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晶桥镇:学用贯通,把管用的培训送到农民身边
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如何让传统农业焕发现代活力? 溧水区晶桥镇以“学用贯通”为核心,将实用技术培训从课堂搬到田间,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以党建引领产业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从春耕田管到特色种养,从生态转型到人才培育,晶桥镇以“需求导向、精准送技”为主线,让技术扎根土地、惠及农户,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田间课堂:数据赋能春耕生产 春雷乍响,万物复苏。晶桥镇8800亩油菜迎来蕾薹期。在尤继贵家庭农场的田垄间,镇农技人员正手把手指导农户清沟理墒、看苗追肥。“今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地缺啥补啥,肥料成本降了,产量反而涨了!”晶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线上答疑+线下示范”,晶桥镇将春季田间管理要点送到农户手中,让农田吃上专属“营养餐”。过去施肥凭经验,现在靠数据,成本降了,产量涨了,这种“泥土里长出来”的培训模式,让春耕生产既科学又高效。党建搭桥:科技小院重塑青梅产业 在晶桥镇笪村,房前屋后的青梅树挂满青果,即将迎来大丰收。然而几年前,这里的青梅产业却因品种杂乱、品质参差陷入困境。
“过去青梅卖不上价,差就差在技术和品种上!”笪村老党员王旭昇感慨。面对青梅产业困境,笪村党总支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结对共建,引入“科技小院”,彻底扭转了局面。
国家果梅杨梅种质资源圃负责人高志红教授带着团队驻村,从土壤改良到疏花疏果,从病虫害防治到采摘分级,将标准化种植技术倾囊相授。“科技小院”驻点研究生团队更将实验室搬到梅林,组建田间课堂、开展科技培训、现场示范教学,搭建起集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农民培训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综合平台。如今,采购价同比上涨三成,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让“房前屋后种梅树,赏景增收两不误”成为现实。
生态赋能:炭基技术孕育沃土田野
走进芝山村,连片稻田郁郁葱葱。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教授团队用生物质炭技术打造“沃土肥田不出村”的生态循环模式,在团队炭基技术的加持下,土地变得松软肥沃、农作物产量得到了提高,还减少了化肥用量和碳排放。现如今,优质稻米、果树、蔬菜和茶叶生产实现了技术全覆盖,芝山村的富硒健康生态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面对“谁来种地”的难题,芝山村还成立了“南农大芝山科技人才党支部”,吸引20余名研究生先后来到芝山驻村,形成“教授+博硕士+志愿者”的人才梯队。“新农人既要懂卫星遥感,也要会弯腰插秧!”潘教授说。如今,青年学子们在田埂上挥洒汗水,让炭基稻米、富硒茶果走出乡村,成为生态农业的“金名片”。
结对帮扶:精准培训助推产值破亿
“水温合适,密度每亩800多只……”清晨的水晶村蟹塘泛起薄雾,养殖户们结合着培训课上所学到的要点,正忙着投放苗种。
作为溧水区“螃蟹养殖第一村”,水晶村针对养殖户在技能提升上的需求,定期开展河蟹养殖专题培训。“养殖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培训。”水晶村党总支书记告诉我们。为了最大化培训效果,由线上延伸到线下,让专家面对面解答疑问,手把手教授技巧,通过“合作社+普通农户”的结对帮扶,推动河蟹养殖标准化全覆盖。
如今,富财圩螃蟹已通过认证,先后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024年,水晶村万亩螃蟹的销售额突破1亿元,300多户养殖户户均年增收1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000多户村民发展螃蟹养殖实现致富增收。
从科技小院驻点到炭基技术落地,从青梅提质到河蟹创牌,晶桥镇用“泥土味”的培训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在这里,党建红引领科技绿,田秀才牵手土专家,“学用贯通”的实践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孕育希望的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