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3-9 09:40 编辑
敬爱堂《范阳汤氏宗谱》 吴大林 《范阳汤氏宗谱》十六卷。光绪十八年(1892)敬爱堂木活字本。卷首加正文十五卷。共印10部,以孔夫子《中庸》中的“宽裕温柔、发强刚毅”加“孝弟”二字共10字作领谱字号。 《范阳汤氏宗谱》十六卷。2021年电子排版本。保存完整。 以上两种《范阳汤氏宗谱》由溧阳晋塘村及溧水晶桥汤村两村共修。均保存在晶桥镇汤村汤氏宗祠。汤村的光绪谱缺卷六、卷九、卷十三、卷十五,共缺4册,另外卷三、卷四、卷五、卷十二各有二册,而溧阳晋塘保存有一套完整的光绪谱。2021年依照老谱进行增补而制成电子排版本,保存了光绪谱的原有内容。 光绪谱目录:谱首,祭仪、祭文、谱序:乾隆五十三年胡琓序,祖琳跋。道光四年汤达序,张荣初跋。咸丰十年陈士安序,汤建中跋。谱引、汤氏晋塘村祭田记、启后录、凡例、源流外记、源流内记、迁徙纪略、诰敕、谢表诗、汤村建祠记、孟二公祠堂记。……。汤村东分宗图记、祠堂记。汤村西分祠堂记、宗图记。卷一至卷二十,世表。卷十三至卷十五,文传序赞。 敬爱堂《范阳汤氏宗谱》原老字派辈份20字:允恭克吉 光承先德 世代兴隆 佑启后人 福禄攸同 2021年续修敬爱堂《范阳汤氏宗谱》又新增八字:贤达明志 孝宗传家 据谱序称:汤氏始祖进之公久居池州贵池,裔孙汤鹏举卜居金坛,数传,第七世孟二公迁居溧阳平陵晋塘村,省二公迁居溧水仙坛乡燕窝岗,命村名为汤村,两地已有20余传裔孙。如此说来,晋塘村和汤村两支均为汤鹏举之后裔,孟一公是晋塘村汤氏始祖,省二公是汤村汤氏始祖。 一、迁溧祖先 《范阳汤氏宗谱》中记载了传说中的汤鹏,名叫汤鹏举,是北宋进士。与清代铁匠汤鹏相差甚远。 一世祖致远公,讳鹏举,号玉阳,登重和元年(1118)进士第,累官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使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于元祐丁卯年九月初三日子时生,于隆庆甲申年八月初八午时卒,享寿七十八。 晶桥汤村始祖是七世祖省二公,为伯念公的长子。家谱中称“省二公,讳明,字祐谟。生于宋开熙庚辰,卒年失载。”宋代无开熙年,只有“开禧”年。而且开禧仅三年,无庚辰。所以晶桥汤村的汤氏是南宋时迁此。 《溧水家谱见闻录》有怀德堂《濑水范阳汤氏宗谱》。(怀德堂《范阳汤氏宗谱》命名排行二十字:懋学士长正 有志世荣昌 明廷尚俊秀 培宗益显扬) 此谱卷一,有清乾隆间汤一鹏撰《汤氏宗谱重镌源流人物序》,称:“……考其发迹,居池州府贵池县马鞍山马牙桥。此悦公始居故里也。当是时,星散各州府县者,难以具述。惟悦公传鹏公为唐翰林学士。鹏后庆裕公迁金坛小区。至东野公为秣陵令,遂作室于秣陵。由东野及鹏举公为南宋绍兴间进士,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厥后,直鹤公除教授,迁溧水官塘,以后竹居性公因发假钞,天子赏居三山……” 这样看来,晶桥镇汤村的汤氏和永阳街道石滩头的汤氏均称为汤悦的后人,所以他们可称为“五百年前是一家”。只是晶桥汤氏称汤鹏举为北宋重和元年(1118)进士,而石滩头汤氏称鹏举公为南宋绍兴间(1131-1161)进士。 二、迁徙史 在家谱中,《迁徙纪略》记载了这支汤氏迁徙的历史: 始祖进之公居池州之贵池。 第一世致远公居镇江之金坛小墟里,时称东府。 第二世廷硕公迁居溧阳之升平里。 第七世孟一公迁居晋塘村。 第七世省二公迁居溧水之仙坛乡汤村。 第八世庚一、庚六、庚八三公与祖万二、父省六迁博望汤罗村。 第十四世德二公由晋塘迁居小杨家边。 第十七世居殿公由晋塘迁居宋家村。 第十九世明序公由晋塘迁居本邑东门马店。 第十九世明静公由晋塘迁居铜塘村。 第十九世云襄公迁居金陵。 第十九世忠、惠、志三公由汤村迁居大城村。 第十九世愚、慈二公由汤村迁居杭村。 第二十世思邦公由宋家迁居田家坝。 第二十世思兴公由宋家迁居铜塘村。 第二十二世廷鳌公由宋家卜居陈赘玕。 第二十三世锡继公迁居横冈村。 第二十三世必义迁居铜塘村。 第二十三世必显公由宋家迁居张家玕。 第二十五世祖绪公由大城村迁居句容。 因为这部家谱是溧阳晋塘村及溧水晶桥汤村两村共修,并不涉及其他汤氏族人,所以查不到明觉罗村汤氏的情况。 三、修谱 这部家谱首创于乾隆五十三年,道光四年二修,咸丰十年三修,光绪十八年四修,2021年五修。这部家谱见不到主修者和主纂者的姓名,清光绪十八年和2021年均是晋塘村和汤村各自成立修谱班子,两个班子并列,这也是比较少见的。 四、乾隆五十年大旱 此谱卷十七《祖升公先生传》称:“乾隆五十年,岁大旱,连荒八省。道殣相遗。……先生与分宗首事者商议,得贷米数百觔,给散族属,族属赖以全活。” 关于这次大旱,《光绪溧水县志》有多处记载。如在卷一《庶征》中称:“乾隆五十年,大旱不雨,无麦禾,大饥。”卷十三《尚义》中“濮兰芬”条中称:“乾隆五十年大饥,变产助赈,计口给散,赖以全活者数百户”。“武自厚”条称:“乾隆乙巳、丙午岁大歉,捐资助赈 ,乡邻多赖以全”。“杜济洛”条称:“乾隆五十年岁饥,出粟济人。” “杨崇儒”条称:“乾隆五十年旱灾,倡捐助赈,复出己赀厚恤族之贫者。”在《濮氏宗谱》卷四,有赵钺著《濮公乾一先生赞甘太孺人合传》追忆了这次旱灾:“乙巳年,旱魃为灾,五谷不登,鸠形鹄面,触目伤心。”可补旧县志的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