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3-27 19:32 编辑
端木氏宗亲看过来:知二堂《端木氏宗谱》介绍 一.寻访《端木氏宗谱》的过程 吴大林老师早于2005年8月10日,在端礼典先生的陪同下来到石湫端祥村的端利彩先生家中,就见到过同治七年(1868)四修的知二堂《端木氏宗谱》,此谱由端映华、端惠明主修。 吴大林老师后又于2015年10月21日下午,在傅章伟先生的陪同下,在端木学松先生家中,见到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修的知二堂《端木氏宗谱》电子版。端木学松先生将谱首卷的卷一内容传给了吴大林老师,供其研究。吴大林老师据此撰写成6000余字的研究论文,并发布在《溧水家谱见闻录(第一部)》中。而结语中提及的端木孝文、端木孝思何时朝廷任职?何时出使朝鲜?双清馆的具体来历?等等问题深深吸引住了我,一直想寻找更多的家谱史料来佐证答疑。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7月27日,区地方文化协会第二次会员大会举行期间,我向与会的端家达先生提出,采集《端木氏宗谱》一事,他当即告知我:他有电子版的知二堂《端木氏宗谱》,随后他就将所保存的家谱资料全部传给了我,即卷首一、二、三、四。这套家谱电子版应该是由端氏宗亲采集于不同时期而完成的(经查看图片信息获知:分别于2008年3月21日采集卷首二;2008年8月9日采集卷首一、卷首三;2014年2月4日、2月12日采集完成卷首四,据说是端学松等宗亲参与采集拍摄的),在此,向采集拍摄并提供《端木氏宗谱》电子版资料的端氏宗亲表示敬意和感谢!
二.知二堂《端木氏宗谱》概况 我所拷贝见到的这套家谱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续修的知二堂《端木氏宗谱》卷首一至四卷,全套家谱共有42 卷。此谱由端兴甫、端仲华主修。木活字本。此谱为第五修,一修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庆十四年(1809)二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修,同治七年(1868)为四修。此谱共印三十部,领谱字号按“诗书传曲阜 阀阅衍黎阳 性道心源远 瑚琏世脉长 千秋绳祖武 万派永隆昌”30字执领。我们所见的这套家谱领谱字号为“书字号”,当年是由圩壒村的端亲诚、端亲怀所执领,100多年之后我们有幸见到这套家谱,实属不易,尤其经过“文革”还能保存下来,应当致敬“书字号”端氏家谱执领人及珍藏者,这也为再续修家谱奠定了基础。其实历史上,端氏家谱在咸丰年间,也曾遭遇家谱毁损的厄运:道光二十五年三修家谱后,在太平天国期间,家谱遭遇严重焚毁,数十部家谱仅存楼[注:应为“留”]下村“秋字号”一部,也为同治七年四修家谱保留了唯一的资料,难能可贵。而家谱中记载称太平军为“粤西贼”。 卷首四卷目录: 卷首一:扉页黎阳世家、序13篇、诏勅8篇、目录、端木氏源流引、始祖黎阳公像、追崇御制赞、黎阳公年表、钦定章服、历代祀典、祭仪礼乐、黎阳公里居、林墓、遗迹、祠宇、楷树图、楷树问对、楷亭序、浚县祠堂记、祠堂陈设祭器匾对、祭器说、四时祭文、衍圣公撰荣膺世爵序、源流衍庆、历代仕宦、同宗人物考、凡例、修谱条例、承继律要、清谱谕单、藏谱验谱条约、各支迁徙村落考、命名字派、家规、家训、宗法、编谱字号、领谱名目、历次修谱执事名目、历次修谱捐资名目。 卷首二:家乘小引、倡议建谱序、合纂大谱序、端祥村联谱序、北山村联谱序、铺头村联谱序、巉山村记、端祥村记、万公墩记、端祥村祠堂记、留下村记、墓志铭、墓碑记、行状、轶事记及辅先先生倡制族谱记、序(按村排列)。 卷首三:传(按村排列)。 卷首四:赞(按村排列)、诗文、书札、跋。 卷一至卷三十八:世系总表及各分支年表。
三.溧水端木氏始迁祖及迁徙历程 此谱扉页刊刻有:“黎阳世家”隶书字样。黎阳,即孔子的学生子贡,子贡名叫端木赐,春秋时期卫国人,善于经商,家累千金,常驷马束帛,来往于诸侯之间,也使孔子的名声得以扬名天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子贡为“黎阳公”。溧水端木氏一族皆为端木赐(子贡)的后裔,遂以“黎阳世家”自称。端木赐(子贡)也是被溧水端木氏后裔尊为始祖。 黎阳(子贡)公像及追崇赞词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御制黎阳公赞》 赐之望回 独云知二 质比瑚琏 礼器斯贵 服道称师 名垂万世 公爵尊荣 追报不替
“知二堂”名称的由来:也源于此。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宋真宗追崇赞端木赐(子贡)为“独云知二”。端木氏后裔即以“知二堂”为堂号,以永记祖恩之意。 溧水端氏的由来:子贡后裔一直居住在河南浚县,北宋末年,八公--端木曾(行八,谥肇基)扈驾南渡,迁至金陵乌衣巷居住,成为端木氏南迁第一世祖,也被溧水端木氏后裔尊为南迁始迁祖。至万十一公迁居溧水县群力巉山村、万十公迁居溧水县石湫端祥村,其后代在溧水繁衍成为大姓。主要分为两支: 一支万十公,卜居于石湫端祥村。生子三。其子孙繁衍分布于端祥村、代共村、柿树村、庵头居村、圩瓂村、砚瓦桥、西官塘村、毛公渡村、李园村、东韩村、大巷村、桥子头村、夏家村、潘村、小骆家边、大路村、郄坊村、甘西村、朱塘村、湖熟镇、小北山村。 另一支为万十一公,卜居于巉山村。生子三。其子孙繁衍分布于巉山村、团山冲、岗头村、铺头村、小巷村、洪蓝埠、孙家边村、徐墓村、东韩村、留下村、端庄村、端家村、谢王村、南山头村、同山村、南夏村、五塘村、陈沿村、庙头村、稽塘村、蒲塘头村。 端木氏为溧水之高门望族。其族谱内包含有许多有关古代溧水的史料,值得端木氏族人及文史爱好者深入研读。
四.命名字派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修的知二堂《端木氏宗谱》记载的命名字派。 第二十四世至第三十九世16字字派:明德新成 亲贤乐利 礼义传家 和怡佑受 第四十世至第四十九世10字字派:定静安详时 修齐治平均
五.端木氏历史名人 端木赐当然是端氏最重要的端氏名人之一,因为前面已经提及,就不再赘述。本文重点介绍溧水的三位历史名人,即端木以善及其两个儿子端木孝文、端木孝思。 1.端木以善:端木以善是“由儒士任尚书”,即通过推荐和征召而在明王朝当官的。《中国历史大辞典》称:“儒士,明代荐举名目之一。洪武即行,选荐儒士授官。永乐后重科举,儒士以科举为荣,遂不多行”。端木以善以丰富的学识、实在的政绩、清廉的表现,从一个徽州府的秘书长升任刑部尚书,后担任湖广等处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三月,端木以善因疾卒于南京之官舍,年仅53岁。洪武七年(1374),宋濂应其子端木孝思之请作墓志铭。他说“予托交于公颇久”,对端木以善的生平记载甚详,《明史》中的《端木以善传》据其墓志铭写成。 此墓志铭首见于《万历应天府志》。焦竑《国朝献征录》和清代几部《溧水县志》中的《端木以善墓志铭》均与《万历应天府志》一脉相承。清光绪三十三年五修的知二堂《端木氏宗谱》也有《端木以善墓志铭》记载,但不尽完全相同。 如《万历应天府志》中的《端木以善墓志铭》称端木以善“葬于巉山东村之原”,而知二堂《端木氏宗谱》称“葬于爱景山之阳”。“巉山东村之原“和“爱景山之阳”从地理位置上讲是相近的。而2016年7月,在东屏周村村民经秀环家中发现《明故先祖考刑部尚书端木公以善府君之墓》墓碑,据说是其父于30多年前从爱景山运回的。对此,有人认为旧《溧水县志》中的《端木以善墓志铭》记载有误,《端木氏宗谱》纠正了错误。吴大林老师仔细研究了新发现的墓碑,认为它并非是端木以善墓前的原碑,而应是清代重立的墓碑。因此,并不能因为此墓碑的发现而轻易否定旧《溧水县志》中的《端木以善墓志铭》。但这个墓碑为什么在爱景山麓发现,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万历应天府志》和知二堂《端木氏宗谱》中的《端木以善墓志铭》是两种版本。《端水氏宗谱》中的版本是来源于端氏世代相传的手抄本,《万历应天府志》本应更接近于原著。几部地方志中的《端木以善墓志铭》标题已佚,文章署名也佚。
2.端木孝文:《明史·端木以善传》中称,以善“子孝文,翰林待诏;孝思,翰林侍书。先后出使朝鲜,并著清节,朝鲜人为立双清馆云”。 端木孝文和孝思曾出使朝鲜。明《万历溧水县志》:“初,孝文使朝鲜,朝鲜重其才,将厚为寿。问:‘端太史行李何在?’孝文曰:‘吾持一节来耳,请惟以一节返’。无何,孝思复使朝鲜,孝文勉以诗《孝文公送弟孝思使朝鲜》,诗云:‘我曾持节往朝鲜,汝亦承恩下九天。手足情深当此日,君臣义重报何年。云笼鸭绿江船月,风拂鸡翎岭树烟。奉使若无冰雪操,才如班马也徒然’。孝思拜受而去。后亦惟以一节还报兄。朝鲜荣其事,为立‘双清馆’表之云”。 家谱中记载的《孝文公送弟孝思使朝鲜》
同治版《端木氏宗谱》:“端木仁,字孝文,洪武初任翰林侍书(应为“待诏”之误),尚书公长子也。出使朝鲜,以清节著”。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称:“待诏,明代为翰林院属官,从九品。掌校对文史,凡遇皇帝宣问文义,以备召呼”。孝文虽然品秩不高,但居于皇帝身旁,随时回答皇帝有关文史知识的提问,这需要有相当高的文化修养。正是因为他的工作得到皇帝的赏识,才被派出使朝鲜。 端木孝文遗留的著作,目前有《夔州府经历萧公传》一篇,见于《顺治溧水县志》。还有《赠孝思弟使朝鲜》诗载明清《溧水县志》。在《严氏宗谱》中还有一首《赠南庄归隐》诗:“先生托兴欲何之?心地存耕德固持。华野有书征俊杰,鹿门多士问安危。春风禾黍家家酒,化日池塘处处诗。佳景四时皆自得,南庄唯许白云知”。家谱中有一篇《孝文公仲春雨后省災宿上方寺》:“冰鑑轻霜扫鬓毛,出门流涕尽逋逃,孙钟井在人非昔,吴主陵荒柏自号。素食已知身负愧,省災何敢步辞劳,阜财解愠无消息,千古南风思正高。” 赠端木孝文的诗仅见王璲的《送文渊阁待诏端木孝文使朝鲜》:“扶桑日出曙光寒,帆挂长风积水宽。汉武开边分四郡,圣朝遣使抚三韩。河山誓重畿封远,雨露恩深岛部安。想见藩臣迎节下,犹存黼黻旧衣冠”。王璲的这首诗见钱谦益《列朝诗集》乙集第一。又见《古今图书集成.朝鲜部》(王燧,字汝玉,以字行。苏州人永乐间任翰林五经博士,参修《四库全书》)。 端木孝文卒后葬于溧水。明清《溧水县志》均载“翰林院修撰端木孝文墓”,但未标明地点。
3.端木孝思:明《万历溧水县志》卷一称:“端木孝思,以善之子,孝文之弟。由儒士任兵部员外郎兼翰林院侍书”。 同治七年四修《端木氏宗谱》记载:“端木智,字孝思。洪武初由荐举任翰林侍书。与方孝孺先生同修国史。后亦出使朝鲜。兄弟俱以清节著,因立双清庙(馆)祀之。尚书公四子也”。 张绍锋著《明代翰林院设置沿革考》一文称,翰林院侍书也是洪武十四年(1381)才设立,洪武十八年定“侍书二人,正九品”(《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2期)。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称:“侍书,明代为翰林院属官。洪武十四年(1381)设,初设二人,正九品。凡皇帝习书,则侍左右,以备考订点画音声”。 端木孝思除了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外,还擅长书法。《中国书法大辞典》称,孝思曾拜翰林侍讲学士、文学家危素为师,他笃志于书法,其书法“遂空冀北,无以为比者”。清《光绪溧水县志》称端木智(孝思)“尤工书法”,“朝鲜人收孝思寸楮即宝之曰: 此小使碎金也”。总的印象是孝思十分活跃,留下的史料也很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戴进绘《归田祝寿图》卷,见《故宫书画馆》第六编。此图作于永乐五年(1407),是为端木孝思60岁祝寿所画(参见刘诗春先生所撰“对戴进《归田祝寿及诗文图》文献价值的初探”的解读详文,不另摘录。https://www.ls114.cn/thread-565605-1-1.html,尤其是刘诗春先生潜心研究、仔细释读叙言及题跋后,更加便于端木氏宗亲能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在该《归田祝寿图》所撰写的众多译文,端氏族人也更应该收藏保存,传承子孙,牢记祖辈端木孝思的著名业绩)。 家谱中也保存记载有端木孝思的诗作。如《溧邑秋咏》、《题徽恩阁》、《题石臼湖》,个人认为:非常有文学及历史价值。实录如下: 1.《孝思公溧邑秋咏》 暂停车蓋驻轻舟, 此日湖山属暮秋, 灿灿黄花堆几席, 离离江树散汀洲。 倾壶绿蚁杯频转, 下箸鲜鳞纲乍收, 莫向钱塘誇往事, 髯苏未许擅风流。
2.《孝思公题徽恩阁》 登临应喜出尘寰, 犹觉天高不敢攀, 一带源流沿汉派, 万家烟火接钟山。 凭虚思爽沧浪外, 览胜吟成指顾间, 舒嘯肯辞终日醉, 鹤骖常伴月明还。
3.《孝思公题石臼湖》 风高石臼湖, 扁舟行且止, 寒鱼潜而深, 冻云飞不起, 龙潭嘘吸间, 塔影苍茫里, 推篷听晚棹, 新月摇烟水。
六.端祥村序及巉山村记
《端祥村联谱序》 家之有谱,所以溯源流、别世系,敦伦饬纪以佐風化者,也谱之 所系重矣。纂之乌容缓乎予生也,晚未尝与诸父兄考核详明,深为憾事! 庚辰夏,巉山诸父老以谱事见质,因与兄焕文商其事,焕文忻然曰:余有是心久矣,奈阅世既多难以稽考,乃请历代所传宗图箧中得杲三公稿,始明其大略。盖自八公隨宋南迁,居建康乌衣巷。相传至九四公恶城市、乐山林,遂率其眷属而卜居濑水焉。后万九公、十公、十一公、十五公子孙蕃盛,遂各相地以处。万九公、十五公失其考;万十一公则迁居巉山之祖焉;予等始祖万十公迁居琛山;间有分居江西、汴梁、湖南者,若太平一支系尚书以善公后、亦万十公之嫡派焉,至如万十一公之德业详诸家乘,茲不具述。 惟余等始祖万十公,事亲孝、与人忠,疎财仗义,友弟恭兄,熟谙阴阳,卜居大奄山侧,历传至今,子孙之食其德而服,其畴者几数十世,可谓盛矣。 今巉山诸父兄以谱事示,爰节取先世遗文,敬书谱首,以为敦一本云。 乾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仲春月 谷旦 二十四世裔孙明深敬撰
《巉山村记》 溧邑北十里,有胜水桥焉,辸金陵往來孔道,折而右行,未及里许为巉山村,村爨百余戸,丁口约以千计。 考旧谱所载,南迁八世祖万十一公,爱其山清水秀,卜宅而居,村脉自邑之东庐山,蜿蜒曲折由东而北至秀山,十三世祖文圭公墓在焉。秀山西行,分爲二支:东则由榨山直至村中折而为奇珏山,小八公分前墓地;西则由紫家冈官山垄起伏奔赴约长里许,其脱卸处蜂腰鹤膝直至村后结形左为村基,右为坟山,小九公下及五房祖墓葬焉。张山小一公分前墓地。小坟山,伏五公分下宗七公墓此。常山伏一公下祖墓在焉。张山凹为伏一公小祠制造家乘设局于此。村前为溧邑至湖墅、句曲孔道,行直至村基墳山前面,大冲左有奇珏山、觀音山。右有坟山嘴、贺家墩,四臂交牙廻环拥护,至胜水桥,迤逦入大河。村宅坐西朝东,蜂房水窩翚飞鸟革,与坟荫古木鹤顶龙鳞,互相掩映。每至山青水绿、牧唱樵歌,树荫村景不减摩诘,朝川形势结构有灵秀气,以故代产闻人书香奕叶,人之傑亦地之灵也。先世敦诗书说礼乐家絃戸诵,为溧邑望族。 今则勤畎亩、就商贾、执卷吟哦者,仅十之一二焉。其俗俭约无巿井浮夸习,其人女织男耕,勤于厥业,饶有唐魏遗风,虽才智间出亦率性质朴而已,其他越礼犯分者无闻焉。盖尝闻之民劳则善心生、地灵则人杰、出承先啟后光门闾非异人任也。后之子孙其亦有感于斯文也夫。 澹菴南山氏撰
附:同治七年四修知二堂《端木氏宗谱重修谱序》 盖闻陆机《文赋》始述家声,潘岳词华先陈祖德。我端木氏系延酸枣,封锡黎阳,忠恕真传,贤堪纲圣达材。成德祖以授,孙八十世,绪衍瓜绵(由子贡夫子历数至今相传八十余世)岁月,历东周之久远三千载,泽承楷荫(孔林有楷树一株,高四丈五尺、围一丈,子贡夫子庐墓所植至今独存)。冠裳垂南国之丰规,固宇内鼎盛之宗,亦历代观光之族也。 溯自唐家,则侯服膺荣(唐开元二十七年,特赠子贡黎侯遣官致祭)。宋室则公卿晋位(宋大中祥符二年,封黎侯子贡黎阳公章服祭仪特加一等,用昭宠锡)。一留梓里以奉烝尝,一聘柳营而资擘画(五十一世祖郴公、曾公,彬公一支仍留济宁;曾公一支随宋高宗南渡从戎)月明莲幕,曾偕叔夜谈兵(招讨张叔夜作镇扬州,因曾公智略过人辟置幕府)。风约萍踪,遂向秣陵卜宅(南渡一支始居金陵,后迁巉山)。南迁以后代产文人,明纪方兴,愈昭显宦,奕鸠列职同朝,则乔梓争荣(明洪武间六十四世祖以善公,官刑部尚书,子孝文、孝思,俱官翰林学士)雏凤飞声出使,更荆花並茂(孝文、孝思公弟兄二人皆出使朝鲜),帆扬万里,勅捧丹书(两使朝鲜,册立国王),馆筑双清,名垂青史(公弟兄两使朝鲜,凡国王所赠一无所取,外藩重之,为筑双清馆焉)。 凡兹历代已徵燕翼贻谋亦越,圣朝倍荷龙光宠锡,忽尔颁来天语,爱如召伯之棠(康熙甲子冬,圣驾南巡,七十世祖謙迎驾,荷蒙天语再三,垂开楷树)。谓兹植倚孔林,德比颜渊之李,仿汉代经师之设。诏出枫宸兮,天家博士之修(回銮后,勅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荣邀梓阙,官居翰院,世守清班,职供词林,克绳祖武。 惟是分丁沫北派衍巉山,族甲江南,支分濑水。维道光之二十五年,计丁盛则九千余数,法晋乘以修家乘,不致鲁鱼亥豕之讹,著铭词以作训词,聊申孝鲤慈鸟之爱,方期鸠聚共庆昇平,讵料鸱张变生仓猝(咸丰三年城破金陵,士民遭惨,村落邱墟)粤西贼至,那堪崩倒长城楚北军来,未免焚连崑玉乡关则劫换红羊,世事则幻如苍狗,恨杀江流不转,人民皆云散星零,遂令日瘦无光,经史悉编残简断(凡贼所至,一切圣经贤传,悉为焚毁),然而天厌群魔,神呵盛德,秦灭纵恶,犹传至圣遗篇;劫火虽经,难灭先贤谱牒,秘藏楼下字秋而永保千秋(谱成数十部,各分字号,兵燹后各村谱皆无存,惟楼下村秋字号仅留一部)。辉映华堂,一脉而群联百脉(楼下村族祖,字映华者,首倡议修,一发千钧,功莫大焉)。补天有愿在公则力任点金(乱离之后,人穷财尽,六年季冬,映华族祖,集宗人而商之善款劝捐,任劳任怨)掷地无声。 惟余则才惭戛玉(予因字派卑微,未敢主政,仅司笔墨焉),惟此良弓良治永垂孙子之基,尚希肯构肯堂远绍祖宗之绪,将见连骑结驷,依然富贵家风,圭璧金璋,共作琢磨,令器濡毫有待。自愧续貂,染翰方新,敢云绣虎?谨序。 同治七年四月 谷旦 八十二世裔孙锦敬述
(本文稿撰写过程中,参阅并引用了吴大林老师的研究文章部分内容,同时还得到其审阅指正;另家谱中相关行草书写字的辨识也得到刘诗春老师的热心帮助;端木家达先生也提出了宝贵意见;一并致谢!) 溧水区地方文化协会理事 吴建溧 2025年3月2日一稿于溧水天鸿苑 2025年3月8日二稿于溧水天鸿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