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3-3 11:23 编辑
叙伦堂《大山刘氏宗谱》
吴大林 《大山刘氏宗谱》十二卷,刘仁钧、刘天明、刘天琴、刘应云主修。1927年叙伦堂木活字本。共印12部,以“恭俭庄敬退让和亲康乐安平”12字为领谱字号。南京市高淳区桠溪街道上刘家村刘才保家中现藏“让”字号谱一部,保存完整。 卷首,新序一、旧序十四、诗二首、赞三篇、文靖公传、禹锡公诗、屏三公诗、宸翰引、像赞引、诰敕一、像赞五;卷二至卷十,世表;卷十一,旧传七十四并序六、旧寿文六并赞六、大山刘村记、大山刘村并坟山祠堂记、大山刘住宅祠墓记、大山刘村图、高作塘村记并图附、高作塘刘家坟记并图附、高作塘祠堂记、孔镇坟山记、大山刘宗祠义助序、各号排行;卷十二,新传序八、祀典、三礼义田附、族谱序记、家规十则、刘氏谱辑明式、重修宗谱凡例、汇修新记并志二、领谱总名、对谱规例、各支迁居、旧跋四、新跋一。 叙伦堂《大山刘氏宗谱》名号排行十字:以“裕仁天应辅 崇德兆维昌”为名;以“廷秀昭光立 序承万世芳”为号。乙酉续修又新立排行十字:以“矣善兴家永 忠良治国长”为名;以“宜明道学广 克可耀於邦”为号。 据谱载,大山口刘氏尊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为一世始祖。传十二世裔孙名政者,在宋南渡时卜居常州,至乾道年间而复居濑水。传六世孙继本公,偕其子必亨,于元皇庆初年从溧水寻仙门徙居淳溪之东的时山。必亨公生四子,传六世,至安十五公于明景泰三年(1452)时,由时山而徙大山之东,即今大山口刘氏。即是说,这支刘氏以刘禹锡为始祖、刘继本为刘氏始迁祖,廿二世安十五公为大山口刘氏始迁祖。
这支刘氏除居于大山口刘家村外,还分别居住在溧水的陈李杭村、周元村、高作塘、施家宕、稻场岗和孔镇,句容严巷村、塔西大栗树及雷围新河南。谱中说:刘氏迁到大山口刘家村是在明景泰三年(1452),而“恭公于至正甲辰(1364)徙居溧水孔镇”,即是说刘氏迁到溧水孔镇是在迁到大山口之前。那么,这部宗谱为什么称为《大山刘氏宗谱》呢?
在嘉庆八年(1803)刘士杰所作《跋》中称:“吾族自继本公卜居时山以来,星散碁布,村墟大小远近固不一也。其间最著者,六世孙安十五公分居大山之东,曰大山刘氏。他如荣德公分迁于溧水高作塘,茂三公分迁于溧水周元村。至于塔溪大竹园徙自阡六,溧水稻场岗徙自满公。居溧阳圩西头,则玠公也。溧水茅野埂则刚先公也。句北严巷村,建成公居之。溧水孔镇,荣显公居之。虽人涣地殊,莫不原于一而本乎祖也。” 也就是说,这支刘氏是继本公卜居时山以来的后裔所组成,其中最著者为大山刘氏。于是这本家谱称为《大山刘氏宗谱》。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溧水、高淳一带大修宗谱的一个原因,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之后人口大大减少,为了恢复生产,扩大家族的力量,首要的问题是对土地、房屋等财产进行确权。 在本谱光绪十年张桂林的序中称,太平天国战争之后,“百室之乡村,今仅存者不过一二十家焉。千丁之族,今仅存者难满二三百人焉。” 所以在此谱中《丁卯年续修宗谱新订条例》对成人的年龄、继承的方法和入谱人员的条件都做出了重大调整。如: 一、祖制以十五岁成人,兹更以十岁为度。 二、祖制五服以内,准以一代双承(“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现改为“裕”字以下,五代内皆可双承。 三、祖制同姓不宗者不得窜谱牒。今姑许承宗接祧(祧:承继先代,承宗接祧,意即延续香火),以免空悬。 以上数条,非敢擅更祖制,特以人丁寥落,支祧颇多断绝,故不得不暂行权宜之计。嗣后人丁日蕃,不可援为定例,须仍依祖制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