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453|回复: 1

四知堂韩胡村《中山杨氏宗谱》(作者吴大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四知堂韩胡村《中山杨氏宗谱》
吴大林

图片1.jpg
       《中山杨氏宗谱》十三卷,光绪三十年(1904)韩胡村四知堂木活字本。现存韩胡村杨孝牛家。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3188/wps1.png卷一,序、诰敕、像赞、土墅口村图及图引、韩五井村图及图引、祠堂图、祖茔图、祭祖祝文、家规;卷二至卷十二,世系、年表;卷十三,传略、行实、行略、历代修谱名目、收执宗谱名目、跋。
此谱于明万历丙午(三十四年,1606)首修,请知县徐良彦作序;顺治辛卯(八年,1651)二修;嘉庆戊午(三年,1798)三修,由高平书院山长陈国玺和唐承镐作序;道光辛丑(二十一年,1841)四修,由邑庠生武南镃(巢云)撰序;光绪甲辰(三十年,1904)五修;光绪八年纂修草谱,迄今20余年,才得以完成。序言一,由溧水进士濮文暹撰;序言二,由溧水教谕章骥撰,端木棣书;序言三,由杨邦栋口述,钱桂馨撰并书。
谱载,此杨氏亦为宏农杨氏。伯侨公受封在今之山西洪洞县,嗣后迁陕、迁闽、迁镇江、太平,至七十八世孙乃卜居于溧之城西隅。八十七世至明初,古林公迁至城东中山之麓,曰土墅口村,又析居韩五井村,故兹谱以古林公为一世祖。此谱即土墅口和韩胡村两村杨氏所修。
   此谱记载有高平书院山长陈国玺。他说:“余自丙午岁解组归里,寄籍金陵。受大宪荐,秉铎高平山长,聚徒讲课外,尝乐采名家旧族。诸生中有杨子洪进者,叙其祖泽,余心赏焉。戊午春,其族四维、达臣、廷宪等以家谱告成,持卷进谒,丐一为言弁首。”文末他自署:“赐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原任刑部郎中高平书院山长年家侍生陈国玺”。
图片2.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3188/wps2.png

       据溧水旧县志记载,明清之际,溧水先后办了五所书院,书院建成后一业会聘请山长(即校长)讲课并主持日常工作。可惜的是,在旧县志中,一位山长的名字都没留下,这部家谱填补了旧县志记载之空白。
此谱记载了一个古村,名叫土墅口。记载一首该村的诗《土墅口村图诗》:“出郭过中山,长桥一水潺。琉璃浮井角,松竹绕村弯。雅客琴书适,高人杖履闲。世传今十七,胥宇忆人间。”
图片3.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3188/wps3.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3188/wps4.png
   在《土墅口村图》中,有中山、铺亭,旁边是“不易桥”,即县志所称的“中山不易桥”。说明这个土墅口村是古驿道所经之处,独山铺(又叫尚书铺)即在此,明代知县何东莱改齐泰宅为尚书铺。由此联想,明兵部尚书齐泰的家应当就在这里。据潘惠明说,土墅口村就应该就是《光绪溧水县志》中的上原乡“土巷口”村,因建中山水库而被淹没,古驿道也被淹。
图片5.jpg
      在清《光绪溧水县志》卷三,称韩胡村为韩胡井。而此谱记载韩胡村又叫韩五井、韩五村。
此谱中有《韩五井村基图》,显示当时的韩胡村是可以封闭的。村中有一条大路,路两侧是民居、祠堂,村中建有文昌阁、祠山庙、发祥庵,村西侧还有一株雌雄柏村,大路两侧分别有拱宸门和建于门,图后附《韩胡井村图引》称“五井供汲,取之资便”。另有《韩五村图诗》:“一入拱宸境,华居夹道通。三山当面起,五井过眼逢。父老登仁域,儿童养圣功。柏还荣建阁,一本别雌雄。”可知韩胡村有五口井,又叫韩五井,还叫韩五村。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3188/wps5.png
图片6.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3188/wps6.png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说明:吴大林老师编著的第二部《溧水家谱见闻录》已经正式出版了。现经作者本人同意,可以分享到本《中山文史》版块,也让很多文史爱好者能快捷阅读到吴大林老师的这部新著内容了。考虑到连续阅读的不易因素,我就隔三岔五,来转发一篇,今天转发的是书中第三十四篇文章“四知堂《中山杨氏宗谱》”,刚好也让各位有个回味学习的时间。同时也会使关注本《中山文史》浏览量持续增加,为网站新任版主陈维银撑场面了!吴大林老师凭着多年来从事文博事业的扎实功底及对溧水地方文史工作的深情厚爱,在他八十高龄之际完成第二部《溧水家谱见闻录》的力作,难能可贵!他的每篇文章都能让人有所受益,所以也请大家有空时一道来慢慢品尝这文化大餐!谢谢吴大林老师!我想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采集,依靠区地方文化协会众多会员及家谱珍藏人的共同努力,不久将来吴大林老师的第三部《溧水家谱见闻录》也定将会与大家见面的。请大家共同来见证!感谢各位文史爱好者及网友们的关注!
       欢迎家谱珍藏者与我们区地方文化协会联系并提供家谱采集(我们仅拍摄而已,同时会免费赠予吴大林老师的《溧水家谱见闻录(2)》新书一本,以后出版收录有介绍贵姓氏的家谱文章的第三部《溧水家谱见闻录》时,也将免费补赠一本。其中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吃请,交通我们自备。电子版会传给珍藏人及协会几位老师研究解读之用,不会外传其他人的),联系人吴建溧18912937600(微信同号),谢谢!
转发者:区地方文化协会理事、常务副主席,114网站超级版主吴建溧


2025年4月3日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