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594|回复: 2

敬爱堂《朝天李氏族谱》(作者吴大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3-29 09:56 编辑

敬爱堂《朝天李氏族谱》
吴大林
图片1.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632/wps1.png        《朝天李氏族谱》16本,李志国主修。2010年湖南浏阳敬爱堂电脑排印本。湖南长沙李志国提供。此谱共印72部,按“天地园阁、梓柏同源、衣食丰禄、福德双全、三才细忍、人寿长绵、各房竞发、富贵荣添、仁恒敬爱、志立焕然、朝夕谱查、建美龙兼、清顺铭素、企重先贤、萍水相逢、一字相沿、君辉千载、世代永延”作领谱字号。
   第一本(上卷),六修族谱序、引言、老序十八篇、凡例、谱例、家规、族训、祭祖文等;第二本(中卷),祖先像、诰封、中宪 大夫行状、年谱、文胄公诗、山水图记、祠图、祠记、祀田录、六修筹委会人员、颁领字号;第三本(下卷),墓址图引、墓址图;第四本(首卷),李氏一本图、演派式、梓房垂丝图;第五本(次卷),柏房垂丝图;第六本到第十六本,共为实录卷一至卷十。
       敬爱堂《朝天李氏族谱》字派:
用 如 明万 (单名)春 可 金 为 善 铨洵(淳、更)   勛 垂 铭    荣 华锦    光 远 钦

       朝天李氏出自陇西,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后裔,李元婴裔李昺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湖茫,元末明初其裔孙李用斌由丰城湖茫迁长沙府浏阳西乡四十一都(康熙均都更为二十二都)牢田,因一首诗改名朝天,用斌公为朝天李氏始迁祖。二世祖如梓公留居浏阳朝天桥,如柏公(官讳仕英)徙居善化,用斌公弟用谦公居浏阳石觜头。
       2020年,湖南长沙李志良请求溧水文史爱好者帮其查找李可埴在溧水的后人。据清《顺治溧水县志》卷六,李可埴传载:“李可埴,字夔龙,湖广善化(长沙府属县)人。由进士,天启二年任溧水。赋性淳良,不为察察,与民相安。至五年,以兵饷,欲借改折暂征,公有伸免文移,甫行,而丁艰去。服阕,补他县,惠政亦如在溧焉。后擢户部,升凤阳知府。时楚寇乱,不能归,以遗爱在溧水,遂家焉。
       虽然这是一部湖南人的家谱,但是,家谱中有关于李可埴在溧水的宦绩及在溧水后人的资料,而且李可埴的后人至今还在溧水生活,因此,这也是一部溧水李氏族人的家谱。
   这部家谱中,李光座的《中宪大夫凤阳府知府澹庵李公行状》和康熙九年(1670)李镐所编《中宪埴公年谱》最有价值。李光座(16101680),河南祥符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康熙十二年(1673)任江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李可埴任河南封邱知县时曾分校河南乡试,李光座是他选拔的举人之一,于其有知遇之恩。

一、溧水知县李可埴的家庭情况
   李可埴,先春次子,字直之,号夔龙,一号澹庵。明万历十四年(1586)九月初一日生。他十五岁时入善化县学庠生,万历四十三年中举,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时年37岁,当年任溧水知县,冬月履任。天启四年曾任南直乡试同考官,天启五年,任知县三年,满考。诰封父沛虚公文林郎,母尹氏太孺人,他本人被赠文林郎,其妻被赠孺人,天启六年七月因丁艰离任。在此之后,李可埴先后任河南封邱县知县、福建泰宁县知县、浙江余杭县知县,升南京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崇祯十六年,升任凤阳府知府。崇祯十七年,时年59岁,春月致仕,还南京。
   李可埴原配刘氏、继配王氏、妾汪氏,共生有8个儿子6个女儿。长子錞,居善化;次子铉,字仲玉,溧水县学庠生,葬归政乡小迥山;三子铭,字名也,号麓湘,清顺治辛卯选贡生,中康熙二年癸卯科顺天举人,任直隶广平府曲州县知县;四子镐,字鄂仲,江宁府学庠生;五子铻,字昆叔,溧水县学增广生;六子铤:没有资料;七子镆,字季修;八子锡,字季纯,太学生。
二、明代溧水知县李可埴在溧水的主要宦绩
       1. 认真执行编审之役
   编审,即调查户口,编定册籍。《清史稿·食货志一》:编审之制,州县官造册上之府,府别造一总册,上布政司。李光座称,李可埴“甫下车,邑有编审之役”,即全县造册上报。李光座说,溧水“向来积弊多端,公力加釐剔(即清理剔除),苦心裒益(即减少和增加),事竣,邑称公平。
       2. 坚持执行一条鞭法
        万历初年,在张居正主持下,实行了一条鞭法。据《明史》记载,“一条鞭法”即是: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制。在《万历溧水县志》中详细地记载了在溧水实行一条鞭法的情况。
   李光座称,溧水到了天启年间,一条鞭法有了改变。李可埴坚持执行一条鞭法,“钱粮条折征收,旧有分项,小民苦其繁扰,胥吏乘之为奸,公条陈为一则,民甚便之。”
       3. 坚持执行朝廷的漕粮改折
   这涉及到溧水的一件历史旧账。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调六郡民工在溧水开凿运粮官河(胭脂河是其中之一段),将东坝挖开,以行船,石臼湖远高于太湖和秦淮河的水位。运粮官河的开通,解决了运粮的问题,可是石臼湖的水位大大下降,人们纷纷在石臼湖中围筑圩田,官府也按圩田的大小征税。到了永乐年间,因为洪水影响到太湖流域的粮食收成,再加上永乐皇帝将都城迁到北京,南京漕运的问题不存在了,所以筑起了东坝,新筑的圩田大多又淹在水中。可是官府照旧收税,只有将收不上来的税摊入其它的田地之中,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自此之后,溧水、高淳、当涂民众反复向朝廷反映,朝廷定下的皇粮不能改变,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改折”,即将实物折成银两上交朝廷,这将大大减少负担。溧水交皇粮的漕运仓原在水阳,后改到仓口,最后改到洪蓝埠。农民交皇粮,要将粮食运到漕运仓,运至水阳,至少要两到三天。到了漕运仓还要受到士兵和管理粮仓库官员的刁难和克扣,农民苦不堪言。所以将漕粮改折,即实物交税改为交纳银两作为唯一的希望。据《顺治溧水县志》卷一邑纪记载:万历二十八年(1600),朝廷批准溧水的漕粮按高淳例进行改折。可是到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朝廷“以军需孔棘,溧水等县漕粮复征其半”,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溧水漕粮复全征”。到了天启二年(1622),曾任溧水知县的应天府尹徐必达 “准溧水漕米永远改折”。可是到了天启五年,“是年,京储告匮,天下改折,地方暂借漕米一年。溧水自是不复折。相沿。”
  《顺治溧水县志》中《李可埴传》称:“至(天启)五年,以兵饷,欲借改折暂征,公有伸免文移,甫行,而丁艰去。”是说李可埴为此事曾上书做过努力。
   但李光座《中宪大夫凤阳府知府澹庵李公行状》说 “甲子岁(天启四年,1624)阳侯(水灾)肆虐,米价涌贵,计部(户部)复有借漕之檄,人心皇皇,公力请于上台疏改,次年得免重困。”称李可埴的上书申请得到批准“次年得免重困”,看来这只是李光座良好的愿望。
       4. 省讼息争,教化民风
   李光座《中宪大夫凤阳府知府澹庵李公行状》中说:“民有小忿小隙辄诬告,各院台诸司关提者丛集,公不避强御,一切持之不发,甚至与比部郎(刑部郎中)为角,察豪猾之表里为奸者治之,其风少息。他如,饬修黉宫、会课诸生、禁图赖(严禁诬赖讹诈好人)、禁增赎(严禁随意提高赎金)、严保甲(严格执行户籍制度)、明乡约(严明乡约的规章约定),凡职所当为者,靡不尽心力。”
   所以李可埴“三载考绩,获邀旌纶,荣两尊人(他的父母也获得诏封),士民为纪载歌咏以识盛美。”
   天启六年(1626)七月,李可埴的父亲李先春去世,他因回家奔丧而离任溧水。
三、李可埴留居溧水
   清《顺治溧水县志》称李可埴“时楚寇乱,不能归,以遗爱在溧水,遂家焉。”
   崇祯十七年(1644),李可埴时年59岁。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结束了统治270余年的明王朝。是年秋,避乱,居溧水之石湫坝。十月,复居南都,他可能参与到南明朝的一些活动。清顺治二年(1645)春,眼见南明王朝的腐败,李可埴买宅于溧水县城。不久,清兵攻占南京。李可埴于清顺治十年(1653)十二月十七日亥时卒,享年68岁,葬溧水县归政乡小迥山(归政乡在溧水县东北),他也是清初留居于溧水的明代遗老之一。
       李可埴的次子铉,葬溧水归政乡小迥山;三子铭,崇祯四年(1631)出生,字麓湘,一字樗园,顺治丁酉贡生,康熙癸卯举人,山西曲周知县。曾参加了《康熙溧水县志》的编纂工作,任“赞修”,葬溧水县乌山老庵;四子镐,葬溧水县任家庄;五子铻,葬溧水归政乡麻山老庄前墩边;七子镆,葬溧水归政乡麻山老庄;八子锡,葬溧水兴化寺。
   《金陵诗征》中记载了李可埴之孙,其三子李铭之子李之衍(字怡斋)所作的《偕李浩亭过乌山寺》和李可埴之孙,其五子李铻之子李之濂(字景颐,号坦斋)所作的《来凤坡》《乌石岭》《乌山》《乌石岭》《来凤坡》《石船峰》《来凤坡》《华严禅寺》《啸云阁》《影梅井》《荫棠轩》《泳灵池》《跨月桥》《藕花塘》《俯松坪》《雨香亭》和《双龙岗》等17首诗。其中大多数都可定为咏乌山周围景点的诗,据此认为他们应居住在乌山一带。
       因此湖南李氏到溧水寻找李可埴后人的方向是对的,李可埴的后裔很可能在清河、亭山一带。

附录一:
中宪大夫凤阳府知府澹庵李公行状
李光座
       ……(前佚)略之词,致掩先人懿行。谨就先大夫所自纪述其生平以载家乘者,附以世系。唯君知先子最久且悉,敢祈摭润焉,因丐宠于当代司文章柄者。”光座受而卒读,戄然而起曰,予尝仕公之乡,历公宦游之地,其严气正性及善政清操,所在类能称道,矧熟习于公门者,敢以不文辞!用是诠次其始末,以备采择,犹夫仿佛紬绎与记忆之素焉。且当世不乏子长、孟坚其人者,取而登之史册,亦一循良佳传也。
    公李姓讳可埴,字直之,号夔龙,别号澹庵。世为湖广长沙府属之浏阳县人。族属甚繁,先代源远难征,明初有讳用斌者,于公为八世祖。生二子,次仕英,徙居长沙郡城,始占籍善化县。仕英中永乐癸卯乡试,官临江二守。仕英生明端,明端生三子,季万钟。万钟生四子,季潮用,即公之曾祖也。自仕英以下四传,皆以诗书世其家。其间明经选隽,圭组济美,蔚然为一郡冠冕。至潮用则隐居乐善,刚毅不苟。乡里有竞者辄就剖决,得其一言,每心折而去。生五子,次藻,初为诸生,后因不利举子业,改操计然策,与内人刘内外作劳,家日隆隆起,广室宇、拓田畴,居然称素封焉。天性孝友,待族党恩礼兼尽。有庶弟三人,潮用公殁时皆在童稚,为衣食、婚姻,各得成立。与人方严有执,尝面折人过,能改即欣然色霁如前。居临市门,冬月寒威逼人,时出酒体以济行道。或捐囊金,倩人拾路殣收藏之。先艰于嗣,四旬有五始举封文林公,讳道炯。虽独子晚得,督教甚严,朝夕课业,及一举动必谨。年登上寿,无疾而逝,远近知者,无不垂涕。文林公高才博学,工古文词,触景题咏,辄焚其草。尤留意于经世学,凡地方大利害、大兴革、必侃侃陈说,虽触忌不恤。每台使者至,咨询必首及之,故一时名重当道,无不为之折节。乃七入棘闱,仅一中副车之首。后以岁荐对大廷,历司训衡阳、掌敎盐亭,俱去寻常师儒俗情陋习,士之匪类者严责之,端方者奖进之。偶有屈抑,必为剖白,得申而后已。讲究经史,品评文萟,多士翕然丕变。其任盐亭时,值奢贼发难,邑缺令长,公与绅士指授防御,寝食城隅者逾月,迄保无虞,则又父兄而兼师武之责矣。当事列荐剡拟优擢,而铨部循资,止升遵义府教授,年已稀寿,遂赋归来。及抵里门,而吾师中宪公已上春官矣。凡此皆中宪公家乘所载,而光座必详述者。璇源芝本,以见公之世德,其所由来者远矣。
       中宪公生而颖异,年十二出就外傅,讲说即了悟大义,敎制举业文多出俦辈。十五应童子试,督学使者接卷大加叹赏,即游黉序。己酉入闱,同考拟首荐,因策语多时忌,主司抑置副车。乙卯以经艺冠本房,又七年而成进士,筮仕得溧水命。甫下车,邑有编审之役。向来积弊多端,公力加厘剔,苦心裒益。事竣,邑称公平。钱粮条折征收,旧有分项,小民苦其繁扰,胥吏乘之为奸。公条陈为一则,民甚便之。邑南以筑东坝故,淹没膄田数万亩,历经上台题吁,获邀改折。甲子岁,阳侯肆虐,米价涌贵,计都复有借漕之檄,人心皇皇。公力请于上台疏改,次年得免重困。
       冬月委摄高淳篆务,里役沿例,具金为署官治供帐仪,从如新官例。公闻之谓,代庖即平时犹当减省,况灾岁乎?概行示禁。淳地洼下,水田居十之八,时亦苦水灾。圩民二簠不给,鸠面鹄形者,累累载道。公亟请于府,借常平四千石,京兆因故又发赈三千石,且代出水脚,装运至县,酌量散给,灾民赖此播种,秋乃大获。淳多贫士,公数捐惠,俾之膏火有资,人文蔚起。至于省讼息争,缓征薄罚,较溧民尤加意。得代之日,老幼攀号,有随至溧邑不忍去者。
       溧自经大潦后,频遭旱魃,公斋虔步祷,甘霖辄降。民有小忿小隙,辄诬告各院台诸司,关提者丛集。公不避强御,一切持之不发,甚至与比部郎为角,察豪猾之表里为奸者治之,其风少息。他如饬修黉宫、会课诸生,禁图赖、禁增赎,严保甲,明乡约,凡职所当为者,靡不尽乃心力。三载考绩,获邀旌纶,荣两尊人。士民为纪载歌咏,以识盛美。方幸得行志以报君父,无何而封公已谢世矣。
    先是,公诸弟各出资购美材为封公后事。公归,各还其值,卜地治葬,悉遵典礼,费惟独任。及析箸时,封公所遗,悉以委诸弟侄,一无所取,宗族称平让焉。服阕赴部,补授豫之封邱。封邱,河北瘠地,民贫而淳。旧例解银,号称大户,司府经收者勒索无餍。公至,定为官解,往陋规于圻封。时每百扣羡一金有奇,公谓此公帑也,何可私扣?尽推以与解役,且面与司府经收者约,今县解银不役大户,俱属之官。旧所应有,吾不尔靳,但无多索,多则必以上闻。各役凛凛奉约,民困乃苏。邑近黄河荆隆口,岁有河工,每年领银不过数千金,自上及下递相扣克,及河工者仅十之五,比岁领银更少。公心愤前弊,痛加撙节,汰诸费之应省者,俾河夫得沾实惠,廪饩既丰,河工亦坚,数载安澜,公之力也。届冬,预征次年饷银,期限甚促。公集诸父老谕劝,令粮多者先输,少者勿亟,众深以为便,不浃旬而输者已过其数。改岁后起解至省,当事讶其神速,公以实告。主者喜甚,颁其法为通省式。是岁庚午春也,仪封土寇窃发,声言由阳武、封邱入省。河北震惊,抚按深切顾虑,以河北保障责成于公。公受牒符,因与阳武约为声援。遴诸生娴武略者数人,请给守札,操练马步快精悍者一千七百余人,又捐赀募义勇千人,命诸生分防要害,激以忠义,惕以身家,无不踊跃思奋。暇则亲较技勇,定为赏罚,屹然一壁垒焉。贼闻知大惧,相戒封邱有官兵,无敢假道。公益加刷励,兵威愈振,贼锋为之敛戢,而河南北之封疆遂缘以固。其时军费浩繁,皆无米之炊,公为多方营办,亦克有济。是冬循资升北计部主政,次年计典修恡者以私揭中之,又得平调。公因违太母膝下久,亟请省觐,由是依依子舍者二年。时太母方寿康,每诫曰:“儿膂力方刚,遽弛经营之责?谓为国为民何不获已?”赴补,归道方中,而太母之凶闻已至。
       又三年,补浙江余杭县令。邑虽浙省僻地,素称难治。公受事,博询民间利弊,咸谓东关外河流一线,商舶所往来,漕艘所利济。岁久壅淤,由省至余者胶浅难上,或昏夜走数里,始得宿食,漕粮下运,每石须脚米数升,最一不便事。公谓此责在长民者,毅然身任开浚之役,择期兴工,捐金首倡。时从风雪中行河畔督视,遇勤劳工役,劝劳有加,人咸鼓舞,克期告竣。河流汤汤,公私利济,无复有中夜旁皇者。后米漕每石费不数合,所省较昔不啻倍蓰,至今成永赖之功。滨邑河水下泄不蓄,形家谓邑中科第渐减,职此之故。公治河之暇,复筑罗星以控水口,甫落成,而己卯以来科甲蝉联,至有一榜并登数人者。邑故有协济嘉兴海防米,折价甚省。偶值米价踊贵,奸弁遂营征,本邑抚守误听许。公力请仍旧,竟不能得。及解米官役归,备道艰苦状,每解一石几费折色三四石,公不胜愀然,乃复为请命诸上台,且约邑绅士遍控之。公于中一意主张,至以去就相争,诸上台亦知其无他,率从改折,第每石量增其价,不踰年米一石价至三四两,使公稍委曲其间,害可胜道哉!是时钱塘令缺,从无以外县兼摄者,诸长吏佥谓余杭令多干济才,委以署事。彼省会附郭,上官如云,过客如织,钱谷如纷絮,案牍如山积,戴星出入,无有宁晷。公黾勉从事,俱克就理。又始行门摊,每间派征一钱二分。本县城内外何止百万户!公酌议一千五百金以应,令各地方大小分认。司府少之,公谓事宜便民,亦宜可久,若一遵上行,姑置城内勿论,如北门外至北新关,奚止万间?依数征之,不重累乎?司府韪其议,量增二百金。他县亦依是行,省会安然无哗。及代归,钱民亦犹昔日去淳拥舆号送,斯真化行若神也。旧例左迁,未几即还故物。公羁縻三载,始得擢南户曹,犹有欲尼其行者,借远年未完为口实。司府知公任内无涉,乃令之新任。赴部后,凡堂委诸务,皆恪共尽职。
       及分榷淮关,适遭奇荒兵阻,商船稀绝,缺额至四万余金。抚臣与部堂交章控吁,北部持不肯覆。癸未,以赍捧入都,再行叩阍,乃获蠲除。至后委者有宁自经沟渎必不受事,则当日关务之难可知。公俸资既深,例应超府。而司祗以守拙无先容者,遂出守凤阳郡。
       自寇氛蹂躏后,禁旅川营,主客之兵屯集。前守一意姑息,民无所倚赖。公至则振饬纪纲,严申约束,兵有夺攘者必讯而还之。甚有盗诸生婢,反肆拷辱者。公亲往缉获,亟闻之主帅,重创元凶,兼治党恶,兵始惴惴然知有法纪。各弁相诫其下,谓新太守非前比也。而总制其地者又行多悍戾,每檄取刍茭,稍不如期,太守坐黄堂,诸伍百辄面缚司典者不顾。公意在拊循,务崇宽大,故无可挠公法者,然终未免与之为抵捂矣。是时荒残之后,井里萧然,公治郡未半年,举废兴衰,治军恤民,翕然改观。往时度岁,市中寂寂。是年百货毕集,阛阓间交易喧阗,非复昔日衰凉景象,咸谓十余年所仅见也。地方正切倚戴,公揆时事,察人情,俱知非吉,具疏请告,得返初服。去任未旬日,禁旅遂哗,后任者几被其害,咸谓公为先几之哲。抽箸后故乡寻于干戈,乃侨居濑上。昔朱仲卿令桐乡,后卜宅焉,公其有意乎?居濑之日,光座曾两至其地,见夫父老子弟戴公之德,亲公之色笑,数十年如新也。盖公之美政隆恩被于三邑一郡,或镂之丰碑,或载之传志,真可光竹册,垂编简,与古卓鲁龚黄其人辉映千载,而懿行芳轨有公所不尽述者。
     光座又忆侍函丈时,闻其梗概,兹得并列焉。公为孝廉,不肯以非分干有司至地方利弊,遇监司守令则必有陈请。郡自漕粮外有解南米数千石,里役自运至南,由湖导江,往返经年,民间失业,累苦莫甚。且米一石费必数倍,破家殒身者累累。时有直指下询,公首条陈其事,特疏改折。同辈有相尤者,谓事关国计,恐因获戾。公曰,使民瘼不以上闻,乡邦人物谓何?及为溧令,权珰虐焰方炽,士大夫多藉其卵翼以资进取。有当道者邀公入籍,啖以速化,公婉言辞曰:“初登仕版,未敢以门户相依也。”未几而逆阉被斥,毒流缙绅,使公稍涉脂韦,鲜不失身党籍者。故在豫时,抚军吴桥范公托以封疆重计,榷准时,漕抚大兴史公资为佐理,二公皆当时所称清操絶伦、特立不阿之品,非公刚方素著,孰能与相针芥?及守濠梁,制府挟权威凌其属,公一以礼法裁之,故得自全。盖公之不为利回,不为势屈若此。
       公广颡丰颐,左耳黑子,长黍余,体博而厚。与人处,竟日不见欹侧,望之如岳峙渊凝,莫敢有亵。及其与语也,则又融融然、怡怡然,如坐人于光风霁月。公精神满腹,其令钱塘、守凤阳,皆称最烦剧,郡邑府史投文案,日盈数几,手自批署,至夜午方就寝,鸡初鸣即盥栉视事,率以为常。当初仕时,评官方者,冢宰浙西李公、京兆新安毕公,咸以有道气、有涵养称之。公在宗党中,与亲族以恩礼相接,与子姓以义方相勖。岁时伏腊,必羣族人聚饮,敦行者诱进,败类者惩创,生事艰涩者周给。外父刘公弃世,无子而贫,自衾榇以至成茔,皆公任之,且养其外母终身焉。公同父昆季九人,亲若一体。伯兄抱沉疴,辗转二年,医药之资悉出公手,日侍床侧,恋恋不忍释;及其不禄,犹子方童稚,为经纪其丧事,寡嫂幼侄如忘丧焉。封公卒时,三庶弟犹未及壮,抚之成立,且得列名胶序,皆公之敎也。公天性颖慧,读书不作经生吚唔声,唯终日静坐翻阅数过,即已默识,临文时悉走笔端。于古嗜昌黎,其文气峭拔,故小试辄多赏识。及为古文词,篇不下数百言。而言理言事已批隙导窍。尝立训云:士人为学,须择其紧要者,泛涉无益,为文更须有体裁,不得以诡僻为工,故至今家学皆尚体要,多绳墨。公于制举义尝设绛帏,其砻错者,如黄子裳吉、李子启元、董子良玙辈,皆后先接踵登第。
    仕溧时,三吴名隽之士执经问业者趾相错于道,公治理之余,丹之黄之,点定甲乙。又时抽精劈理,商确其阃奥,如大匠审曲面势使羣材咸就规矩,所裁成者乃最巨。甲子分较南闱,庚午分较豫闱,俱称藻鉴,即樗栎如光座,亦得被成风之技焉。所至必以人才为亟,在封邱,侍御李公弦佩;在余杭,少司农严公灏亭,皆公所汲引,而立致逵路者,终身奉为知己。其他为所甄拔,置身青云者甚众。公尝语光座曰:“予历宦途数十年,未尝立意伤一人。有犯者,始或不免于怒,既即优容之。遇大狱疑讼,必曲意平反,不使有枉抑。生平不喜媚上官,不事援引,不猎声誉,立心制行,悉本至诚出之,故为上下所见知;或因而获罪,俱在此。若遇有不便民及非法,虽以势相加,必援理争之,其在仕途屡起而屡踬,职此之由。吁!公一生直节,两袖清风,至匡时爱民之略,虽未得尽行其志,而亦所在著闻。光座思当时吏道杂乱,多酿成大故,使得如公数辈者,散处方州任方伯、连帅之职,不尚有济乎!而卒不究厥施,伊谁咎欤?
公悬车濑上,光座见其幅巾布袍,潇然自得。食不踰二簋,厅事不甃,败髹几数席,俨然一寒素也。卒后检箧中,所存不及十金,斯真廉洁也哉!公初得微疾,举止精明,于当卒之夕,问更筹几何,漏下四鼓,正几端坐而逝。《洪范》所称考终者,公真有焉。逝之后,家人闻前后车马声轰裂,若鸣驺响导而往者。以公之正气直道,固宜骑箕尾而归天矣。元配刘氏封恭人,幼娴壸敎。及于归,善事尊嫜,滫瀡必手自烹调,性尤俭约。公既登仕籍,尺布斗粟不敢妄费,所以佐公悬鱼之操甚多。
今将奉公暨葬于溧水县归政乡小回山之阳,而授简光座草状,以乞铭于当世立言君子。光座观汉世,自文帝考最,以吴公为第一,后循良著绩,史不胜书。其时郡邑吏入列台班,而内之卿士师尹亦出为邦君、守相,所以重民牧,尊吏治,甚盛典也。故人皆踔跃振发,冠冕一时,凌越千古。有明二百七十余年来,其间名公巨人,多出自郡邑之长。盖考选卓异,其法与汉世等。故刘忠宣以不得为有司为憾,以知士之才猷茂著者,未有不欲身亲民事自试于盘错,以铦利其铓刃。唯公宏才厚积,宜畅厥施乃为时用,而不克大用。其仕在升沉之间,而其业亦在显晦之际。光座属称门下士,不能不为余憾焉。独是诸嗣君以圭章特达之器,发为追金琢玉之华,以徂松甫柏,亭亭独上之品行,为萟苑杓斗、金门领袖之材。所以展公之未尽,而慰公于九京者,隆隆未艾。坚珉丽石,将与龙光洊至,而先以地下之文,邀惠椽笔。惟大君子赐之一言,存没当不朽,即光座以不腆之词攟摭于万一者,亦附以不朽。
       赐进士第正议大夫江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前福建兴泉兵备道参政云南提学道副使湖南衡州府知府经略军前管刑同知均兰二州知州受业门人光座顿首拜撰

附录二
中宪埴公年表
    公生明万历十四年丙戌九月初一寅时。
   (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年十五。入善化县学。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年二十四。中本省副榜。
   (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年三十。中本省乡试十二名。
   (万历)四十五年丁巳,年三十二。长子錞生。
    天启二年壬戌,年三十七。成进士。本年六月,选授南京应天府溧水县知县,冬月履任。
   (天启)四年甲子,年三十九。南直乡试同考官,取士八人。
   (天启)五年乙丑,任知县三年满考,诰封父沛虚公文林郎,母尹氏太孺人。并本身文林郎、内孺人。
   (天启)六年丙寅,年四十一。七月丁封公艰,十月归里。
   (天启)七年丁卯,年四十二。正月,嫡夫人封孺人,刘母卒。夏月继娶夫人王母。
    崇正(祯)元年戊辰,年四十三。春,又继娶夫人汪母。秋月,次子铉生。冬月服阕。
   (崇祯)二年己巳,年四十四。春补授河南封邱县知县,自京履任。
   (崇祯)三年庚午,年四十五。本省乡试同考官,取士五人。秋升北京兵部主事。冬月,归里省觐太夫人尹母。
   (崇祯)四年辛未,年四十六。本年大计,以原官补用。冬月,三子铭生。
   (崇祯)五年壬申,年四十七。家居养母。
   (崇祯)六年癸酉,年四十八,太夫人命之出仕。春月,补授福建泰宁县知县,夏月归至武昌省城,闻封母讣,归里。夏月,四子镐生。
   (崇祯)八年乙亥,年五十。秋服阕。冬赴京,补选授浙江余杭县知县。
   (崇祯)九年丙子,年五十一。春月履任。五子铻生。
   (崇祯)十二年己卯,年五十四。升南京户部主事。
   (崇祯)十三年庚辰,年五十五。差管淮安钞关,升本部员外。
   (崇祯)十四年辛巳,年五十六。仍管淮关,陛本部郎中。六子铤生。
   (崇祯)十五年壬午,年五十七。夏,卸淮安关务。遂卜宅南都。冬月,赍表入都。
   (崇祯)十六年癸未,春,在京。升南直凤阳府知府。秋,南归即履任。七子镆生。
   (崇祯)十七年甲申,年五十九。春月致仕,还南都。秋避乱,居溧水乡之石湫坝,地名双眼井。十月,复居南都。
    顺治二年乙酉年六十。春,买宅于溧水县城。夏,避乱,遂挈家来居。
   (顺治五年)戊子,年六十三。八子锡生。
   (顺治)十年癸已,年六十八。八月得疾,十二月十七亥时寿终。
   先君一生行事,得之家庭训、诰者颇详。然尔时余兄弟俱年少,虽诲语缕缕,终不经心,过辄忘之。至今回思昔言,什或记其—二。欲如当年之面命耳受,何可得哉?至生平纪述,一册自序,其少壮功名及仕途设施之迹,至于年岁之经历未尝尽悉也。今兹迟暮,追忆往昔,不胜惘然。念余辈俱已衰老,恐或不能垂示后人,而子侄尤愚昧者多,虽知文者欲求前人遗行,茫无从得。今湖南老成亦已零落,且吴楚隔远,即欲访求往迹,又孰从而得之用?是诠次其年岁,以见一生出处节目,历历如此。至公之自少至老,升沉显晦,以及居官行事,见之生平纪述一编,颇详。并宗门人光座观察所著行状,更为确实明晰。倘后有贤明子孙欲知祖先遗迹,即此而求之,并前二册可得其备悉。有以鼓舞兴起,知前人懿行,本源渊远,不至入于匪流,未必非启佐之一助也。
       时
       康熙庚戌年重阳之后三日
                              男镐谨识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3-29 21:21 编辑

转发说明:吴大林老师编著的第二部《溧水家谱见闻录》已经正式出版了。现经作者本人同意,可以分享到本《中山文史》版块,也让很多文史爱好者能快捷阅读到吴大林老师的这部新著内容了。考虑到连续阅读的不易因素,我就隔三岔五,来转发一篇,今天转发的是书中第三十二篇文章“《朝天李氏族谱》”,刚好也让各位有个回味学习的时间。同时也会使关注本《中山文史》浏览量持续增加,为网站新任版主陈维银撑场面了!吴大林老师凭着多年来从事文博事业的扎实功底及对溧水地方文史工作的深情厚爱,在他八十高龄之际完成第二部《溧水家谱见闻录》的力作,难能可贵!他的每篇文章都能让人有所受益,所以也请大家有空时一道来慢慢品尝这文化大餐!谢谢吴大林老师!我想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采集,依靠区地方文化协会众多会员及家谱珍藏人的共同努力,不久将来吴大林老师的第三部《溧水家谱见闻录》也定将会与大家见面的。请大家共同来见证!感谢各位文史爱好者及网友们的关注!
       欢迎家谱珍藏者与我们区地方文化协会联系并提供家谱采集(我们仅拍摄而已,同时会免费赠予吴大林老师的《溧水家谱见闻录(2)》新书一本,以后出版收录有介绍贵姓氏的家谱文章的第三部《溧水家谱见闻录》时,也将免费补赠一本。其中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吃请,交通我们自备。电子版会传给珍藏人及协会几位老师研究解读之用,不会外传其他人的),联系人吴建溧18912937600(微信同号),谢谢!
转发者:区地方文化协会理事、常务副主席,114网站超级版主吴建溧


2025年3月29日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3-29 21:22 编辑

2020年长沙县的李志良先生通过溧水114网站站内短消息联系上我,说他的祖先李可埴曾在溧水当县令,有后裔在溧水生存繁衍,他们想寻亲,希望我们帮助寻找。经走访调研及查阅溧水县志等史料,吴大林、傅章伟等老师基本判定这支李氏后裔在溧水乌山、群力、东屏及溧水县城一带,但苦于溧水这支李氏家谱资料早已毁损,加上村庄拆并,连墓碑等都难以找寻佐证,以致难以确认(我曾建议只有通过DNA来认定了)。区地方文化协会的潘惠明、江文宏和我及朱心泽等人均参加过走访调研,并撰写过系列寻访过程的文稿发布在本网站上过。后来在我的一再要求下,李志良先生经族长同意,传给我这部《朝天李氏族谱》资料,我及时转给吴大林老师,他撰写成了此篇研究文章。吴大林老师这篇文章编著在《溧水家谱见闻录(第二部)》中,我将此书也转赠邮寄给了长沙县的李志良先生。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