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659|回复: 2

思成堂《骆山杨氏宗谱》 (作者吴大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4-1 11:25 编辑

思成堂《骆山杨氏宗谱》
吴大林
       《骆山杨氏宗谱》二十二卷,共14册,两函装。杨东山主修,清光绪十八年思成堂木活字本。共印41部,以张道济五律一章编成字号。封面作《杨氏宗谱》,世次作《骆山杨氏宗谱》,扉页作《杨氏家乘》,还有《宏农杨氏族谱源流序》等谱名。
图片1.jpg
       思成堂《杨氏宗谱》称,在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杨士鋋从高淳芦溪东庄迁到骆山,为骆山杨氏始祖。该谱卷二,有杨士鋋的小传:“士鋋公,行富六,生于宋宝祐六年(1258)戊午十二月初十日子时。赋性聪明,矢怀敦实,识高才广,移风易俗,择里而居。怀仁为宅,下启箕裘事业,上嗣家声清白,精通尚书,孝友足式。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由芦溪东庄至骆山,乐其面山背湖,遂置业而居焉。是为骆山杨氏始祖。配芦溪夏氏,生于宝祐五年丁巳十一月念一日寅时。生子三,长克谦,次克逊,三克和。公享寿八十五,钦赐粟帛。卒于元至正二年壬午三月初八日未时。妣享年五十七,卒于元皇庆二年癸丑二月初七日辰时。合葬塘岗,有碑。”《杨氏宗谱》创始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弘治十四年(1501)继修,崇祯十六年(1643)杨公翰在76岁时主持了三修。乾隆三年(1738年)四修,其间还有五修。道光六年(1826)六修,光绪年是七修。
   卷首,序、图、像、诰命、凡例、家训;卷一,历代世系;卷二至卷二十,世表;卷末,传赞、诗文、碑碣、字派引、补遗、续修名目、执谱字号、领谱约言、跋。
   思成堂《骆山杨氏宗谱》字辈。自21世至第四十世20字:书文昭毓秀 继启焕英奇 贤俊匡乃位 光昌思绍基
、两篇谱序
       1杨公翰在《谱序》中批评了溧水修谱时的通病,即“羡慕古望族,认以为祖”“攀援诸名硕”“假托显达之名、之文赞扬先人”等等。杨公翰还说在家谱中“仅记某生某,某系某子,世系支派,令一览了然耳。至生卒年月、表字、行次,及葬地、并配某氏、其子若孙,亦未能悉记,姑阙之。”可以知道溧水明代修的家谱还比较粗糙。
谱序
       余骆山族谱,自明弘治间高伯祖省斋公续修之,及今将二百年,后来者俱阙而未补。然省斋公用册页謄写,止一部,又多残毁。余壮年入仕,每欲续之,荏苒数十年,日驰逐尘莾中俗念纠纷,未暇及此,常以为恨。今年七十有六矣,衰病相寻,两足俱痿,若一旦溘然,遂为阙典。缘是,不得已,力疾成之。然亦仅记某生某,某系某子,世系支派,令一览了然耳。至生卒年月、表字、行次,及葬地、并配某氏、其子若孙,亦未能悉记,姑阙之。
    因念国史家乘,其义一也,凡虚诬假冒,一切宜禁。孔子曰:“文胜质则史,史固多诬。”乃世之为谱者多羡慕古望族,认以为祖。即吾族老谱,亦攀援诸名硕,是乎?否与?夫强所不知之人而靦然祖之,不几羞前哲而辱后嗣乎!又往往假托显达之名、之文赞扬先人,夸诩太过,亦属诬妄。兹谱惟记士鋋公以后事,前不备载生卒。盖公始至,乐其面山背湖,遂营业而家于此。前此居者,想皆灭没无存,兴废之感,令人怆然。
       余曾、高二代颇业儒,有庠士。及祖、父二辈遂萧条。族人多贫窘愚鲁,其间明达向正者十无一二。有田者辛勤力耕,终岁不辍;无田者或佣工叙值,间采藜藿及鱼虾螺蚌之类,以糊其口。然颇能耐饥寒、忍劳苦、习悭吝、不惯讼,犹有古愿朴风也。
    余故聊赘数语付之梓,盖俚而实、简而明,不敢虚张以耀耳目。后来生聚日多,更须增补,令人给一册,后人或起而续之,庶有所凭据以增入也。
      明崇祯十六年癸未秋月下浣之吉        裔孙公翰识

       2道光九年,溧水知县赵钺为思成堂《杨氏宗谱》写的一篇序言也很珍贵。

谱序
       今天子御极之九年,予请告家居,忽有邮筒自溧水来者,发而视之,则杨君兰友寄其新修家乘一册,丐予文以弁其端。
       忆予嘉庆甲戌以翰林改官,筮仕溧水,入境即耳闻兰友名。时方迁建学宫,兰友与同人实董其事,因公来晤,见其学优品端,和而有节,叹其名下洵无虚士。嗣过所居骆山村,面山带湖,景物间美,其父老质直而茂朴,其子弟恭敬而温文,仁里风流,使人低徊,不能已已。迩来别离十数载矣,芳讯乍通,重以諈诿。仆虽固陋,其何能辞?
       窃惟谱牒之修,古以官治,唐宋而后,家自为书。若欧若苏,体裁略备。于以正人心,厚风俗,使人不忘本,而油然生孝弟之心,意诚盛也。顾自宗法不讲,有族虽大而无谱者矣。即有之,而或荒远无稽,阙疑过半;或单寒贻诮,华胄遥攀,甚至牵合附会,自乱其例,而不知生娶卒葬,仅备无忘而不得,则是有谱而一如无谱,且有谱而反不如无谱者有之。
       今观贵乘,自伯侨得姓,八十余传,中不乏名臣杰士,硕彦鸿儒,而断以迁居之士鋋公为始,不妄援也。士鋋公而下,昭穆辨,世系明,考核精详,无稍遗误,示矜慎也。有谱若此,洵所谓意法俱优,体裁不谬者。杨氏固溧大姓,前明培庵公以进士起家,历官方伯、大冏卿,为一时名宦。其后登仕籍、贡成均、列黌序,不胜屈指。至兰友,以承明著作之才,深合族鸠宗之念,领袖群英,聿成雅制。行见此书一出,争相观摩,人心以正,风俗以厚,笃本源而生孝弟者,岂仅杨氏一族云尔哉?抑予更有感焉。予与兰友,暌违日久,系念弥深,忽睹鸿裁,如聆謦欬,倘结习未忘,前缘犹在,雪中鸿爪再印,高平编摩大集,必有较今日而尤为亲切者。寄语杨君,其以此言,作他年之左券,可乎?是为序。
    大清道光九年岁次己丑律中应钟之月
                      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原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苏江宁府溧水县知县扬州府泰州知州丙子戊寅江南乡试同考官加三级年家眷弟雩门赵钺顿首拜撰
二、关于杨公翰
       杨培庵,是溧水和凤一带妇孺皆知的人物,他曾任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明朝灭亡以后,他以明朝遗老的身份在溧水乡间生活了近十年,在明末清初溧水的一些经济文化活动中,都有他的身影,如万历年间为兴建永寿塔捐款,如呼吁溧水漕粮改折等,所以民间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
       1. 《顺治溧水县志》卷六有他的传:
       杨公翰,字具臣,号培庵,一号渔石。幼而颖异,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辄试冠军。邑侯喻公言兴尤器重之,三试俱置第一。万历癸卯领乡荐,甲辰捷南宫。初任行人,丁外艰,服阕,以资望拟授铨曹,为嫉者所中,改工部郎,升漳州府太守。漳滨海地,俗犷健讼,公以清静为理,务与辑宁。又议开封山之禁,以利公诸民。海寇犯境,公力为捕剿,捷闻,上命纪录,事载《通纪》,其他善政不可枚举。漳人爱而敬之,兼父母、神明之戴,尸祝迄今不衰。居五载,举廉卓第一,升分守湖东副宪,历兴泉道、江西按察使、本省辖,转河南左藩。革火耗、捐公费,汴人咸谓数百年来无如公廉介者。辛未入觐,得召对,力陈民间疾苦,上嘉之。时廷议,以青、豫两抚推公,公托疾恳辞。再疏,乃获俞旨以调理赴任。公旋里,避迹湖山间,不入城市者十余年。后起为太仆卿,复以老疾告休,逍遥林壑。卒年八十有六。子宁巽,恩贡,未仕,先公卒。孙四,长曰静,戊子拔贡,尤知名于时。

       2. 在《杨氏宗谱》卷之九世次中,有杨公翰的小传:

杨公翰小传
    第十一世,公翰。修公长子。太仆寺正卿。字九翼,号培庵,一号渔石,又号具臣。行三。生于明隆庆二年戊辰(1568)八月十一日子时,居乡和平,服官正直。明万历癸卯科举人,甲辰进士。初任行人司行人,二任复补行人司行人,三任本司左司副,四任本司司正,五任工部屯田司郎中,六任福建漳州府知府,七任江西按察司副使,八任福建布政使司右参政,九任江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十任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十一任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十二任原任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十三任南京太仆寺正卿,十四任,山东巡抚,未至任。
配仙墟夏侯怀坡公女。生于隆庆元年丁卯十二月初二日辰时,诰赠夫人。生子凝巽,女一,适石湫坝王光禄公冢孙。继娶黑松园夏氏夫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三月念八日丑时。公享寿八十六,卒于顺治十年癸巳(1653)九月初七日亥时。葬后杨,有碑志。

       3. 发现了当年立在杨公翰坟前的碑,此碑为清乾隆五十六年时立,在“文化大革命”时和凤俞家一老农将此碑藏于家中。碑文如下:
明诰赠通奉大夫杨公之墓
       大清乾隆五十六年岁次辛亥吉月吉时立
       公讳公翰,字九翼,号培庵。生于隆庆二年戊辰八月十一子时,卒于乾隆癸巳九月初七日亥时。万历癸卯举人,甲辰进士。初任行人司,出授漳州府知府,历任江西、河南布政使司,升授山东巡抚,不赴致仕。
男  宁巽
孙  因、勉、静、悎、慥
曾孙 嗣藩、式汴、继斌、绳武、括苍、心晸、燕贻、龙光、肆、固贻、燕誉、积贻、立贻、留贻、
燕禧、燕祜、燕祖、龙见、燕及

      4、杨公翰的墓志,在骆山杨公翰墓前。当年应埋于墓内,“文化大革命”时被掘出。杨公翰的墓志分志盖和墓志两部分,呈长方形,大小相同。志盖的一块凹下去,刻两行字,右一行为“应天府溧水县仪凤乡居拉山”,左一行为“进士太仆寺正卿杨公培庵讳公翰之志”。墓志的一块凸出来,上刻有墓志,竖7行,行17字。全文为:
    杨公讳公翰,字具臣,号培庵,行一。隆庆戊辰八月十一日子时生,由廪庠,万历癸卯、甲辰连捷,筮仕行人,历任河南左布政,甲申起太仆正卿。享年八十有六,卒于顺治癸巳年九月初七日亥时。本年十二月廿四日□□□□后阳(杨?)曾祖茔之侧。配南徐夏氏,赠夫人。子一,宁巽,恩贡。孙男四:静、勉、慥、履慎。重孙:□□。
三、溧水知县吴湘皋的三篇传记
   《杨氏宗谱》中收录了溧水知县吴湘皋为杨公翰所作的《太仆杨公本传》、为杨公翰之子所作的《杨漳浦公本传》、杨公翰之曾孙所作的《杨鲁山公戴孺人合传》等3篇传记。

太仆杨公本传
       明太仆杨公,讳公翰,字九翼,号培庵,溧水骆山人。骆山之址沿湖皆石,公少时尝坐此垂竿,因取渔石名其轩,人又呼渔石祖。时薰父修以公贵,赠通奉大夫;祖母刘氏、母俞氏亦如其封。其先世爱湖山吞吐出没于波光云烟之外,遂由高淳迁此而家焉,始为骆山杨氏。
    公秉姿英迈,外和内介。塾师所授书,不再过即成诵,历久不忘。一日诵《中庸》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向师请曰:“无道,正需人谏诤匡扶。既食其禄,又保其身耶?”师曰:“君子欲留其身以有待。圣贤之言谅不差耳!”复请曰:“此于古人何似?”师诘之曰:“尔以为何似?”公曰:“似伯夷之治则进,乱则退也。”师曰:“伯夷、伊尹、柳下惠,尔何取?”公曰:“取伯夷。”又一日,公皇考闻邻妇以穷饿改适,叹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公瞿然曰:“节固如是重乎?何古来易姓革命之际,事二君者比比也?”父闻公与师辩讫,私喜曰:“再十年,当求之千里之外。”年十七,补邑弟子员,声称籍盛,五冠其曹。江西俞(喻)孝廉言兴公领溧水县事,学老识卓,宿负重望,屡握公卷,击节快赏。常谓公曰:“中山秀士,谁与君侪?异日名显功高,远驾我上。”斯言堪为券也。
    公后登万历进士。初授行人司。丁外艰,服阕,补虞部郎中。闽中之漳州,滨海地也,寇盗时时窃发,每深朝伫东南之忧,特命公出守。继果海寇犯境,公力为防御,设计补(捕)剿,殪其渠魁,事载《通纪》。后以东事孔棘,有八闽舟师之募,濒海仓皇。公毅然建白,旋以罢役,全闽赖公以安。其他惠政,漳民各以碑镌其迹。吴门周公蓼州报公书云:“忆自入闽共事,不特濒海士庶咸托于化日慈云之内,即孤行拙性如不肖,亦得披拂于风光霁月之中。”则公之政事大概可想见。居五载,举廉卓第一。升分守湖东副宪,历兴泉道,转江西按察司,又转右辖,再转河南布政使。维时,军务旁午,粮饷縻费不可数计,在位者额外横征,民不聊生。公至,革火耗、捐公费,豫人得以少甦。辛未入觐,百姓遮留。公曰:“吾去以尔等疾苦入告,仍来此。”民始放公舆马行。得召对,力陈民间情状,上改容听之。时青、豫两抚乏人,廷议推公往。怀宗曰,“得人矣“。而公以年近七旬、衰病,恳辞。疏再上,乃得“调理痊,可赴任”之旨。
    迨后,国势不竞,东崩西坼。公虽林下,心则魏阙,每阅京抄,见有捷音则焚香□天,鼓舞欢忭;边方告警,则神形悽迫,废箸忘寝。骤传甲申三月之变,公北向再拜曰:“臣老矣,无能为也。”号泣绝粒,家人姻戚环集慰劝,方强饮食少许。继此南渡,而有太仆卿之授,催促入应天。公终以老疾力辞,不易其守末。乃自题小引,有曰:“常诵志士不忘在沟壑,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数语,一生赖此,幸勿墮落。”未几寻病,终年八十六。时顺治己未岁也。
       赞曰:我至骆山,杨氏群从,子弟导予游湖嘴,指其石曰:先太仆渔石之号,盖取诸此。夫渔者,身寄江湖,志在得渔。犹仕宦者,托身青云,而志在于爵禄。若所谓石坚确磊磈,网得之不可食,舟交之不能行,渔者固无取也。公当少时遂取以自号,意者其石隐之流亚欤?然吾夷考其生平,及当国变之际,又非类于石隐,而果于忘世者之所为,然后知公幼年取伯夷之说而终焉,欲从其朔也。
                             赐进士出身知溧水县事吴湘皋拜撰


杨鲁山公戴孺人合传
    余承乏溧水,甫下车,见学宫倾圮,因为鼎迁之谋,集绅士而图之。有杨氏弟兄晋人、名人者踊跃鼓舞,捐赀千计,且拮据以襄事焉。余甚器重之。无何,公事稍闲,晋人兄弟谒余,求为其父及母戴孺人作传。余弗能辞焉。
    谨按,公名肆,字鲁山,太仆培庵公之曾孙也,性孝友,承欢洗腆子职无亏。杨氏,本邑巨族,公承太仆公之遗业,阡陌连云,食指百数,居近骆岭,饶湖山园池之胜。而性安淡泊,平居无事,惟宾朋合会,饮酒赋诗而已,绝无怙侈灭义淫靡僣妄之事,揆诸清白之家声殆庶几焉。
    公为雷广道、戴怡涛公馆甥,行赘婿事,大宾临贺,车马如云,而公布衣素履,一介侍童,与缙绅名宦分庭抗礼,无怍容愧色。识者弥征其器量之远云。孺人归公,妆奁甚盛,纷华靡丽之物。孺人承公意,辄毁弃之。布裙操作,惟命是从。公固不愧汉之鲍宣,而孺人不亦与少君媲美欤!惜公禄不承五旬即世,孺人知书能文,识达大义,教子义方,不为姑息,故晋人、名人皆蜚声上苑,而诸孙织云等兄弟七人,头角崭然,轩轩霞举焉。孺人年近八旬,庀持家政,动有规范,,周恤里党,笃念宗亲,尝称曰:“余之从先大夫于粤东也,见其行事约己隐民,胸臆悬焉,愿吾两家子弟常守此志。”至于菀枯衰旺,各会其期,乌足存介蒂于胸哉。孺人才识明达,不争寻常而垂裕于无穷者盖如此。由此观之,杨氏之后起,正未有艾也。余嘉晋人兄弟能赴公家之急,而又不忘表彰先人之心,故为录其实而传之。
    乡进士 文林郎  原知溧水县事  年家眷弟吴湘皋顿首拜撰

杨漳浦公本传
    公讳凝巽(宁巽),字顺先,号昌培。前明恩贡生,廷试授县职,铨得漳浦令。未抵任,卒于家。
    父官至太仆卿,母俞氏(吴按,是夏侯氏),封淑慎夫人。公生四子,长曰静,顺治戊子拔贡生;次勉,袭荫太学生;三、四曰慥、曰因,俱邑庠生。而伯仲叔季以下之后昆,生齿繁盛,俊秀魁闳,统冠一邑。
    公为人仁恕真朴,自奉极薄,施子常厚,生平无不顾行之言,毫无贵介气习。太仆历仕宦,公常操政于家,以公一子,故听其出入,不约束绳检其所为。公乃蔬食布衣,若家无担石之储者,人皆忘其为贵介公子也。太仆同寅子与公周旋,每诮公悭吝,公卒不改其素。及遇亲族,交游乡邻,旅客有急难者,则倾囊橐助之,并无德色。远近赖公全活者,不胜枚举。公名四布,且曰:“彼固自食其力,我何与焉?”盖发于其心之诚,然非待勉而能,间有逆公之徒,公终坦然不形于言面,而其人究未尝不私悔诚服,而叹为笃爱之君子也。其平居教儿孙及他子弟,无不拳拳以恕约宽恤之语为勉励。病革嘱命之顷,他无为念,曰:“若曹果遵祖父经常,吾无憾矣!”
    噫,“有生”“同体”,谁不通晓。一旦履盛席丰,气高色矜,仅求饱欲于一生,安忆万状于饥寒,虽有号涕乞怜于其侧,目怒其不祥,而斥逐之恐后。公志行合、神明并,欲浑忘物我施受之迹,横览世胄中百不一见者也。嘲公者,正其不能步公者也。
    太仆尝与夫人燕语曰:“以进士而官方伯者,所在都有。吾独有一宝,近世士大夫实不多得,即得之,亦不知贵也。”夫人曰:“君清介,不苟取,何宝之有?”太仆曰:“人家子俱习华奢,吾儿独谨俭。至阅其出纳,又多好行其德,大类长者之行,非宝而何哉?”当有明之季,荐绅家怙侈成风,务声色者用若泥沙,甚则剥穷民、吸髓血,而犹莫之厌足,明运衰薄,大半皆此辈之蠧其根也。而公悉反是,无怪太仆宝之也。
    第公之不永年也,人多不解其故,或天之报善,有时而梦梦欤?非也。夫穷通修短,适随其化,岂足以验素行之臧否?古今来潜修之士,遭时不偶而阽于危亡者,颗矣(吴按,应为夥,多的意思)!而仁善著于当时,名誉驰于奕世,照耀简编,垂光无穷,生无所禆,死无可述,直同腐于草木。故寿莫长于颜贤,跖乃无耳,殇耳。乡人于公之没,痛悼伤嗟,及今犹传其盛德事不衰。父子相依,天性也,有迟暮方获儿息,偶襁负野畔,适公故,闻辄掷地恸哭。而归水火,人之所惮也,有甘焦发肤、濡形骸而乐从公于地下者。他若欲图公像,思构公祠,农人辍耕太息,士子废策流连,市肆途巷互相悲叹,男女少长一皆呜咽,忽忽如有所失。呜呼,公德入人之深且溥,一至于此乎!是公虽死而犹生也。况公以一身,承先启后,廓其家声,苗裔英英济济,勃兴未艾,非天欲永其报,以彰太仆之有子也?不及此,然则,公虽未得施政于漳民,而慈爱惠泽之流闻,足鼓舞于无既已,不啻树甘棠于域外之远,逾久而弥存,天报施而不爽,讵不信哉!
    赞曰:
    昌黎《圬者王承福传》有曰:“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呜呼,富贵之子孙何若是之难继也。尝推测天道,证所闻见,大约好俭而恶奢,憎吝而爱施,迹其所憎则恶之,印其所好则爱之,此彰善瘅恶,自然之理。而盛衰久暂,所由胎也,二者皆人事,非天也,天特培覆所因耳。
    杨氏自太仆造基于始,公复恢绪于成,故承递八代,年历百余,一脉子若孙,犹能以品行文章相师友,怡怡然聚族而居,守其世业,顷见崇德隆道,慷慨于淡泊之余,以勷学校迁建之举,同然一辙。至有捐千金而为里邑倡,如必昌、汝堡其人者,噫,非公起太仆贵盛之后,增加积累、厚笃诒谋,安能得此于子孙,而有不世为业圬者之徒啧啧景羡哉!
    《传》曰:“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吾知兰桂盈盈,家国攸赖,居则德艺永继,达则勋业长流。荷天之眷,不爽不替。吾于公实信,于后起者亦益信。
                  赐进士出身 知溧水县事吴湘皋拜撰

   《杨氏宗谱》中还收录了杨公翰任福建漳州府知府时的相关文献。
四、关于溧水贡士杨际春
   杨际春是骆山杨氏族人。《光绪溧水县志》卷九选举志科目表记载,杨际春是“同治戊辰洪钧榜进士,高邮州籍,翰林院庶吉士”,而《杨氏宗谱》卷末有杨耀庭撰《凤山公传》记述了杨际春的事迹:称“凤山公讳际春,字维仪,寄籍孟城”“同治丁卯、戊辰科,乡会联捷,成贡士”。
   杨际春曾“缘晋豫屡遭岁歉,会同刘公晓澜督办赈济总局,建言请文给赈,灾民戴德,全活无算。居京供职十余载。”后谢职旋里养亲,曾掌武陵梅花书院、海州板浦敦善书院,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杨际春没有通过殿试一关,所以是“贡士”,而非进士。因此,也当不成“庶吉士”。这些纠正了《光绪溧水县志》的记载。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说明:吴大林老师编著的第二部《溧水家谱见闻录》已经正式出版了。现经作者本人同意,可以分享到本《中山文史》版块,也让很多文史爱好者能快捷阅读到吴大林老师的这部新著内容了。考虑到连续阅读的不易因素,我就隔三岔五,来转发一篇,今天转发的是书中第三十三篇文章“思成堂《骆山杨氏宗谱》”,刚好也让各位有个回味学习的时间。同时也会使关注本《中山文史》浏览量持续增加,为网站新任版主陈维银撑场面了!吴大林老师凭着多年来从事文博事业的扎实功底及对溧水地方文史工作的深情厚爱,在他八十高龄之际完成第二部《溧水家谱见闻录》的力作,难能可贵!他的每篇文章都能让人有所受益,所以也请大家有空时一道来慢慢品尝这文化大餐!谢谢吴大林老师!我想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采集,依靠区地方文化协会众多会员及家谱珍藏人的共同努力,不久将来吴大林老师的第三部《溧水家谱见闻录》也定将会与大家见面的。请大家共同来见证!感谢各位文史爱好者及网友们的关注!
       欢迎家谱珍藏者与我们区地方文化协会联系并提供家谱采集(我们仅拍摄而已,同时会免费赠予吴大林老师的《溧水家谱见闻录(2)》新书一本,以后出版收录有介绍贵姓氏的家谱文章的第三部《溧水家谱见闻录》时,也将免费补赠一本。其中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吃请,交通我们自备。电子版会传给珍藏人及协会几位老师研究解读之用,不会外传其他人的),联系人吴建溧18912937600(微信同号),谢谢!
转发者:区地方文化协会理事、常务副主席,114网站超级版主吴建溧


2025年4月1日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14:22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超版辛苦,感谢分享!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