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756|回复: 7

纪念朱心泽先生逝世一周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纪念朱心泽先生
逝世一周年》
朱君心泽,逝世周年。
一晃一年,思弟連绵。
音容笑貌,似在眼前。
民间律师,正气当先。
路见不平,挺身直言。
不计报酬,排忧解难。
古道热肠,披肝沥胆。
热爱文史,奔走四乡。
村名地名,翻嶺越山。
筆耕不辍,收获满满。
中山文史,版主重担。
长期工作,成绩斐然。
自掏腰包,自驾车辆。
探幽寻微,腿疼腰酸。
百篇文章,不断登刊。
读者众多,粉丝陡涨。
谈锋犀利,权贵胆寒。
为人豪爽,性格刚强。
嫉恶如仇,一吐为安、
不沾烟酒,清茶随伴。
助人为乐,友情至上。
敬重智者,虚心听讲。
勤奋苦学,学问增长。
热情好客,情谊如山。
乡土菜馆,贤友常滿。
求知若渴,群书博览。
事业有成,房产地产。
看准行情,精明能干。
房产多处,腰缠千万,
面对親友,豪气铺张。
多少往事,道来如常。
英年早逝,天惊地伤。
《良宵》一曲,君常喜欢。
乐随彩云,飘进仙山。
遥寄希夷,天堂心安!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发表于 昨天 15:50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心泽先生于2024年4月25日去逝,已经一周年了,刘老在此发表长诗掉念朱心泽先生,可见他们的友情深厚,他们的友情是建立在对文史共同的爱好,以及以文章交朋友。由于我进入溧水文史圈比效迟,但也于朱心泽刘福喜两先生成为了好朋友,也与文史圈很多先生成为了好朋友。在此祝福朱心泽先生在天堂安好!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5:56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希夷啊,一晃老先生走了一年了……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7:23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老追思,有情有义。
心泽离世,恍若昨天。
转眼一年,痛失好友。
版块仍兴,告慰英灵。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7:34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晃一年了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20:07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弹指一挥间,一年已过去。记得朱老师生前经常从各渠道弄来文史书籍,通过网站给到喜欢文史的网友,象《中山史话》丶《溧水民国史料》丶邱德伦作品集等等。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过得真快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希兄故去周年之际,刘老不顾年事已高,著长诗深切缅怀朱心泽这位挚友、忘年交。长歌当哭,情真意切。
俯仰间,文友诤友希夷心泽兄遽归道山一年了。每当打开114、其倾心创建的“中山文史”栏,总有种莫名的伤感。睹物思人,想当初,希兄在此辛勤耕耘,谈史论文,考证商榷,以弘扬溧水地方历史文化为己任。中山文史自开辟尔来,一度为刘老、渔老、我等众多文史爱好者所关注,也深得广大读者青睐。希兄在中山文史版块发表的系列文章———看溧水县志,品溧水地名》,曾是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线,每有文出,我必拜读,先阅为快,并与之互动,跟帖交流。兹遴选数篇跟帖裒为一集,以纪念希兄心泽逝世一周年,也望溧水114中山文史承前启后,发扬光大!
附,希夷作品跟帖录(7篇)。
希兄,八十年代初,分龙岗虽与溧水主城老街近在咫尺,但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大的村落,是典型的乡村格局,是溧水的城郊野外。分龙岗与珍珠路呈丁字型。当时的珍珠路尚未开街,看起来还比较荒僻,路两侧是一排溜高大的白杨树,是通向溧阳、宜兴、高淳和安徽皖南一带的主要干道。珍珠桥南还有大片农田菜地,依然是田园风味、乡野景象。十七车队就在供电局的斜对面,大门边有专人负责吹哨子引导一辆辆卡车进进出出。分龙岗入口附近是错落低矮的平房,多为民居私宅。老县中坐落在高高的山岗上,南临秦淮河,西邻通济街,园内树木葱茏,环境幽雅,古色古香,不失为读书求学的好地方。那时分龙岗路口左边有一座已削去半个山头的山包耸立在那里,颇为显眼。裸露的山崖,土呈赭色,山巅上还长着松树。分龙岗上的尼姑庵,数间老屋横在路北边,进门是个大天井,砖石墁地。正堂耳房多年失修;楹柱窗棂残损;粉白墙体斑驳;屋顶上长满了瓦楞草,已十分破旧了。八二年秋天我造访过一次。单位里烧饭的炊事员家在那里,丈夫系十七车队的驾驶员。夫妇俩是苏北人,带着个孩子住一间狭小阴暗的厢房里,隔壁是主持庵堂的老尼,灰布长袍,慈眉善目的样子。偌大的佛堂上供着的观音菩萨,笼罩在帐幔里,案几上香火明灭,飘着袅袅青烟。气氛神秘,有点森森然。数年后,随着分龙岗的规划改造,尼姑庵拆迁了,按希兄的说法,是眼下规模宏大的东庐观音寺,这倒是好的归宿。官方和民间做了件善事好事,功德无量啊!
“分龙岗”在溧水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有厚重的历史感沧桑感,也有几分诗情画意。如今的分龙岗商贾云集,成了商业繁华之地。
看溧水县志,品溧水地名,“分龙岗”经希兄的妙笔点染,名气更大了,哈哈!——《看溧水县志,品溧水地名 之六(分龙岗)》(2019-8-29
  一条陋巷一段历史。从“唐朝巷”到“红花巷”由来已久,按希兄考据,可上溯至明万历年间,迄今至少存在了四五百年。人事代谢,往来古今,不知有多少故事湮没在了小巷的历史尘埃里。
余来也晚,三十八年前初识此巷。印象最深的是巷东头十字路口有家竹器铺,是一间斜披草屋,四面敞开,店主人是个秃顶瘦小老头,炎热盛夏里,常可见老人光着膀子,坐在堂前娴熟地编织箩筐、篮子等竹器,隔壁是一家花圈店,门口悬挂着数只现成的花圈,红红绿绿,扎人眼球,以招徕买主。顶西边是实验幼儿园,紧挨着大西门街,早晚送接孩子的家长拥堵在园门口周围,一片喧闹声。大白天幼儿园里的歌声琴声给这条有点冷清的小巷带来了生气,增添了几分热闹。巷里巷外是民居,低矮的平房横七竖八,鸡鸣狗吠,与乡村别无二致。
曾一度居家大西门,单位上下班,每日必经红花巷。女儿在实幼度过了四年学前教育,那时有个叫王玛丽的幼儿园园长,40多岁年纪,好像是上海人,有教养有能力有水平,爱护孩子,视孩子如己出,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据说,后来被人排挤了。
如今的红花巷依旧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只是多了几许“灯红酒绿”。
希兄笔下系列十三之《红花巷》,不难看出,是费了点时间,花了点精力的。由一条背街小巷向周边辐射延伸,说开去,联想到了三圣庙、白酒巷、姜妃巷、角尺弯等历史街区、古老地名。引经据典,走访老人,已证实唐以后的县衙治所与红花巷(唐朝巷)只一街之隔。从一张五十年代初的老照片,确认了三圣庙的具体位置,渔老少时曾在三圣庙里就读,渔老忆及:菩萨中一个红脸菩萨,一手拿着青龙大刀,一手向下抹着长长的黑胡须。十分威严。这毫无疑问是红脸关公,人称美髯公,手握青龙偃月刀,其余二位必定是刘备、张飞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庙里供奉的三尊菩萨应是三国人物刘关张,乱世英雄、明君贤良呀!三圣庙也是人民医院的前身,我区医疗卫生事业从这里起家发展壮大起来的,更是溧水70年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一帧医护人员三圣庙前的合影照当是卫生部门的“传家宝”,这正是当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须谨记老一辈医护工作者为溧水人民的健康卫生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希兄文中描述的地名方位,均可在刘老的配画中按图索骥,刘老是溧水老城区的活地图,是一位历史老人,见证了溧水建国以来的巨变,也是宝贝啊!哈哈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以铜为鉴,以人为鉴,以史为鉴,期盼希兄《看溧水县志,品溧水地名 之十四、十五……奉献给大家。——《看溧水县志,品溧水地名 之十三 (红花巷)》(2019-9-14
  读希夷的文章,让人们认识了“庙塘铺”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从提供的宗谱家乘图志上可知,庙塘铺隐于山冲之间,依水傍山,一代忠良齐泰墓葬于青丝洞,足见此地风光旖旎清幽,是块风水宝地。庙塘既是古时驿站,县志上是少不了记载的。遗憾的是尚书坟已无迹可寻了,俾希兄在“石坑乱草一望空”的喟叹声中失望而归。可喜的是有着上千年的庙塘铺还在,村头那棵繁茂的老榆树象征了庙塘铺的兴盛不衰,村民们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想必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悠闲生活的。是可以让后人记住乡愁的地方。
希兄由庙塘铺、尚书坟联想到了尚书铺(又独山铺,齐泰故里),可惜的是中山脚下、水库坝旁的尚书铺(独山铺)已拆迁,夷为了平地,尚书铺、尚书宅永远留存在泛黄的故纸堆里了。
深度挖掘历史,还原历史人物真相,厘清梳理地貌地名的历史沿革,拂去历史的尘埃。充实历史,完善历史,纠正谬误,希夷兄做了件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就这类文字而言,可读性也很强,是优美的游记散文。——《看溧水县志,品溧水地名 之十四 (庙塘铺)》(2019-9-29

  小东门、后巷一带的大体格局未变,“犁头尖”的地形状貌依旧明显。“后巷”应有上千年历史,是一条古老街巷。后巷街名沿用至今,名气很响。顺治街巷图中的许多街巷名已不复存在,如寻仙街、学街、骆家巷、阴阳巷、南街、碾砣巷等等。县衙署位于中大街(原大中街)与后巷之间,与红花巷(唐朝巷)相邻,希兄在关于红花巷一文中已记述。
文庙(孔庙)规模也不小,结合刘老图示,文庙旧址即在今日的招待所(原一招)和政府大院里。孙长松主政溧水期间,在庙前泮池上建造了区委、政府办公大楼。大楼与档案局之间有数株一围粗的白果树,许是文庙遗物。五八年万人大会那处地基上,于八三年前后兴建了政府大楼。未建楼前,我常在那里晨跑。沧海桑田,物非人非呀。——《看溧水县志,品溧水地名 之十五(犁头尖)》(2019-10-3

  天下名山僧尼占,东庐山亦复名山,旧有九霄阳盛宫、寿国寺、观音庵,如今的观音寺,尚在修建扩容中,气势恢弘,已成南京周遭的宝刹。而长期以来,迄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溧水文保工作薄弱,文保意识也差,象城隍庙等多处寺院庙宇当作封建迷信的东西野蛮拆毁了。为什么其他地方的,如,句容的隆昌寺、茅山顶宫等文物建筑就能保存下来呢?高淳、江宁等邻边区县也多有古迹遗存完好。溧水如此,是当年那些庸官愚昧无知啊!
希兄看溧水县志,品溧水地名之系列文章,留给读者更多的是遗憾和浩叹。
又及,希夷文中提及的明朝县令王从善是溧水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好官,勤政爱民,体恤百姓,在溧作宰期间,留有不少诗文,诗中不乏反映民生疾苦和冷暖。我见过无想寺旧址旁一处摩崖石刻——“凤泉二字,系王从善手书的篆体。此人也值得一写,溧水历史上宜有其重彩浓墨的一笔。——《看溧水县志,品溧水地名 之十七 (寿国寺) 》(2019-10-19
   希兄文言,“韩胡村”又名“韩胡井”、“韩五井”,亦名“双峰村”。而其来历不明,无史可考,奈县志语焉不详,家谱过于简略,民间亦无传说。土生土长的希夷兄孜孜以求也未考证出结果来,呵呵。“韩胡村”的由来依然是不解之谜。
记得八三年,初到韩胡村,时为东庐公社革委会所在地。街区呈丁字型,供销社、百货店、信用社、学校、粮管所、卫生院散落在土马路两边,沿街多为低矮简陋的平房间或公家单位的二层筒子楼,与民居杂处。市面萧条。
“韩胡村”非交通要冲,无水陆码头,缺少江南常见的镇街格局和韵味,给我的印象是一座有点偏的村庄,与韩胡村名实相副。自撤乡并镇后,韩胡村被边缘化,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愚以为,若从长远发展着眼,永阳街道办迁至韩胡村,前途将不可限量。
品读希兄文,不失为一种享受,文笔老到,从容自如,让人感受韩胡村一带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更多的是给人以启迪。
——《看溧水县志,品溧水地名之三十二(韩胡村)》( 2020-3-20
   希兄的看县志、品地名,亦史亦文,一路从容写来,已撰之三十三《乌飞塘》。“乌飞塘”,乌鸟飞塘去、塘上乌鸟飞,给人以想象,单“乌飞塘”这三字,即颇有几分诗意,总让人神往。乌飞塘是古村落,历史亦久远矣!有案可稽的,元至正年间的《金陵新志》就有“鸦飞塘”的记载,鸦即乌,我以为。鸦飞塘诉诸文字表述,较俗,如,苏轼“乌台诗案”之“乌”,《陈情表》中“乌鸟私情”之“乌”,若改成“鸦台诗案”和“乌鸦私情”,岂不太俗气了!“鸦飞塘”之鸦,应是刊刻志书时的谬误。后来的万历、顺治、光绪县志上咸为“乌飞塘”了。“乌飞塘”的历史沿革再远些,可上溯至隋朝,92年村民在乌飞塘一带发现的五铢钱就是一个实证。乌飞塘的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希文中也多有叙述。如北宋时期的徐林庵、明朝一代佛教宗师林古心和纪念他的古心庙等。乌飞塘地处石臼湖畔,是鱼米之乡,每年祭拜水神杨四的隆重庙会,更是厚植了乌飞塘的传统文化。17年乌飞塘庙会,我曾去村上看戏。暮色之中进的村,酒醉后迷迷糊糊,也不知庙前戏台上唱的是什么古装戏,是京剧还是锡剧也记不清了,锣鼓铙钹却是不断的响。只记得进村的时候,见屋宇挤挤挨挨,密密匝匝,鳞次栉比,感觉是个大村,当地一位老人告及,乌飞塘有300户人家。这是我对乌飞塘仅有的一点印象。——《看溧水县志,品溧水地名之三十三 (乌飞塘)》(2020-4-26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