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3-16 19:23 编辑
世德堂《濑州杜氏宗谱》
吴大林
《杜氏宗谱》六卷,杜华凤、杜华兴主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杨塘世德堂木活字本。封面作“濑州杜氏宗谱”。共印4部,以“元亨利贞”4字作领谱字号。在杨塘杜正标家现藏“贞”字号宗谱的卷首及“元”字号宗谱的卷二,共两册。 卷首,序、重修宗谱引、源流记、谱后记录、圣谕广训、鱼龙字号、领谱字号、排行字样引、首事名目、凡例、家训、旧跋;卷二,祠规附、本地地形图、祠堂图、五公像引、世系图;卷三至卷五,年表;卷末,年表、文传、序赞、新跋。 世德堂《濑州杜氏宗谱》排行字样二十字:永时世国应 春启茂如华 公道选正士 孝友定邦家
据谱称,杜氏始迁于南宋侍郎孝纯公。孝纯的祖父为仲文,于是以仲文为杜氏一世祖。到了五世,“以昆弟八人分里而居”。杜氏初迁于南宋、杜巷上、北宋、凤薛村、上杜村,溧阳之上兴埠、黄连湾、张巷等地。到了八世平九公,卜宅杨塘。杜氏原有谱,但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惟序、跋、凡例、家训仅存”,请平陵沙溪偰邗邦(字静庵)来帮助整理,这是一部杨塘和杜巷杜氏合修的家谱。 谱首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署浔州府知府濮贤恒”的谱序。这位濮贤恒曾被委任在广西查办教案,他协同署太平归顺道何耀章,会商法领事古礼列,一同“妥为了结教案”。“从前积案共四十起,现已议结三十一起。”(见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广西巡抚丁振铎密陈粤西目前要务折》),是一位在近代史上有故事的人物。
白马桥和杨塘是溧水东部两个重要的市镇,至迟在唐代已建“白马驿”,《景定建康志》卷十六:“白马驿,在溧水县东南四十里。”为来往的官员提供食宿和驿马,还通过驿卒传递官方的文书。 至迟在南宋时就有了白马桥。《景定建康志》卷十六:“白马桥,在县东南四十里。”《景定建康志》卷十九,山川志三:“吴漕水,源出溧水县东庐山东南,流入吴漕过白马桥、马沉二港,港下入丹杨湖。” 到了元代,官府在白马桥设立 “巡检司”,“佥拨弓兵,专以巡防捕盗”,由巡检镇守千户所千户一员、百户二员负责。诗人仇远在元大德九年(1305年)任溧阳州学教授,他在《溧水道中》诗中曾提到白马桥:“步屧春风白马桥,车沟泥滑路迢遥。眼前未识千红紫,但见新黄上柳条”。 《至正金陵新志》的《溧水州图》中就有“白马桥”和“巡检司”。 在明代,不知是什么原因,市镇从白马桥移到了杨塘。明正德年间,知县何东莱建邮递铺18处,其中就有杨塘铺。杨塘又被称作 “杨塘市”,是当地的一个市镇,而白马桥此时已衰败了。清代的杨塘仍比白马桥繁荣,最兴旺的时候,杨塘有“三千个烟囱冒烟”。《杜氏宗谱》中的杨塘村图,标明有东头杨塘村,西头杨塘村,和后杨塘村,可想当年的繁荣。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火把杨塘夷为平地,从此之后,当地的集市又移至白马桥。 《乾隆溧水县志》卷三记载,在白鹿乡有个“杜行村”,在“百亩塘”条,称“杜行村前”,在“神仙井”条,称“在杜行村前”,在“新坝”条,称“杜行村前”。但在“村保”中,只有“杜巷上”,而无“杜行”。“杜行村”应该就是杜巷。“行”的原意是交通要道,杜巷应名“杜行”,是个很古老的地名,犹如南京的“小行”一样。 2018年11月,桑园蒲杜永年说,杜氏原居于安徽池州的长林,老祖宗中最有名的是唐代大诗人杜荀鹤,后来迁到安徽太平(仙源)的杜村。大约在清朝雍正年间,上辈人到桑园蒲做生意,于是定居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