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3-20 11:36 编辑
永言堂《芝山李氏宗谱》 吴大林 《芝山李氏宗谱》十六卷,清光绪三年(1877)永言堂木活字本,共李方月倡修,共印15部,李长秀撰序。 《芝山李氏宗谱》卷数不详,清宣统元年(1909)永言堂木活字本,李钟英主修,印数不详。 《芝山李氏宗谱》,卷数不详,民国三十七年(1948)永言堂木活字本,李友松主修,李友文协修,共印24部,李友松撰序。 关于芝山李氏宗谱,有两条信息。一是上海图书馆编《中国家谱总目》载:《芝山李氏续修宗谱》□□卷,民国三十七年(1948)永言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太尉庄(存卷16) ;二是2008年3月27日《现代快报》题为《南唐二陵埋的是不是我们老祖宗》的报道,记者称在溧水芝山李友华家见到光绪、宣统和民国3部《李氏宗谱》,并说芝山李氏为南唐中宗李璟的直系后人。 《芝山李氏宗谱》始修于元至正七年(1347),二修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三修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修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修于道光六年(1826),六修于光绪四年(1878),七修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 光绪三年谱存有目录:卷首,序、诰敕、修谱姓氏、执谱名目、凡例、家训、坟茔图;卷一至卷十三,年表;卷十四,德业集、纪略、墓志、祭文、传文;卷十五,传文;卷十六,赞、寿文、记序、行实、选举集、荐辟、封赠、进士、举人、贡生、仕籍、耆德、国学、庠生、诗文、世派录、名字派、跋。 李姓的得姓始祖原名理利贞,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颛顼之后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李子充饥才得生存,最后到豫东地区的牯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光绪《李氏宗谱》袁国栋序称:“李氏其始祖子茂公,讳木者,世居江西之临江府新淦倒,以宋进士官至翰林承旨。”但是清同治《临江府志》,宋代临江府有进士31名,查不到李木的名字。 李氏迁芝山的始祖为李回,字芳夫,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人。他曾“总骑兵御金人”,后随宋室南迁,定居于芝山。芳夫生藻,藻生安京,安京生4子:存仁、存义、存忠、存信。由此支派蕃衍,分布于溧水和高淳。到八世芝山寄寿公、官厅爱山公创为图系,追尊汉代大将军李广为第一世祖。 一、清初溧水进士李蔚是芝山李氏族人 民国十一年存诚堂《范阳经氏宗谱》有李蔚撰《方山南巷南岗经氏支谱原序》 ,他自称:“岁庚寅(七年,1650),余奉简命行取进京,特往芝山拜扫始祖墓。适经君诚修讳子孝先生课生徒于余家祠,晋谒之。”在文末,他自署:“龙飞顺治岁次庚寅(七年,1650)孟春之吉,赐进土第授行人司正行人同里年家眷教弟李蔚顿首拜撰。”说明李蔚是芝山李氏,李蔚授行人司正行人的时间是顺治七年。 宁波天一阁藏《顺治四年丁亥科进士三代履历便鉴》记载了李蔚的履历:“李蔚,号钟山。《易》四房。(考《易经》的第四房次)。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正月二十一日生。江宁县籍,溧水县人。顺治二年乙酉(1645)二十九名举人。顺治丁亥(四年)会试二百四十五名,三甲九名进士。在兵部观政。顺治七年庚寅(1650)授行人(行人,礼部属官,正七品)。曾祖双七,祖铎,乡钦大宾。父应科,太学生。” 《大清顺治四年进士题名碑录》(丁亥科)在赐同进士出身栏,有“李蔚,江南江宁府溧水县人”的记载。 二、李氏族人迁到芝山后,大多向溧水南部方向发展 在光绪《芝山李氏宗谱》中,有元至正年间的谱序,序中称:“昔我祖芳甫公于赵宋建炎间来溧。延形家夏侯奇卜居芝山。之北曰龙泽,其东则有虎闸口,思人山祖茔在焉。传历十世,子孙众多,居官厅、花山、橙林、吴溪、张村、东坝、蒲溪、界山、薛山,以及外郡庐州等处。”这些地名大多在高淳境内,反映了宋代溧水人涌入南乡围湖筑圩的历史。
三、芝山李氏不是南唐李璟的后人 在光绪《芝山李氏宗谱》中,有前代的几篇谱序,均未提及他们是南唐李璟的后人。 《现代快报》记者说:在宣统《芝山李氏宗谱》中,发现了关于南唐皇室的记载。根据这本家乘记载,芝山李氏的始祖李木是南唐中主李璟的孙子,而李璟则是唐宪宗的第六世传人。 芝山李氏再也不要称自己是南唐皇室后人了。理由如下: 1. 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本是杨行密征战濠州期间收养的一名孤儿,转送给了徐温,徐温给他取名徐知诰。后来徐知诰在金陵称帝,国号大齐。第三年,徐知诰宣布恢复李姓,改名李昪,国号也改为唐,史称南唐。既然芝山李氏奉汉代飞将军李广为一世祖,为什么还要认这个来历不明的李璟为先人? 2. 历代所修的《芝山李氏宗谱》,在谱序中均不提他们是南唐皇室后人,只有宣统谱有此说法。 3. 宣统谱由李钟英主修,民国谱由李钟英之子李友松主修。李友松在续修宗谱时不认同其父关于李氏是南唐后裔的说法而加以改正。
四、太尉庄的《芝山李氏续修宗谱》 修乾隆《芝山李氏宗谱》时,由上芝山、下芝山、店塘头、太尉庄、杮树桥以及高淳南塘圩、西阳祠神渡、煤场、东坝、溧水嘴等村同修。道光和光绪时,杮树桥、太尉庄自行分修。民国修谱时,增加了太尉庄、李家坝、许家埠等村。因此,《中国家谱总目》所载太尉庄所藏民国三十七年《芝山李氏续修宗谱》与这部谱是同一版本,也由此可知此谱至少十六卷。
五、《芝山李氏宗谱》的两位主编 宣统《芝山李氏宗谱》的主编李景山,他的名字有两种说法,尹纬撰《李姻丈毓才公传》说,“毓才姻丈姓李氏,讳景山,官印钟英,毓才其字也”,刘后仁撰《钟英公暨淑配俞老孺人合传》称“公印钟英,字景山,毓才其字也。”谱中有尹纬撰《李姻丈毓才公传》、刘后仁撰《钟英公暨淑配俞老孺人合传》和尤泰霖撰《李公钟英赞》等文章给予介绍,据称李景山是前清诸生。李氏先世曾业商于盐渎(今盐城),“及公(李景山)学成返里,犹不忘故业,时往来大江南北。”李景山第四子友文“诞生于(盐城)龙岗”;第五子友棠“幼就学于盐渎进化高小”,即说明李景山仍经营在盐城的生意。抗战前其四子友文被推为溧水县参议员,其五子友棠历任溧水县小学校长、民众教育馆主任、体育场场长等职。1938年春,他带领子侄组织民团保境安民。尹纬说:“岁辛巳(1941年)五月,国军四十师白营驻芝山公宅”,他曾前去与李景山见面,“不意公不获覩胜利而竟不禄矣”。说明李景山在1945年前去世。 民国《芝山李氏宗谱》的主编是李友松。他是李景山的长子。他先后在江苏省立第四师范与县政佐治人员训练所暨国立东南大学童军科学习。后任溧水教育委员与县督学诸职,又任省立第一区专署视察及溧水县游击司令等职。1938年春,他曾在其父带领下组织民团保境安民。据《溧水教育志》载,他曾任溧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科长。抗战胜利后,他们一家都没有参与溧水地方的行政事务。 民国《芝山李氏宗谱》有尹纬、尤泰霖等人关于李景山和李友松的文章,反映了一些民国时期的历史史实。
益三先生行实 益三先生名友松,吾溧水名下士也。性英达,尚孝友,广交游,重义气。体貌魁伟,议论风生。其先君锺英公为前清诸生中宿儒,因文章憎命未能芥拾青紫,尝期籍继体人一吐胸中之郁蓄。科举停后,公乃令儿辈联步学校,俾各展其志能。先生天资过人,时有白眉之称。及肄业省立第四师范与县政佐治人员训练所暨国立东南大学童军科,相继毕业者三,而先生之学业遂与年俱进矣。于是归任本县相当之教育,未几任教育委员与县督学诸任,又任省立第一区专署视察及本县游击司令等职,此其功在教职与军政界者也。倭寇侵华,盗贼猖獗,二十七年春,先生乃出身犯难,率地方民团勦灭方某股匪,而远近赖以宁谧。旋又率民团联合国军收复洪蓝埠镇,并继续袭击县城日寇,此则功在桑梓与国家者也。至于开塘坝以兴水利,植森林以厚民生,则利益及于人群矣。本公道以排解纠纷,笃孝思以主修族谱,则绩效著于宗族乡党矣。盖先生固才学识兼擅者也。上述种种特小试其馀绪耳,使尔时热心仕途,竭蹶锐进,其猷谋必能多所建树。无如世乱飘荡,举足荆棘,明哲之士畴肯久蹈危机。先生之游遁田园、寄情诗酒、放浪于形骸之外,优游于耕读之中,亦保身之道也。德配强孺人,出自名门,雅多妇德,相夫教子,内助足式。子君尧能世家风,年少有才干,将来昌大门闾,为宗族交游光宠,可操劵待矣。 时维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黄钟月之吉 教弟孙家巷数三杨兆鳣
李姻丈毓才公传 毓才姻丈姓李氏,讳景山,官印锺英,毓才其字也。系出陇西,世居溧水芝山。弱冠游頖水,岁试屡举优,一时士大夫盼公领乡荐者甚殷。嗣清廷变法,诏改策论试士,公乃弃举子业,而籍督耕课子以娱亲。余之识公也,则在民国初年,是时余奉委劝学仙坛、仪凤、白鹿等乡,而公之哲嗣益三先生适长教于县校,与余时相过从,因之得随公游,而公亦不以余为不肖而乐与之游焉。 公长于诗词兼好论文,当风晨月夕,遇二三知己,则议论风生娓娓不倦,故余受益亦颇多。且有时述余之家世及先君子行状甚详,余讶而询之,始悉公弱冠时与同乡徐君楚卿、赵君文英、陈君品三等同应童子试,徐、赵与陈皆受业于先君子,故公亦往往止宿于吾家,吾于是知公之乐与余游者,乃公之不忘世谊也。 公先世曾业商于盐渎,及公学成返里,犹不忘故业,时往来大江南北。见李氏族大而支繁也,乃倡议族中两修家乘,搜远索遗,事必躬亲,谱昭序穆,有条不紊,使亲亲之情于以益笃,敦睦之谊于以益固,吾于是知公之所以孝闻乡里者,乃公之不忘本源也。 公之居乡也,不苟与不苟取,强者抑之,弱者扶之,行为不检者必面斥其非,遇良善勤谨比奖勉嘉许,以故乡里有鼠雀之争,必投公以求曲直,而公亦能洞奸烛隐,排难解纷,如老吏之折狱务使两得其平。吾于是知公之直声广播者,乃公能守正不阿也。 丁丑之秋,日寇侵华,同年冬月溧城沦陷,县政无主,盗贼横行,杀人越货,日有所闻,公乃纠集农民组织自卫团,并令子侄辈率同团员四出扑灭,于是振臂一呼,各村响应,盗焰方告弭平。而游击队方某秉机劫众,阳假抗敌之名,阴行扰民之实。且以芝山李氏为除奸领袖,必思有以报复之。旋为公侦知其诡谋,复起而抵抗,困斗两旬,卒将匪众击溃,方某就法,地方赖以乂安。吾于是知公之能卫乡杀敌者,乃公之有勇且智也。 抗战军兴,余与益三先生同作幕于溧水县府,时见公诫子书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尔辈服务政府,自应克尽厥职,毋怠毋荒,勿以老亲为念,勿以家事为忧,果能万众一心,当有胜利之日。吾于是知公之能克昌厥后者,乃公能教孝作忠也。 岁辛巳五月,国军四十师白营驻芝山公宅,余赴该营洽商事务,因便谒公,时公虽年迈尚建步,且引余晤白,谆谆以国家地方事相问,临行犹嘱余自重,余私心窃喜,方冀其再晤有日也。嗟夫,不意公不获覩胜利而竟不禄矣,更不意白营一晤而竟成永诀矣。是则余之所怅怅,而不能忘者也。 公以同治丙寅年二月十四日未时生,卒于中华民国辛巳年九月十三日辰时。德配俞太孺人,先公而殁,大江南北有菩萨之称。公有丈夫子五人,长友金佐公治理家政。次友璜曾任小学校长。三友松卽益三先生,毕业于省立四师暨国立东南大学,历任本县督学、县教育科长等职。四友文现任县参员。五友棠现长教于芝山保校,余姪卽其舘甥也。孙五人均有贤声。盖公殁后二年余,两氏始联姻,又五年李族复修宗谱,余不欲公生平之嘉言懿行湮没而不彰也,爰综其事实而僭为之传云。 时维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岁次戊子十一月吉日榖旦 江苏省临时参议会后补参议员溧水县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姻眷晚尹纬拜撰
钟英公曁淑配俞老孺人合传 邑南多著姓,而累世积德之厚与衣冠文物之隆,有推芝山李氏。若亲翁景山先生,其尤杰出者也。公印钟英,字景山,毓才其学名也,生而岐嶷,负不羈才,束发授书,辄能琅琅成诵,耻与群儿為伍。比长学為文,蓬蓬勃勃如釜上气,每成一文,传诵者辄欣赏不置,当时卽名噪士林,执贽于门者踵相接,一经陶铸便作隹士,以故后起之秀皆宗仰之。嗣后县令又选以乡董,人有雀角之争竭力排解,务必使无事而后已焉。且也于乐善者誉之、劝之,又从而玉成之。於凶恶者嫉之、改之,又从而摈斥之,由今思之,诚有形容莫罄者矣。 淑配俞孺人出自名门,少成淑性,閫仪为其素习,姆训为其熟闻。性安朴素,铅华不御、持家勤俭、力戒奢靡,相夫子以敬,待卑幼以慈,贤淑之声徧乎遐迩,真贤内助也,亦贤母也。又喜杯中物,兴浓之时,往往纵横论古今成败及忠孝节义之事,其风雅如此,则巾帼之中犹有须眉之气也。生丈夫子五:长友金务农;次友熿掌教有年,均為克家令子。三友松曾执教于溧水县校曁任教育科长、县督学等职,道德文章为乡人所重。四友文清廉正直,果毅敢言,地方选为参议员,无愧为人民喉舌。五友棠即余之佳婿也,服务教育界多年,精明强干亦不亚于诸兄,均能克绍箕裘,大振家声,足征家学渊源,令人钦羡。兹当贵府华牒重修,爰缀芜言以志景仰,非敢言文,聊以塞责云尔。 时维 中国民国三十七年冬月上浣之吉 姻弟刘后仁、后良率子、姪俊顿首拜
李公钟英赞 芝山李公钟英,邑之先进也,其道德文章为士林所共仰。昔年余承办县立师范,其哲嗣友熿、友文同来就学,公则重视子弟教育,亦时或入校考询其课业,公之道貌岸然,尤谙于时事,富有革新精神。余不材,谬承不弃,与之相谈甚欢。又其哲嗣友松与余为同学,友棠与余为姻亲,二君每与余谈及身世,亦无不感怀乃翁之盛泽,而颂扬不置,余是以深知公之为人足以矜式乡邦。乃人寿几何,而公已作古,老成凋谢,岂不悲哉。兹值贵族修乘,公之生平已立传,宜有以不朽矣。余虽不文,谨以思慕之忱,口占俚语为赞,聊志不忘云尔。 赞曰: 猗欤我公,夙负盛名。飞腾黉序,名士垂青。法乎圣贤,研史穷经。英才卓越,学子同钦。秉性耿直,质言质行。其躬俊伟,其谊光明。芝岭毓秀,人杰地灵。一丘一壑,适志怡情。兰桂齐芳,福履频频。仪型垂范,永绍门庭。 时维 中国民国三十七年岁次戊子冬月下浣 榖旦 前溧水县教育局局长同乡后学尤泰霖拜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