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855|回复: 5

徐溪徐溪桥村因桥得村名(作者陈维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5 02: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陈维银 于 2025-3-25 14:17 编辑

徐溪徐溪桥村因桥得村名

徐溪社区自然村六

(作者陈维银)

2025年3月25日

一、徐溪

   徐溪,是一条由南向北小河的名字,原徐溪行政村及包括原梁山行政村,由于其独立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地球上一个小小约20平方公里的水系,造就了古老的徐溪这条由南向北的小河。
    徐溪南高北低,起点海拔41m,低处海拔20m至14m,原徐溪行政村90%区域的雨水汇入徐溪,还有东南面的狮子山北坡,北至长山、赤虎山南坡,连袁村、新队、邵王村范围的水系均汇入徐溪,徐溪区域以外至少有10平方公里的水汇入徐溪。
为什么这条河名叫徐溪呢,这条四公里路长的小河,仅在夏季暴雨季节形成一波又一波洪水,其他季节安静地一点声息都没有,只有几处坝头缺口处有孱弱的流水,古人认为这条小河如小溪,平时流水徐徐,所以称之为徐溪。
二、徐溪桥
     徐溪桥及徐溪庵的旧址,在今常溧路过门神岗加油站,再往东屏方向过红绿灯约50米,有一座石拱桥,桥下的河流即徐溪,沿徐溪河往南2里,即为徐溪桥及徐溪庵的旧址。
     自唐宋时,徐溪的东边有虞家庄、长山村、山口华村、后吕等村,再远住袁巷、浮山一带的百姓,去溧水在城镇,看方向走路,选择直线最近的田间土路,路到徐溪,无法过河,于是先在弯曲平静的徐溪河上搭建简易的木桥,方便去在城镇的人往来行走,后来走的人多了,当地土豪出大头资金,民间再集点资金,在徐溪河上建了一石桥,桥名徐溪桥,徐溪桥连接河两岸,形成了当地古道上的必经之桥,于是更多的人宁可绕点路,也走徐溪桥去在城镇。
      因为徐溪桥所处地势低,海拔仅21米,下游筑有一处坝头名为张家坝,张家坝坝头的海拔约为21.5米,为王武村张氏家族所有。历史上每逢大雨年份,暴雨倾盆而下,由于张氏家族都不肯开坝头,上游来的洪水数次进入徐溪庵并淹过徐溪桥面。
      太平天国战乱期间,徐溪桥被毁坏,无法通行。约于1875年,由前芦家庄的从九品官任德龙出资建造,这次建的是杉木桥,木桥利用原石桥两岸的石墩,将多根杉木桥梁搁置在两岸的石墩上。  
       1966年秋季开学,我第一次赤脚走过了这座已90年的杉木桥,此后走过了三年。
       1969年夏季,空前的大暴雨一夜之间,淹没了徐溪河两岸,淹水深又超过了徐溪桥桥面,徐溪桥因整体为杉木,比重轻的木桥因浮力,顺洪水漂浮走了,徐溪上的木桥经历了九十年多年,承载了几代人的脚步,一夜之间没有告别,就整体漂浮走了。徐溪桥村农民家淹水五十多公分深。
      当时的爱国大队书记赵明春,组织召开大队干部开会,是继续修桥,还是将学校搬迁,最后决定拆除古老的徐溪庵,将拆除下来的木材去建新适应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新中小学校,于是在1969年那个夏季,一边拆除徐溪庵,一边在汉山西炸石头,大队窑厂提供黑砖和洋瓦,汉山西坡有徐溪桥村十亩平展展黄土地,花生正绿油油地生长,为建学校,忍痛毁了十亩正开花的花生,在平地盖U三排房子,一排九间,共27间校舍,容纳了小学和初中七个班级,又在南面建了六间房,将卫生所和代销店汇聚在此。经过1969年下半年和1970年上半年的苦干,我们在各处过渡的班级回到了新建的徐溪中小学学校。
三、徐溪庵

     到了明代,又有人集资在桥西约50米处,建了一座庵,庵名徐溪庵。庵里有尼姑,庵里有庵田,庵里有了收入,庵里也有了香火气。
徐溪庵于1949年后成为七区徐溪乡乡政府驻地,1953年徐溪乡乡政府驻地搬到后虞家庄,又在徐溪庵内办了徐溪小学,徐溪附近多少农民的子弟在徐溪小学里完成了高小学业。
     徐溪庵:大门朝西的四合院,砖墙黑瓦,五间正殿坐北朝南,进深约15米,东边和南边是附房,天井里一棵古老的梧桐树。    在明清两朝,徐溪桥作为丰庆乡的通讯联络处,曾经长期发挥作用,丰庆乡曾经存在上千年,自原在城镇的珍珠路,一直向东到浮山,含共和的浮山大队,原东屏乡的14个生产大队,还有东庐鲁家、联合三个大队,再加上原城郊乡东部六七个大队,除去梁山岗村、西姜巷村、麻山村等七八个村庄,丰庆乡的地域有原东屏乡两个这么大的范围,可历史上丰庆乡没有集镇,所以也就没有文化政治中心。这么大的丰庆乡就一个乡董,乡下面就靠各保保长、各甲甲长维持和治理,还有很多乡绅协助治理,保长、甲长、乡绅是不拿工资的,一个乡只有乡董有银子拿,但乡董又没有编制,干一年拿一年的银子。我村的任锡之当过多年的乡董,他在自己家家里办公,县里下了公文,通讯员将公文送到徐溪桥徐溪庵,交尼姑保管,任锡之得知后,从前芦过后芦,走长塘埂,下坡过三步二桥,然后到徐溪桥,来到尼姑庵取到公文。我仿佛看见年轻的任锡之,着黑色布质长袍马褂,头顶西瓜帽,脑后长辫子长及腰下,急匆匆去徐溪庵取公文,取封建社会时期就是这样办公的。
     于公元1642年,邑民马自骧在徐溪桥西岸庵前建有三间凉亭,亭内两侧设座椅,供往来县城的挑夫行人歇脚,挑夫行人有一处遮阳休息处。邑民马自骧奉献三亩田,三亩田的收入用于供路人休息时的茶水钱。清《顺治溧水县志》卷之三:“徐溪庵,东十五里。邑民马自骧于崇祯十五年建茶亭三间于庵前,施田三亩以其租为施茶费。”
四、徐溪桥村
     徐溪两岸河谷尽是良田,就是因为地势太低,徐溪桥两岸桥头一直没有形成村庄。
     直到太平天国被灭后,于公元1926年后,前芦家庄的大地主任曰洵(外号小疤头,生于1907年五月初十日),在徐溪桥桥头东岸建四合院开办槽坊、油坊等作坊,又买下徐溪桥两岸二百多亩水田,有了以任曰洵产业为中心的帮工族,河南逃荒来的方姓、许姓、明姓、徐姓、蒋姓等客民及王武村的张氏穷人,还有百里村张氏穷人,纷纷来大地主任曰洵家做长工,至1950年土改,张荣清兄弟三,当地人张才公、徐万才、腾学文,刘伟海、许家等,土改分到四合院,百里村张氏分到四合院北面三间瓦房。蒋姓、黄姓在桥东盖了房子,明家兄弟俩在桥西盖房子,才形成一个小村庄,外称徐溪桥村。
     河南客民蔡姓,本地人杨姓在去后芦家庄中途盖房子,湖南益阳客民王姓、谭姓,和河南客民龚姓、罗姓等客民在汉山西坡建房子居住,形成了三个小村庄,组建生产队时,将相互距离2里路的三处整合为一个生产队,名徐溪桥生产队。
      所以徐溪桥村仅有短暂的历史,只有徐溪桥和徐溪庵有悠久的历史。
     1969年大暴雨淹水后,学校搬迁,原住桥两岸的人家,也拆房搬到汉山西边择地建房子,学校、卫生所、代销店又建在此处,汉山西边棚子,正儿八经的徐溪桥村形成了,可是古老的徐溪桥和徐溪庵却没有了。
      当年的徐溪桥生产队,是全大队最分散的村庄,我好奇地问徐溪桥村的许学农,他曾经是副队长,生产队时间早上分工怎么办呢?他回答,分工是头天息工前,告知每一个人,第二天干什么活,在什么地方都讲清楚,约定好上工的时间。
      公元1975年,徐溪桥村分为徐一队、徐二队。徐一队有田地145亩,人口104人。徐二队有田地118亩,人口78人。1975年,徐溪桥合计田地263亩,人口182人。到公元2015年,徐溪桥村实有户口人数196人,共19个姓氏。河南客民蔡姓29人,河南客民张姓17人,湖北客民明姓25人,本地人由王武村迁入24人,苏北客民许姓蒋姓合25人,其余均为各地迁入的客民。
      徐溪桥村位于徐溪社区靠北中部,北与王武村隔常潥路搭界,东与前后芦、南里村搭界,南与方独湾搭界,西与钱家边搭界。
      1950年至1980年,村庄里说话的口音:原居民张姓原讲江淮口音,湖南和苏北的客民各自讲家乡乡音,逐渐被信阳客民张、蔡、方、明、龚、罗等姓讲信阳客民口音带偏,全村大部分村民都讲信阳客民口音。讲江淮话42人,讲信阳客民口音154人。
2005年起在徐溪桥村东建高铁站,2015年徐溪桥村又拆迁,不但拆了村庄,连徐溪桥村范围内的地形地貌也被彻底改变,现在就是土地神回来也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北了,土地神不禁要问:原来的徐溪桥村去哪里了?
     徐溪桥在1969年那个暴风雨的夜里漂走了,徐溪庵也在1969年那场暴风雨后拆了,徐溪桥村于2016年也全部拆迁了,连徐溪河也被挖了,徐溪的唯一存在,升格为徐溪社区了。
五、徐溪桥村的移民

      作者于2024年,在徐溪社区进行社会及移民调查,其中南里村调查笔记如下:
      1、百里村原居民迁徙来的张姓6人,张氏宗谱记载,张福阳于公元1388年从赵庄迁到百里村定居,他是百里村张氏的始祖,至今636年(1388-2024),这支张氏一直生活在百里村,仅张宜庸于公元1465年由百里村迁后五里牌村。2010年户口人数,百里村179人,五里牌44人,徐溪桥6人,张姓合计229人。徐溪桥张氏于1949年后由百里村迁入。字派:大尚明士可,世本於仁筠,忠孝传家发,修先永兴昌。
      2、王武村原居民迁徙来的张姓24人,张氏宗谱记载,公元1497年前后,居句容柘溪的张明泰,在王武村周边买田买地,然后携家属家丁,由句容柘溪迁居王武村,到2017年拆迁,张氏在王武村世居520年,2010户口统计,以王武村124人为最多、其余迁居徐溪桥24人,居方独湾17人,居西姜巷10人,居南里村13人,合计户口188人,徐溪桥支由王武村迁入,徐溪桥支约于1951年,又分支到方独湾。字派:美德延馀庆,长才映远芳。
     3、河南客民张姓17人,据张华英(68岁,1957年生)讲述:1898年由河南信阳罗山县张家湾,一担箩筐挑着下江南的,张华英(68岁)讲述,她爷爷张序志与毛主席同一年出生的(1893年生),爷爷6岁那年由太爷挑着逃荒而来,张序志生三子:张荣根、张荣清、张荣山,目前住徐溪桥村、西姜巷,还有住原群力乡,住徐溪桥村17人,西姜巷4人,张姓户口共计21人。字派:正大开宗序、荣华富国恩,长源兹巨室,遗泽振清门。
    另据张荣山(88岁,1937年生)讲,其母亲很伟大,他4岁那年于1940年,他大嫂抛夫弃子,他侄儿张华柏3岁,还有那年他姨妈去世,留下3-6岁的小孩,由于姨父那头没有人了,也有其母收留,他母亲在那贫穷年代,自己有几个子女,同时收养3个儿童抚养长大,就是靠小脚老母亲磨豆腐养活这么多人。母亲生于1901年属牛,1958年一天头晕,倒地去世,年仅57岁,大哥张荣根属猴1920年生,二哥张荣清属龙1928年生,我上面有三个姐姐。
     4、河南客民蔡姓29人,据蔡友礼(72岁,1953年生)讲述:他家是河南光山客民,太爷早逝,太太随爷爷一担挑下江南的,父亲兄弟俩,二房住徐溪桥村29人,大房住方独湾村16人,2010年户口45人。字派:召友金巧
     另据蔡友根(68岁,1957年生)讲述:他家是河南光山客民,太爷早逝,太太随爷爷一担挑下江南的,在徐溪桥一带租田耕种和帮工,他父亲兄弟二房,大房住方独湾村,是土改时由徐溪桥迁居方独湾的。他父亲是大房,属牛生于1913年,今年112岁,二房叔叔蔡召喜一家住徐溪桥,大房方独湾今16人,二房住徐溪桥村29人,2010年户口45人。字派:召友金巧。
蔡召喜生于1922年,逝于2022年,享年101岁,目前是徐溪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男性。
      5、原居民杨姓2人,王家山杨姓支,1950年左右随母迁徙徐溪桥村定居。
       6、湖北客民明姓25人,据明成才(68岁,1957年生)讲述:他家是湖北大别山山区的客民,他的太爷下的江南,明成才爷爷兄弟四房,大房在梁山岗帮工,后人定居在梁山岗,二房在明家一带开荒和租田耕种,后人就定居明家了,三房在租田耕种,后人定居徐塘巷了,四房在徐溪桥一带租田耕种,四房有祖传杀猪手艺,后人就定居徐溪桥了。大房住梁山岗5人,二房住明家49人(其中明生龙那房7人)、坝上2人,三房住徐塘巷35人,小东岗6人,四房住徐溪桥村25人,明姓合计户口共122人。字派:生成长连。
7、湖南客民王姓9人,据王茂生(76岁,1949年生)讲述:他曾两次去老家,他太爷从湖南益阳来溧水,一开始在南里村南会山北坡搭棚子居住,外人称王家棚子,爷爷兄弟一人,父亲兄弟两人,大爹于1954年去世无后,爷爷奶奶去世很早,他家又迁徙徐溪桥定居,兄弟五人,大哥、二哥因当兵后在外地工作,五弟考上师范在溧水教书,他们的户口均为城市户口,本人当兵复员回乡务农,其四弟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因健康原因未婚。字派:茂正益。
       8、苏北客民许姓13人,据许氏宗谱记载及许学农(82岁、1943年生)讲述,许氏是盐城阜宁人,清末时一路讨饭来溧水的移民,他家与五里牌许姓同廷字辈,他的太爷先行下的江南,后来其高祖太又带着二房下的江南。许学农太爷在原丰庆乡一带帮工,1941年以前定居在倪家塘,1941年起,许学农爷爷、父亲来到徐溪桥,在大地任曰洵家的油坊和酿酒作坊帮工,于是搬来徐溪桥居住,住五里牌45人,徐溪桥村13人,许姓户口人数共计58人。字派:廷、儒、维、学、世、业,讲江淮口音,也讲客民口音。
     9、苏北客民蒋姓11人,蒋永明讲述(82岁,1943年生),他们家爷爷带其父亲由苏北来的,大约民国初年来的,爷爷下江南去过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定居徐溪桥约在1945年以前,蒋永明兄弟五人,他排老三。字派:永卫俊。
     10、河南客民方姓4人,据方思达(93,1932年生)所讲述,他们老家是河南光山县,他爷爷弟兄四人,他爷爷排老二,爷爷约在1890年下江南,又过几年他三爷、四爷又投奔来溧水,他出生在徐溪桥村,家里有钱了在方独湾买田建庄,他叔叔方超读书又去当了国民党军,后当国民党军团长,出钱在方独湾办私塾,招生周边人读书,培训他们兄弟姊妹八人,1948年父亲、二哥四弟去了台湾,1952年其母带五弟六弟去了东北投奔大姐夫,1959他去东北讨生活、在长春地质队工作,1962年返回来定居徐溪桥,住大队窑厂的房子,方思达兄弟六人,仅他一人没有在外谋生。
     11、湖南客民谭姓9人,据谭巧福(63岁,1962年生)讲述,谭家湖南益阳客民人,他太爷辈过来的,其爷爷兄弟三房,父亲兄弟三房,1949年前定居在徐溪桥村,2010年户口人数9人。字派:东巧。
     12、原居民华姓10人,世住山口华村数百年,因1958年建方边水库,安置来徐溪桥村定居。字派:克贯修德、有厥。
     13、原居民刘姓,刘伟海老师原住群力大树下村,因在徐溪桥小学教书,1950年后迁居徐溪村,其二子三女户口均为城市户口,仅刘伟海大儿媳大孙女户口在徐溪桥村,2010年户口人数2人。字派:
     14、河南客民龚姓1人,河南信阳光山县客民,因几代单传,到老队长龚广富生一女,女嫁本村王姓。字派:广明。
     15、河南客民罗姓12人,据罗明福(77岁,1948年生)讲述:罗姓是河南光山客民,高祖夫妇约于1880年前后,携三儿子逃荒下的江南,落脚钱家边村,以帮工开荒为生。定居钱家边村后数年,三个儿子逐个娶亲成家,长房生二子,二房生四子,三房生四子,罗明福高祖有了十个孙子,十个孙子即罗明福的爷爷辈,三代十八人不分家,集中财力买田买地,到罗明福的爷爷辈,已经在汉山南买了一冲田,改名罗家冲,又在南里村南买了一冲田,还买了山,罗明福的高祖、太爷、爷爷辈去世后,均葬罗家冲南边山坡地,即南山的西坡,守望罗家冲田地,罗明福的爷爷为十房中的长房。老长房后人住钱家边,老二房后人住南里村,老三房后人住钱家边和徐溪桥、梁山岗三村,梁山岗罗姓是1956年迀入,至2010年,钱家边58人,南里村29人,徐溪村12人,梁山岗7人,罗姓户口合计106人。字派:方明光。
     16、河南客民赵姓8人,河南光山客民,约于1880年左右,明字辈太爷下江南的,下江南后在方边水库淹没区湾河边定居,定居的棚子名赵家棚子,1958年建方边水库,赵家分别迁往山口华、高塘、新队、徐溪桥、前芦。字派:明德。
     17、侯姓6人,湖南益阳客民人,徐溪桥谭巧福姑奶奶的前丈夫去世,1950年底,候元生父亲娶谭巧福姑奶奶,迁徙来徐溪桥村定居。字派:元庆。
     18、袁姓5人,1964年南京下放老知青,娶当地徐士珍女士为妻,子女户口随母留在徐溪桥村。徐士珍父亲原住小东岗,1949前迁徙徐溪桥村居住,其女徐士珍嫁南京人,户口落徐溪桥村。
     19、成姓3人,成姓是徐溪桥华姓女婿,成姓将户口迁入徐溪桥村。
图片1_极速看图.png

徐溪桥村什么也没有留下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3-25 03: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溪是一条河,徐溪桥、徐溪庵、徐溪乡、徐溪行政村、徐溪桥村,曾经都在历史长河中存在过,现在的徐溪社区,也是借助了徐溪小河的名号。为了写这篇文章,查阅了很多资料,作了深刻的思考,写了这篇6000字的文章,呈现给读者朋友们。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5 09:18:10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七几年人工开挖的梁山新河彻彻底底改善了每逢夏季梅雨季节东芦山下来的客水对徐溪桥周边村庄及常漂路的雨水漫淹。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5 12:50:14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溪夲是一条河,南高北低数公里,
地势低洼常淹水,只有石桥与庵齐,
长毛一来石桥毁,重修小桥是木制。
小溪常年静无声,洪水来时惊天地,
咆哮洪水冲木桥,可怜路人呆若鸡。
东方朝阳改天地,小学村舍选新基,
河中鹅鸭赏红掌,良田麦浪笑声迷!
风风雨雨成往事,有心之人筆中記。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5 19: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溪社区名气大。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辛苦,历史资料留存不易!徐溪桥赵书记珍惜人才,当地几乎没有人才流失现象,因此人才大都就地发展实属不易。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