       该谱由高淳甘氏牵头主修,溧水甘氏宗亲参与编修,也即高淳、溧水两地甘氏宗亲一并合修。高淳甘氏主要分布在淳溪镇东甘、西甘村、小甘村、薛城、阳江镇李家墩、狮树大花滩甘家拐、门堂、澄村,东坝镇笠帽墩、老叔村等十个村落;溧水甘氏主要分布在芝山甘戴(戴陆巷)、沙河下狮桥、洪蓝何林坊等村落。
        2013年新修敦伦堂《淳溪甘氏宗谱》目录:
      合订本(上)卷之一:新谱序、忠义开明的甘氏家族、甘氏源流序、总目录、历届续修宗谱序、续修记事、历朝勅命、祖迁分派图、功德祖画图、历代歌颂篇、沿革事记、芳名功德表;
       卷之二:长房二房三房世系图;
       卷之三:四房五房六房世系图;
       卷之四:长房彦常公支下三十一至三十五世系表;
       卷之五:二房彦吉公支下三十一至三十五世系表;
       卷之六:三房继栋、继圣公二十六至三十世系表;
       卷之七:三房学荣、光荣公三十一至三十五世系表;
       卷之八:三房增荣公支下三十一至三十五世系表;
       卷之九:三房继栋、继圣公三十一至三十五世系表;
       卷之十:四房村东圩二十六至三十世系表;
       卷十一:四房大花滩二十六至三十世系表;
       卷十二:四房村东圩三十一至三十五世系表;
       卷十三:四房大花滩三十一至三十五世系表;
       卷十四:五房通义公支下三十一至三十五世系表;
       卷十五:六房必升公支下三十一至三十五世系表;
       卷十六:旧谱序六篇、文献类、旧列传、迁徙考、历代修谱名目;
       卷十七:旧像赞、旧行状、旧寿文、坵墓记、诗赋类、旧阖族总派定例、康熙壬寅捐银名目、历届执谱名目、谱跋。
图片3.jpg



三.甘氏一族迁徙历程、始迁祖、历史名人
图片4.jpg
1. 甘氏源流:
   据2013年续修家谱的编修组组长甘叔清所撰《甘氏源流序》:我系发源于甘、青高原黄河上游的九曲甘都一带,出自炎帝姜姓。炎帝传至榆罔;榆罔后裔伯夷被尊为四岳;伯夷传长子太岳;太岳次子甘氏,因功授国于右扶风(陕西户县之甘城或乾县之甘谷),即甘国,后人以国为氏。后世又徙金玉河而籍,易名甘亭(河南宜阳东南鳌山);后甘人南迁江汉之间,后弇相公兼并东夷棠国,易号甘棠(山东东阿临清一带);后又发展至河北完县,成为甘人发迹之地,称为甘氏始家渤海郡。夏朝初,甘人支持有扈国,反对夏启弑益自王而发生战争,失败被灭国。至商朝,武丁就学于师般公,因师般公深得祖道,通医卜、明星象、尚武略,统三师之旅,功卓加授上卿,钦命就国复姓,恩赐名盘,甘氏始祖也!至周朝,周平王东迁,甘国成为京畿之地,遭周兼并,甘人被迫南迁州来(安徽省凤台西之颍上县甘棠集)。惠王封王子带于甘,即甘昭公。春秋时,诸侯桓公渡江南迁,辟居当涂丹阳。
       2013年续修家谱时的王贵桃撰《新谱序》记载:三国时期的甘虎公,仕吴封丹阳伯、宣州史,遂为小丹阳甘氏始祖。敦伦堂溧水(高淳)甘氏一支系由小丹阳发脉。

2.溧水高淳甘氏始迁祖:
   溧水、高淳甘氏始迁祖为纂五公。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纂五公自小丹阳迁徙到溧水甘村(弘治四年--1491年后,溧水西南析出设高淳县,现为高淳区淳溪街道甘村),至今已1060余年,也是溧水、高淳境内较为古老、人口较多的甘氏村落。
        原老谱十六卷有纂五公的传:纂五公,讳未详,出生名宦世家,饬躬励行,耿直朴茂。为避五代之乱,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癸亥携家眷,从丹阳辗转迁徙本地镇山北陇,辛勤劳作,开枝散叶成一族,尊为本族鼻始祖。生于后梁贞明六年(920)庚辰,殁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98)戊时,享年七十有九,葬城上王村。配陈氏,生子一:守忠。克勤克俭,丕振家风。
图片5.jpg
       纂五公当年是带着妻儿落荒逃难(江南遭受特大干旱,颗粒无收,百姓饥寒交迫),从小丹阳一路流浪到溧水(当年高淳隶属溧水)淳溪镇北,纂五公见此地有山有水、物产丰富,是从事农耕渔猎、解决温饱、繁衍子孙的好地方,遂在此安家定居。纂五公实为溧水、高淳甘氏始迁祖。
   在弘治四年,高淳建县时,就有“甘村保”地名,可见530多年前该村已经是50 户至100户的人丁兴旺的大村庄了。随着人口不断扩大,甘氏宗亲不断分迁至周边乡村,如高淳境内的小甘村、薛城、长芦、狮树大花滩等村落;其中六房一支迁徙到了现溧水境内芝山甘戴村,还有分迁到溧水城西的沙河下狮桥、洪蓝何林坊、和凤吴村桥等村落定居的。

3.甘氏名人--甘霖
       甘霖是明代的一位大名士,溧水崇教乡人,当年高淳还没有分析单独设县,故也属于溧水的文史研究的范围内。因此有关他的史料,尽量详尽摘录,供众人有所了解。
   万历己未(1619)年甘慎撰《忠义开明的甘氏家族》记载:明洪武、永乐年间,霖公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衷心报国,不事二臣,从容就义,事迹刊登于国史、县志。
   《溧水县志(万历)》43页,有载:“甘霖,由人材,任左布政使。”
   《高淳县志(嘉靖)》卷二“选举条荐辟”,有载:“甘霖,崇教乡人,以才优德瞻,洪武间被荐任江西布政使右布政使。”。在“人物”条,有“甘霖,江西右布政使,有惠政”。
        老谱十六卷有《布政霖公实历》记载:洪武丁卯科,登乡荐兼辟良荐除授监察御史,升浙江左参政。至洪武三十一(1398)年八月十三日降湖广永州府同知。永乐元年(1399)例起江西左布政,后复授福建道监察御史。守节就戮。以上实历见坊刻府县志并大明国史稽核勿讹。
          2013年续修的敦伦堂《淳溪甘氏宗谱》扉页上,附上了“大清嘉庆九年”(右上,而扉页介绍文中将此误写成“右下”了,古代书写实为“右上左下”,尤其“忠臣”二字也是从右向左)由嘉庆帝追赐给“建文朝殉节浙江左参政甘霖”(左下,而扉页介绍文中将此误写成“左上”了)为忠臣的匾额。见下图:
图片6.jpg
图片7.jpg
   在2013年续修的敦伦堂《淳溪甘氏宗谱》中,像赞记载为:方伯公,讳霖,行福一,字沛之,第十七世祖。生于元朝至正五年(1345),卒于明永乐二年(1404),终年59岁。举人,为官耿直。靖难后不肯担任明成祖委派官职,惨遭杀害。明中期平反。清乾隆、嘉庆两帝分别追赐《忠心贯日》《忠臣》匾额。
图片8.jpg
   据道光十年(1830)甘文英撰《明布政沛之公讳霖志》记载:
        沛之公,讳霖,为前明洪武初年人,附籍皖学,登洪武丁卯贤书,其实淳北甘村人也。仕至浙江左参政,入杭郡名宦祠。公之遗泽,杭人至今能道之。
    而其大节所在,则尤在永乐朝抗不就职一事,方金川门之靖难也。勋臣贵戚皆以高皇帝子为解,忍耻窃禄,匍匐朝班,即卓卓如解缙常为太孙师傅。建文逊国后,犹不免委蛇苟且。而公独能不屈从容就戮,与方景齐黄诸公并垂节于天壤。岂非一代伟人欤!殁后,褒忠之典即在永乐之朝,万历初诏建表忠祠,公名亦与焉。
    皇清乾隆四年,录胜国死节诸臣,奉旨入本邑忠义祠。嘉庆九年又追表,赐额《忠臣》二字,悬诸明伦堂。呜呼!公之俎豆千秋,不独殁而祀存于社矣,国史具在,又何待家乘之阐扬哉?然而饮水必思其源。今之族属蕃衍又末必非公精诚之气有以固之也,且后之为子孙者慨慕前徽,其亦可以顽廉懦立矣。
       予后嗣遂谨志之,不敢忘。
     道光十年岁次庚寅 二十八世孙 文英薰沐谨志

4.溧水芝山甘氏始迁祖可封公:
       2013年续修《淳溪甘氏宗谱》中,溧水芝山甘戴村甘仲康、仲旺撰写的《携手共进 共创辉煌》记载:我祖可封公,自从遵循父致修公的嘱托,远离家乡,来到芝山这片依山傍水的土地,开枝散叶。传至六房祖必升公,已是十三世了。后在这漫长的年代中,先祖勤劳勇敢,吃苦耐劳,早耕晚织,逐步形成了现在人口众多的甘戴村。期间,我族一部分人迁徙到下狮桥居住。我六房虽离甘村本家路途较远,交通不便,但心与淳溪甘氏紧密相连。遇到祭祖、续修族谱等重大事件,必定参与,成为甘族敦伦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图片9.jpg
   从世系总图,可以清晰看出溧水甘村(弘治四年归属高淳县)始迁祖一世祖纂五公→传第二世守忠公→传第三世文政公→传第四皓真公→传第五世拱琭公→传第六世节公→传第七世敷黙公→传第八世致修公→传第九世可封公(为溧水芝山甘戴村始迁祖)。
图片10.jpg
   因芝山始迁祖可封公为第八世祖致修公的次子,根据致修公的生于宋朝崇宁元年(1102),推算次子可封公约在致修公30岁左右(即1132年)出生,按可封公20岁左右成家立业测算,也即1152年(南宋绍兴年间)前后迁徙到芝山的,芝山甘氏一族大约在芝山甘戴村生活繁衍了870年左右。
   万历己未(1619)年甘裘撰《芝山记》记载:
     山,一也。何以知其灵不灵?每因其气之所发耀于物而钟于人也。故灵气之钟于草木为仙芝奇葩,于石为珍圭壁玉,于人为英豪俊伟。彼不灵者所钟皆碌碌耳。
     濑地居山水之间,地多土垒积壤无甚奇迹。独芝山为秀环山十余里,高拥千丈,云窟石室穿地腹而窈窕者数十余洞,洞石嵌凿,凌空巧争雕镂。晴则巉岩环踞,雨则盘石飞空。为古仙人流览之地。予考其志,汉有梅生潜身会稽时曾居此地,五代有李子者羽化之余跨黄鹤而游。故洞有梅仙李子,云梅洞之阳常产异芝,故之芝山。形甲三邑,势集诸峰,而脉接于荆。故荆之麓有美璧焉,古卞和得之。由此以观山之灵可知矣,钟其瑞于草木而有芝,钟其精于金石而有玉,至于人亦宜然。
     吾氏自必升公迁宅其所历数百年,而山灵未泄,则何欤?岂山灵之气钟于物不钟于人欤?抑前此而有所泄欤!汉唐以来未闻笃生异人,今闻公之后皆以忠厚成风,吾知其必昌也,且大地之德钟于物必钟于人。
     吾于是书之,以俟英异之士出焉,以征山灵之可据。
                                  万历己未岁二十三代孙孙裘撰

       ---此文乃甘氏子孙主要夸奖家乡景色优美、人杰地灵之意,此言可以理解。但其中个别故事“荆之麓有美璧焉,古卞和得之”不乏溢美之词,不能完全采信。如卞和得荆山美玉的故事,后来竟然在望玉岛渡假宾馆的宣传单页上言之凿凿说成:和氏璧是卞和在荆山发现的,就越传越神了。我曾和高淳同行谈及此事,他说:民间曾有这一记载。原来真是400年前的甘氏家谱中提到过这点。但作为文史爱好者,我们不能仅凭家谱中这一夸奖家乡的溢美之句就当真呀!


四.字派排行
       图片11.jpg
   《世系宗派定例》载:光绪甲申续修,阖族复议定下第二十五世至第四十八世的字辈排行共24字:一仁振宪 昌毓衍传 孟仲叔季 恭敬惠义 纲常伦纪 道德文章
图片13.jpg 图片12.jpg
民国三十六(1947)续修谱卷廿六封面及内页


   本次续谱主修人甘叔清注:传闻民国丁亥(1947)年重修宗谱时,编由“和平嘉祥明志建国”八个字辈(即第四十九世至第五十六世),至今尚未找到依据,故本次(2013年)修谱没有再续字辈,以俟后来者下次修谱备查续编。


附一:原老谱卷十六载《甘霖公传》
       方伯公讳霖,字沛之,行福一,亨宇封公长子也。生而颖异刚贞,少善声律之学,博极群书。隐居求志以待天下之清也。
    元至正间,诏有司派户迁戍,公弟福二任应其役,亨宇公谓公曰:“汝弟只身军数百里外,吾意不忍,汝可载籍俱往亦无妨尔儒业;”公曰:“敬受命。”乃嘱二弟善侍左右,与福二俱居安庆,因寄籍怀宁。
    擢洪武丁卯(二十年,1387)乡荐,三应贤良征举,授监察御史。建言国是,直声遍于朝野,晋升浙江布政司,分守杭嘉等处左参政。公布德惠民,民灾必救,民害必除,有司官属或良或奸必从宪法黜涉。由是当道忌其明威,僚属畏其刚正,隐谗悖谤议,谪永州府同知。公赴任年余,挂冠归田,还居本族。
    盖因靖难兵起故也,及永乐元年例起江西左布政。公高义自持,乡人相劝不答,有涕泣而已,复潜去于怀宁。成祖素闻公行,复以御史中丞起用,公乃坚节,诣有司以逆旨定罪。公闻旨见执,从容就义,颜色不变。临难之际,惟福二公隐泣于旁。公顾谓弟曰:后世子孙,毋以读书为业。福二公收殓公尸柩于卫所,因卜吉官墩,乃抚柩归葬。公生于元至正五年(1345),被难于永乐二年(1404),寿五十有九,噫!公之贵虽乡国之荣,公之节诚一代之光也!宣正以后,节渐白于天下矣。故嘉靖间安庆知府胡缵宗礼入乡贤祠。
    慎言曰:甚矣,继述之重也。子孙无善继述,虽磊磊轩天地者,亦无所考。公昭代之人杰,相去不过二百余年,传说书志纷纷无实录。府县志与家乘曰布政、曰辟荐、高淳人也独载其政绩而不书节;至《万姓总谱》则曰:“御史中丞”典则藏书吾学诸书则曰:“监察御史”曰:“丁卯乡荐怀宁籍也”。又载其死节而不书政。予按御敕旨起送关文,然后知载籍传闻皆误,而皆非误也。皆误者何?录其一而遗其全也。非误者何?遗其全全犹记其一也。书监察御史者,书其始仕之官衔也。书布政者,书其起用之官衔也。书中丞者,书其再征之官衔也。有书辟荐者,又书乡荐者何?一据洪武丁卯试录也。一据进仕之由也。既擢乡荐,又以辟举仕者何?洪武间文行並举之例也。既曰淳人,又曰怀宁者何?以公寄籍怀宁、被难于怀宁、柩于怀宁,曰怀宁人也,未审其原也。有书德政而不书节者何?不敢书也,修应天志时去成祖未几也,为成祖讳也,县志家乘因之也。有书节义,而不书德政者何?录其大而略其细也。德政非细也,较死节言也,是史法也。后之名公者宜何?布政中丞公义不受矣,不可以名公侍御史左参政,公之前任也,不可以名公。名公者宜以公降谪之职名,曰郡丞公,是实录也,何也?公义士也,勿讹其称而令不安于地下也。
    爰为嘱子召曰,传之宜典于实录,毋遗漏、毋附会、毋作堂众语。


附二:光绪十年邢士桢撰《甘氏续修宗谱叙》
图片14.jpg
《甘氏续修宗谱叙》
    尝思礼,莫重于尊祖义,莫大于敬宗情,莫切于收族士庶之家,所以尊祖敬宗收族皆谱为最。古人云:三世不修谱,谓之不孝旨哉,其言也。以¨汉魏以还更生作世典,荀羊作世谱,郗袁作家传,孙盛亦著阳秋,其故家巨族罔不有谱。迨宋欧文忠公,法史记年表作欧氏谱。眉山老苏,法礼蒙宗图作苏氏谱,后世多仿而行之。
    甘氏淳之旧家也固世有谱。前修于道光十年世代未,久族中人咸窃窃然以纂修为事,惧世远则忘族、繁则渙忘,则本源之莫识、渙则情谊不相维。此孝敬所以泯而亲睦之,由颓也。爰按丁派费,按事签人,同心协力,经始于光绪冬月,今六月行将告竣,属予为叙,以弁其首不佞谊属桑梓不容,以推无文辞,展誊细阅,其间条分缕晰、联络贯通、迁徙有考,大宗小宗有图,世系有年表,家规有约,耆德贞节有传记,沿革遗迹有记载,炳炳烺烺,卓然成一家玉牒。由是谱成而族收,族收而人人咸知尊祖敬宗之义,强无凌弱、小无加大而尊卑之分明;父爱其子、子亲其父而孝慈之情笃,兄友其弟、弟爱其兄而友恭之谊尽;夫督作耕、妇勤于织而唱随之义明;亲亲长长、老老幼幼和气薰蒸酸酿为善俗。不特为吾乡之仁里,抑且为邑中之望族也。
    保世滋大行将拭目以俟,因不揣固陋,欣然而乐为之叙。
    光绪十年岁次甲申五月 谷旦
                      国子监典籍衔、前兴化县教谕 邢士桢拜撰(印)


(本文撰写过程中,参阅了吴大林老师的研究文章,也引用了部分内容,同时还得到他的审核指正,谢谢!致敬!)
溧水区地方文化协会 理事 吴建溧
20241212日一稿于天鸿苑
20241216日再稿于天鸿苑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1-29 12: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家谱珍藏人甘敬双先生!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30 08:18:51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溧水和凤孙家巷也有个甘村,在本地也是大村,不知道是不是同属一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30 10:06:13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身 发表于 2025-01-30 08:18
溧水和凤孙家巷也有个甘村,在本地也是大村,不知道是不是同属一支。

期待看到孙家巷这支甘氏的家谱来证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