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2-13 18:33 编辑
恩德堂韩胡村《中山朱氏宗谱》
吴大林
《中山朱氏宗谱》十四卷,民国十一年(1922)韩胡村恩德堂木活字本,主修朱德懋。此谱由“鄂省蕲州陈瑾夫印”。2020年7月9日,潘惠明先生将他得到的部分材料的复印件交给我研究。 第一卷,序言、源流考证、圣旨、像赞、家训、家范、治家格言等。第二卷,世系图。第三至第十三卷,世表。第十四卷,祠堂记、传、赞、跋。 据谱称,朱氏原居江西婺源,后来朱昌期由句曲容迁到溧水韩胡村。溧水的朱氏大多由韩胡村分布到各地。清道光十九年(1839)朱氏曾修家谱,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德富公在外出避难之时保存了家谱中的一册。民国十年秋,在此基础上朱德懋主修了这部家谱。朱德春为督修,朱继隆为监修,朱广福为会计兼校正,朱德寿为编辑,广仓、广培为经理兼督催。此谱由“鄂省蕲州陈瑾夫印”。
一、关于韩胡村朱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1、谱首有道光十九年句容裴鉴(嘉庆二十四年进士)所作的序。称朱氏始祖为应玺公,他由江西婺源迁到溧水上原乡之韩胡井定居。 2、民国十一年留余散人谢承李所作的序和本谱主修朱德懋的序则以新安的昌期公为始祖。说,他们兄弟游学金陵,寄籍句容,传四世至应玺公。应玺公命其次子庭昂公归新安,但庭昂公却在溧水上原乡韩胡井定居。 谱中有篇《韩胡井道士岡村合记》,称“至应玺公于南宋间辟宅于此”,说韩胡村朱氏于南宋间迁于此。
二、关于韩胡村的地理环境 《韩胡井道士岡村合记》说韩胡井“脉发于青洪,由三山蜿蜒而来,至六七里,地势峥嵘,明堂广大。前之溪西流,后之溪北泛。至村西数百步交合为一,直达于淮河。”说此地土厚水深,风清日美,是邑东之佳境。
三、韩胡村地名的由来 《韩胡井道士岡村合记》说:“当朱氏未居之前,实为韩氏故址,而胡氏亦寄寓焉。因其井而表其地,因二氏而名其村”。朱氏是南宋时迁至溧水的,由此可知,韩胡村至少在宋代已存在。 在《溧水家谱见闻录》的《善庆堂朱氏宗谱》一文中,笔者认为“韩胡井的“井”,可能是市井的“井”,而非打水的“井”。古代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因用以泛指村落。”现在知道“因其井而表其地,因二氏而名其村”,故原推测是不对的。
四、古韩胡村的原貌 从图中可知韩胡村村中有一条大道,大道两侧均是民居,村中还有一座井亭。大路东西一两侧分别建有拱宸门和清华门,显示当时的韩胡村是可以封闭的。村外建有发祥庵、文昌阁和祠山庙。光绪三十年(1904)四知堂《中山杨氏宗谱》中的《韩胡井村基图》标明大路两侧分别有拱宸门和建于门。可知到民国时,建于门已经改成清华门了。 五、关于谢承李 谢承李是在清末民国初年活跃在修家谱热潮中的一位积极分子。他在清光绪三十三年,为伦叙堂《中山张氏宗谱》作谱序,他说他是在“丙午冬,曾至鹅塘村为黄氏校读家乘,因识张氏本楠、于松诸君,一见如故,共谈谱事。”后来他应张本楠之邀,撰写了这篇谱序。在文末自称“白鹿谢承李”。他在宣统二年参与了諌德堂《臧氏宗谱》的修谱工作,自称“留余山人”。他为民国九年三凤堂《中山薛氏宗谱》撰谱序,自称“留余山房青衿子谢承李”。民国十一年,他又为韩胡村恩德堂《中山朱氏宗谱》撰谱序,自称“留余散人谢承李”。他很可能是一位专职修谱的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